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
指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玻璃样变等动脉管壁变性所引起的普遍的脑血流减少及慢性、广泛性的脑组织改变和脑功能障碍。脑动脉硬化常发生于50岁以后的老年人,慢性起病,呈阶梯式地逐渐加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常伴有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和肾动脉硬化。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大类:
❶神经衰弱征候群:病人主诉头昏,头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工作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四肢麻木,睡眠障碍,有的睡眠量增加,甚至工作、开会时均能入睡;有的则睡眠减少,需服大量的安眠药方能入睡,此外,有些病人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多汗,心悸等,这些病人大多保持自知力。除眼底检查发现有小动脉的硬化外,无特殊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因而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❷动脉硬化性痴呆: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和性格改变。记忆力障碍尤以近事记忆障碍明显,表现为新近要事记忆困难,而对童年的往事则记忆犹新,逐渐出现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减退,表现为不知年,月,日;不知上下午,不知自己所在的地方,不认识家人等等;性格方面一反常态,热情的变得淡漠,合群的变得孤僻,慷慨的变得吝啬,有时还变得多疑,执拗,缺乏自知力,行为幼稚,喜怒无常,思维贫乏,语言减少,反应迟钝,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以至生活不能自理。
❸假性震颤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面无表情,类似震颤麻痹的表现。有的病人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强哭强笑,下颌反射和口周反射亢进等假性球麻痹的表现。主要体征为眼底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辅助检查有血胆固醇(尤为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脂和β脂蛋白的增高,脑电图可见低幅慢波;脑血流量测定有脑血流量减少,CT检查可见脑萎缩或多灶性低密度灶。本病以预防为主。加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脑血液循环,坚持体育锻炼,适当应用药物。凡有家族遗传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者应及时治疗。另外可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亦可用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
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的慢性变性与增生性改变,是产生脑血管闭塞或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病变广泛,并未造成巨大的梗死和出血,而是普遍的脑血流减少,影响广泛的脑功能,即为脑动脉硬化症。
虽然脂质代谢障碍久已被公认为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但是年龄、内分泌、高血压、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都有关系。根据大量病理证实,约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有程度不等的脑动脉硬化,但并非每个人都表现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的病理类型与动脉管径有直接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大都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弥散性小动脉硬化则多见于150~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的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的纤维化则主要发生于管径150μm以下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以上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概括起来统称为脑动脉硬化,不同病理类型可以单独发生或同时并存。
严重广泛的脑动脉硬化常能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氧,最后导致脑萎缩。脑部细微动脉的硬化还常引起多发性微梗塞,常见于底节、内囊、脑桥、丘脑、小脑皮质等好发部位,形成腔隙状态或陷窝状态。
脑动脉硬化症常在50岁以上逐渐缓慢起病,男性比女性多见,约为2∶1。多同时伴有全身动脉硬化,特别常与冠状动脉硬化和肾动脉硬化并存。本病偶见于年轻人。
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1) 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综合征病人常主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工作能力下降和容易疲劳、四肢麻木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除眼底有视网膜小动脉硬化外,常无特殊阳性体征,因而临床上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 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记忆力障碍和性格改变。病人近记忆力减退、远记忆力保持相对良好。逐渐出现对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力差,思维贫乏、语言减少、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对外界环境不关心。性格方面有时一反常态,表现自私、固执或有多疑及妄想。行为幼稚,不拘小节,喜怒无常甚至错构、虚构,严重时可表现童样痴呆。
(3) 假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和假性球麻痹系由于脑多发梗塞引起,有时亦可见于腔隙状态。临床表现有双侧锥体束征、四肢肌张力高,运动迟缓,面无表情,类似震颤麻痹综合征;但病人同时有假性球麻痹、不自主哭笑,行走困难、锥体束征阳性,不难鉴别。有的病人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痴呆。
诊断脑动脉硬化症除根据病人有脑动脉硬化及有典型临床表现外,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小动脉硬化,同时还有冠状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及周围动脉硬化。血胆固醇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增高。脑电图检查可见低波幅活动。脑电阻图可见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紧张度增加、血管壁弹性减退。脑血流测定可见脑血流速度减慢及多灶性低灌流区。CT脑扫描则可见脑萎缩、脑沟变宽、脑室扩大及多灶低密度区,符合脑梗塞病变。本病需与老年性痴呆、多发脑梗塞痴呆、基底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的痴呆鉴别。
本病以预防为主,凡中年以上病人如有家族遗传史、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等危险因素者,均应及时治疗。如血脂过高者,可应用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等。抗血小板积聚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对预防脑梗塞有一定帮助。脑血管扩张剂疗效不肯定。对症治疗亦可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