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脑血管造影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脑部的X线检查方法,将造影剂 (一种不透X线的溶液)注入脑的供应血管,同时摄取头颅片,使脑血管清楚地显示出来,以达到脑部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本检查方法较常用于脑血管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及颅脑损伤疑有颅内出血的病例。本检查方法是葡萄牙神经科医生E.Moniz在1927年所首先创用,采用的造影剂是碘化钠溶液。需要切开皮肤暴露颈总动脉,1943年Lindgren介绍了经皮穿刺颈总动脉,简化了技术,使得脑血管造影术得以推广。Sugar等(1949) 和Lind-gren(1950)又分别提出经皮穿刺椎动脉造影的可能性,使造影范围更为广泛。五十年代之后,随着动脉导管技术的发展以及压力注射器的使用,脑血管造影的途径越益广阔,椎动脉造影不必采取直接穿刺的方法,可以通过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颈动脉等逆行 (或导管)注射对比剂的方法使之充盈。由于逆行注射对比剂不仅能使椎-基底动脉系统充盈,而且可使一侧颈动脉系统血管显影,故又称作全脑或半脑血管造影。经股动脉插入导管作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为一新进展,其优点是造影部位可以任意选择,方法安全可靠,但需要较先进的X线机设备。脑血管造影又可分为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可以采取直接穿刺的方法,也可以用动脉导管插入的方法。通常作颈动脉造影多采取经皮直接穿刺法,作椎动脉造影多采用动脉导管或逆行造影的方法,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只有通过插入导管才有可能。 图1 正常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像 图2 正常颈内动脉造影、侧位像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发出后,沿颈椎横突孔上升到枕骨大孔水平,然后入颅。两侧椎动脉在脑干腹侧面合并成基底动脉,继续沿中线上升到达脚间窝,末梢分为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的主要分枝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正常椎动脉造影动脉像如图3、4 。 图3 正常椎动脉造影,正位像 图4 正常椎动脉造影侧位像 颅内静脉系统可分为深部静脉和浅表静脉两大组。深部静脉主要为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引流到直窦。浅表静脉又可分为三组: 升组静脉引流到上矢状窦,降组静脉引流到横窦或岩上窦,侧裂组静脉引流到海绵窦。 异常脑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有两种基本病理表现:(1)压迫邻近部位血管向远离病变中心的方向移位,通常贴近肿瘤的血管呈弧形移位或被拉直,距离肿瘤较远的血管曲度改变不大,如肿瘤位于血管远端,可使血管沿走行方向被压缩。根据血管移位的方向和形式,可以判断肿瘤的位置(图5、6、7)。 图5 大脑半球肿瘤血管造影正位改变 图6 大脑半球肿瘤血管造影侧位改变 图7 小脑幕下肿瘤血管造影 1,2,3. 半轴位摄影 4,5,6.侧位摄影 (2) 出现病理血循环,表现形式与肿瘤的病理性质有关。例如脑膜瘤特点是颈内和颈外动脉双重供血,肿瘤区血液循环时间延长,肿瘤表面常有包绕静脉出现等。胶质瘤多由脑动脉供血,肿瘤区“新生”血管越丰富表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此外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还经常有静脉早期出现,亦即在动脉期发现局部静脉充盈。 ☚ 头颅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 脑室和气脑造影术 ☛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术是经颈部动脉注射造影剂摄片,以显示脑部血管。分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两种。此种造影对患儿痛苦小,操作简便,诊断效果好。
☚ 气脑造影与脑室造影 小儿脑电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