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肺、心、纵隔疾病的重要检查之一。其中透视可动态的观察心、肺、纵隔、膈肌的形态、运动及病变情况,但不能留下可供对比观察的影像记录;拍片可留下供分析、对比、鉴别的影像记录;高电压体层摄影对心脏后部病变、肿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可显示更清晰;计波摄影可指示心脏运动有无异常;支气管碘油造影利于诊断支气管扩张;血管造影可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病因、肺动脉和主动脉有无异常;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对肺肿瘤、心脏后和脊柱旁肿瘤、胸片示隐匿性瘤的诊断价值很大。
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为诊断肺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分为透视、摄片、特殊摄影和造影。
(1)透视: 在作胸部摄片前通常须作透视。透视可以转动患者身体,了解胸部疾病的部位。应用电视透视可获得更有价值的效果。透视前应作好充分的暗适应 (电视透视除外)。检查应全面、系统地进行。透视过程中病人应作深呼吸动作,转动病人,在各种位置下观察病变的形态、范围、位置和分布情况,必要时作食管吞钡检查。发现病变后,先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分析病变的性质。(2)常用摄片检查的投照位置:
❶后前位投影:为常规胸部摄片的基本位置。患者直立位,前胸紧贴X线片,作后前位投照。靶片距离为1.83m(72in),于中等深度吸气后拍摄。这种位置摄片,心影的放大最小、肺野暴露最全,便于观察和比较。要求投照位置正确;没有呼吸动作的模糊影;X线片大小和曝光条件适当; 对于胸部肿块、肺不张和胸膜增厚者应加深曝光。
❷侧位投影: 对于肺内肿块、肺不张、纵隔肿块,以及为了解病变分布部位,应加摄侧位片。病侧胸部靠近X线片,使用滤线器适当加深曝光。
❸前后位或床旁摄影: 病情严重不能立位摄片时,可取卧位前后位摄片。前后位摄片的质量显著低于常规的后前位片。床旁摄片,在病人情况许可下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投照。在疑有肺底积液时,卧位前后位投照与立位后前位比较,有助于明确诊断。
❹局部摄影:也称点片,作为后前位和侧位片的补充。在透视下选择显示病变最适当的部位拍摄,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位置摄片。有助于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和性质。通常适用于后前位和侧位胸片上不易显示的或被遮盖的病变,如结核空洞、较小的病灶、胸膜肿瘤、包裹性积液、前纵隔肿瘤等。
❺前弓位摄影: 病人立位向后仰,肩背部贴近X线片、胸腹部前突,作前弓位摄片。病人仰卧,X线管向头部倾斜一定角度摄片,亦可取得相同效果。前弓位摄片主要用于显示后前位胸片上被第一肋骨和锁骨遮盖的肺尖部病灶。
❻侧卧位水平投照:侧卧位病侧向下,X线水平方向投照。可显示少量游离胸腔积液或肺底积液,也可使游离积液移开显示被遮盖的肺野或显示肺内空洞和胸腔内空腔液平面的范围。如欲显示少量气胸则应取病侧向上的侧卧位。
❼呼气相摄影:患者于深呼气后摄片,用于发现肺内气体滞留,气管内异物或新生物产生活瓣作用,吸气时气体可通过、呼气时不易呼出,常规后前位摄片不易证实。呼气相摄片,正常的肺组织体积缩小,较不透亮,有活瓣阻塞的肺保留较多的气体,较对侧肺透亮并使纵隔向对侧移位。
近代胸部摄影趋向于提高电压至120kV,甚至150~200 kV。其主要特点在于胸壁软组织阴影和肋骨阴影显著变淡、甚至接近消失。电压越高其作用越明显。肺内病灶被胸壁软组织阴影和肋骨阴影的遮盖显著减少,肺内阴影显示更好。由于高电压X线的穿透性强,使用的X线量较少,肺野和纵隔的密度较为均匀。纵隔内各种结构的层次对比较好,尤其是气管和总支气管阴影可更好地显示。用于检查肺和纵隔肿块、肺部弥漫性病变和大量胸膜增厚,尤有显著优点。
(3)体层摄影: 利用X线管和X线片在曝光过程中相反方向移动,使选定的体层面上的阴影显示清楚,而其上下各部位均变为模糊或不显影。体层摄影依病灶的性质和检查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投照:
❶病灶体层摄影: 显示肺内病灶有无空洞,肺部球形病灶的鉴别诊断,显示被心脏、主动脉弓、纵隔、肺门和膈肌等所遮盖的病灶。体层摄影一般采取正位相,包括病灶本身和邻近有关结构,显示病灶的中心层次及其边缘部位。
❷支气管体层摄影:显示气管、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腔内有无新生物引起的肿块影、狭窄和阻塞。炎性肺不张也可应用体层摄影显示支气管腔的情况,从而与支气管肺癌鉴别。支气管在肺内的走向有其特定的倾斜面,因此作支气管体层摄影时应采取一定的倾斜面,以提高摄影效果。作正位倾斜体层摄影时,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使体轴与台面成15~20°。体层摄影面能通过气管、两侧总支气管,直至下叶支气管的倾斜面。主要用于显示气管、总支气管、上叶及下叶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气管旁淋巴结、隆凸下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作侧位倾斜体层摄影时,体层面通过自肺门至下叶支气管的倾斜面,所以在病侧向下的侧位体位下应将患者的臀部垫高,使胸部的体轴与台面成约20°。肺段支气管自后向前有一向外的倾斜面,因此还应将患者的背部向后倾斜。投照右侧位时,背部与台面成65~70°,左侧位时为55~60°。作侧位倾斜体层摄影,采用体轴的倾斜和背部的后斜两个倾斜面,因此称为侧位倾后斜位体层摄影;用于显示肺段支气管,尤其是前后走向的支气管如中叶和舌叶支气管、下叶背段支气管等;对显示下叶支气管及基底段支气管亦较正位倾斜摄影为佳; 亦能显示肺门肿大的淋巴结。
(4)放大摄影: 要求影象放大、把投照部位与胶片保持一定距离,一般置于X线管焦点与胶片的中点,影象的放大倍数为实物的2倍。放大摄影要求X线管阳极焦点
0.3mm。
(5) 荧光缩影: 荧光缩影是X线投照在荧光屏上显影时,经照相机摄成缩影片。缩影片的大小有35、70、100和110mm四种,主要用于肺部集体检查。35mm片只能作为普查过筛之用,发现异常时须摄大片,近年来已逐步被淘汰。70mm片对于肺部较明显的疾患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00与110mm片则较接近大片,可作为肺癌的普查。(6)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扫描): CT扫描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的X线扫描横断体层摄影技术。由于经过电子技术的处理,可使密度差别较小,通常X线摄影无法显示的阴影显示出来。在胸部检查方面,目前有较大优点者为证实纵隔脂肪组织(其密度较其他软组织阴影低)所形成的脂肪瘤或纵隔形态的改变;早期石棉肺的钙化胸膜斑;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肺和胸膜病变的鉴别;常规胸片或体层摄影未能发现的较小的肺转移性病灶等。
(7)造影检查:
❶支气管造影:经气管和支气管内注入不透光的造影剂(常用40%碘化油)充盈支气管后摄影。用于诊断支气管扩张,可明确其性质、部位和范围,以及手术治疗前决定切除范围的参考。对于支气管肺癌的诊断,近年来多采用支气管体层摄影和经纤维支气管镜的局部造影。
❷血管造影:使用有机碘作胸部血管造影,包括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造影、上腔静脉造影和奇静脉造影。肺动脉造影可用静脉注射法或用导管作选择性造影,主要应用于肺动脉和静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证实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主动脉造影使用导管作逆行造影,主要应用于主动脉的先天性畸形、主动脉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分离症等。支气管动脉造影使用导管作选择性造影,主要应用于肺癌与肺部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咯血原因待查,亦可作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或经支气管动脉注射抗癌药物。上腔静腔造影为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主要用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和估计纵隔癌性转移及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奇静脉造影为直接穿刺下部肋骨骨髓腔,注入造影剂可使奇静脉显影,用于证实纵隔癌性转移和奇静脉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