腹部切口并发症
腹部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浆液积聚、血肿、感染、切口崩裂及疤痕疙瘩等,在腹部手术后并不少见。一般发生率为2~5%,视手术类型、疾病性质、病人状况及污染程度而异。
腹部切口浆液积聚 多因止血不严或腹壁对合欠佳所致。肥胖病人亦可因皮下脂肪液化而成。病人可不发热,切口局部亦无红肿。检查时可见切口局部变软。少量浆液积聚可于针吸后加压包扎,量多时应切开引流并作二期缝合。如不加处理可继发感染。
腹部切口血肿 常系止血不严所致。凝血机制异常及高血压病人多见。病人诉切口处胀痛,并有低热。小血肿若无感染可自行吸收,巨大或扩展性血肿常需切开止血再缝合。
腹部切口感染 感染率视手术性质而异,无菌手术一般低于1%,感染手术后(阑尾炎穿孔、结肠急症手术)可高达20~25%。术中若能遵循外科操作原则,减少污染并选用抗生素等则可减少切口感染。病因一般为常见化脓性细菌,近来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感染日渐增多。感染一旦确诊即应切开引流。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涂片检查。若能保持引流通畅则不需加用抗生素。
腹部切口崩裂 为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一般见于术后5~8天,可表现为切口全层崩裂内脏外露或深层部份崩裂,日后发展成切口疝。切口崩裂原因很多。年迈全身情况差、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导致切口不愈; 腹腔压力增加包括术后剧咳、腹胀等亦为不利因素。手术操作技术常起关键性作用,例如切口选择不当(纵切口及上腹部切口崩裂多见),组织损伤及止血不全、缝合材料选择不当等均与切口崩裂有关。在发现切口崩裂前常可见多量浆液性分泌物自切口溢出,此时即应警惕切口崩裂的可能。一旦发现切口崩裂,病人情况允许且无明显感染时,应即予再缝合。但若病人情况危重,切口感染明显或有明显腹膜炎时可暂将切口填塞并用胶布将切口拉合,但术后将发生切口疝。
腹部切口疤痕疙瘩 病因不明,可能与手术创伤后局部胶原组织过量积聚有关。在有疤痕疙瘩倾向病人中多见。疙瘩进行性生长可影响外观。部份病人诉疤痕部不适,可试用强的松疤内注射,或切除疙瘩后局部放射治疗。
切口疝 参见“切口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