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京东岳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京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是东岳泰山香火的分香。此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的北侧,素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此庙初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成为敕建的官庙。 此庙占地96亩,各种建筑达六百余间。庙门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三门七顶绿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为“永延帝祚”,据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进入庙门,东西两侧是鼓楼、钟楼,其北侧有碑石两座,东边一座为乾隆御书,西侧是无字碑。东岳庙有“京城小碑林”之称,庙中原有碑石一百四十余通。几经战火,现仅存二三十通。 “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要建筑,朱墙碧瓦,富丽堂皇。殿内供养着东岳大帝及帝后。全庙共有神像三千多尊,其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故有“东岳庙神像甲天下”之说。东岳庙内还有育德殿、玉皇殿、真武殿、斗田殿、文昌帝君殿等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 北京东岳庙 本名“东岳庙”坐落于北京朝阳门外大街路北,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大道观。据史书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元仁宗延祐(1314年~1320年)年间。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对东岳庙进行大规模地翻建和扩建。从明万历,经清康熙、乾隆又多次修建。东岳庙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壮丽。门前有一座绿琉璃牌坊,进庙门是钟鼓二楼,穿堂殿、岱宗殿(正殿)、穿廊、后殿、藏经楼等。岱宗殿内塑有东岳大帝的坐像,高4米。东西配殿是阴森恐怖的72司。此外,在东、西两路还有娘娘殿、伏魔大师殿、玉皇殿、药王殿及皇帝寝宫等建筑。在东岳庙还有许多元、明、清时期的石碑,堪称“小碑林”。有著名的“张天师神道碑”,此碑是元代著名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十分珍贵,碑的造型古朴大方,碑身高达4米,螭首龟趺,瑰丽壮观。另外,还有宇文靖集书写的《仁圣宫碑》和赵世延书写的《昭德殿碑》两通名贵之碑。现在东岳庙除东、西两路建筑大都拆改,庙门已拆除外,其他建筑保存尚好。1957年被北京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民祀部 > 神廟 > 北京東嶽廟 北京東嶽廟 běijīngdōngyuèmiào 在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建。奉祀東嶽天齊仁聖帝,故稱。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兩次重修。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復加修葺。主要建築分三部分:東院爲娘娘殿、伏魔大帝殿;西院爲東嶽寳殿、玉皇殿、藥王殿;正院爲岱宗寳殿、育德殿。原有東嶽大帝及侍臣像、兩廡七十二司神主,現已不存。院内存元、明、清石碑百餘塊,其中元代趙孟頫《張天師神道碑》,至爲珍貴。參閲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城東内外·東嶽廟》、清·吳長元《宸垣識略·外城·東嶽廟》、乾隆《大清一統志·京師·寺觀》。 北京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北侧。元至治二年(1322)建,曾两度毁于火,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修。系道教正一派道观,祀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由东院、西院、正院组成。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正院有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岱宗宝殿原供东岳大帝,正院两庑设七十二司神主像,今皆不存。清帝曾来此进香。庙内存有元、明、清各代碑刻,其中赵孟𫗲书“张天师神道”碑最为珍贵。 ☚ 日坛 北京工人体育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