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脑颅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脑颅骨cranial bones由23块骨组成(不包括3对听小骨)。可为脑颅和面颅。脑颅8块骨,不成对有额骨、枕骨、筛骨和蝶骨;成对的位居两侧,有颞骨和顶骨。面颅有15块骨组成,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骨。 脑颅骨 脑颅骨脑颅骨包括枕骨、蝶骨、颞骨、顶骨、额骨及筛骨。 图1 蝶骨(上面观) 颞骨 颞骨介于蝶骨与枕骨之间,构成颅腔的底和侧壁的一部分,也参与颞窝和颞下窝的组成,分为鳞、鼓、岩(乳)等三部(图2)。 ❶鳞部在上,垂直位呈鳞状,颞面即外面,光整,为颞肌所附着,有颞中动脉沟。颧突自该面后下分突出,指向前接颧骨颞突,组成颧弓。其下面接下颌头的深凹,名下颌窝;关节结节隆起于下颌窝之前,为窝的前界。 ❷鼓部在鳞部之下,乳突之前,是不完整环状骨块,居外耳道的下方;其内侧端有鼓沟,为鼓膜附着处。外耳门即被鼓部从前、下、后三方面所包围。 ❸岩(锥体)部,坚硬,内藏内耳及鼓室,其乳突在后外侧。乳突内侧为较深的乳突切迹,是二腹肌后腹附着处,再内侧为枕动脉沟,有枕动脉经过;其内面可见乙状窦沟。在岩部下面与鼓部之间有鼓索小管,鼓索由此穿出。锥体本身呈三棱锥体形,从鳞部与鼓部的内面伸向前内方,嵌于蝶骨与枕骨之间,分前、后、下三个面。锥体前面为颅中窝的底,近尖端处为三叉神经节所在部位,稍凹陷成为三叉神经压迹。该面具弓状隆起、鼓室盖、岩小、岩大神经管裂孔及岩小、岩大神经沟。岩部上缘介于前面与后面之间,有岩上窦沟。后面属于颅后窝,前分有内耳门,为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出入部位。内耳门后外侧的骨裂隙,即前庭水管外口。下缘介于后面与下面之间,前为岩下窦沟。下面近中央处为颈动脉管外口,向上通颈动脉管,管由岩部尖端经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破裂孔的后壁。颈动脉管外口之后的骨面凹陷,为颈静脉窝,窝与枕骨颈静脉切迹相连接,形成颈静脉孔,孔内自前往后为岩下窦、舌咽神经(XI)、迷走神经(X)、副神经(XI)、乙状窦所通过。在颈动脉管外口与颈静脉孔之间的骨性隔后端较宽,容有一明显小凹,即蜗水管外口。向前下内方伸出的茎突与乳突之间,可见茎乳孔,为面神经(VII)出颅孔道。岩部尖端和蝶骨体与枕骨之间所围的空隙名破裂孔,其下口在活体常为软骨所掩盖。 图2 颞骨外面观(右侧) 顶骨 呈四边形,外隆内凹,可区分为两面、四缘、四角。外面后分可见隆凸的顶结节和靠近矢状缘的顶孔,在中线外侧有上、下颞线。内面沿矢状缘有上矢状窦沟;在乳突角处为乙状窦所经过,形成乙状窦沟。 额骨 额骨分为直竖于前方贝壳形的额鳞、水平位的眶部和前面下突的鼻部; 组成颅前窝的前壁和底以及眶的顶。 ❶额鳞区分为外面、内面和颞面。外面下分两侧圆形隆起的额结节是原发骨化点的部位,在女性及幼年者更为明显。其下方为眉弓,在男性更隆起;两侧眉弓内侧端之间,称为眉间。眶上缘的内侧1/3与外侧2/3交界处,呈现眶上孔或眶上切迹,为同名神经血管所通过,再向内侧,有半数的颅可见额切迹或孔,有滑车上神经、血管的分支经过。眶上缘的外侧端止于颧突。内面的脑压迹、动脉沟、颗粒小凹皆明显;在正中线上,从上而下有上矢状窦沟、额嵴、盲孔。颞面位于颞线以下部分组成颞窝底前方,供颞肌附着。 ❷鼻部,位于两侧眶上缘之间,向下缩细成为鼻棘。 ❸眶部中间由筛切迹分成左、右三角形的眶板,分隔颅前窝和眶。眶面内侧的浅凹或棘为上斜肌腱滑车附着点,名为滑车棘或滑车小凹。外侧分是泪腺所在部位,称泪腺窝。筛前、筛后孔(管)由额骨和筛板接合而成,沟通眶至鼻腔。额窦,左右各一,中隔常偏向一侧,故左右窦不等大,由额鼻管开口于中鼻道。 筛骨 筛骨薄而脆弱,介于两眶之间,居蝶骨之前方和额骨之后下方,组成颅前窝的底、鼻腔的顶和外侧壁以及眶的内侧壁。额状面观,筛骨作“巾”形,分成筛板、垂直板及两侧的筛骨迷路。 ❶筛板,居水平位,嵌入额骨筛切迹,分隔颅腔与鼻腔,有20余个筛孔,通嗅神经(Ⅰ)根丝。 图3 筛骨 ❷垂直板,分隔鼻腔成左右两半,组成骨性鼻中隔的上分,前接中隔软骨,下与犁骨相接。 ❸筛骨迷路是筛窦的总称,由两额状位的隔分成前、中、后筛窦。迷路外侧壁名眶板,作成眶的内侧壁,迷路内侧面不规则,有向下外卷曲的上鼻甲与中鼻甲。迷路的后、中、前筛窦,都开口于鼻腔。 ☚ 骨性鼻腔 面颅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