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颓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常緑木本 > 胡頹子 胡頹子 hútuízǐ 亦稱“蒲頹子”、“盧都子”、“雀兒酥”、“半含春”、“黄婆嬭”。胡頹子科。常緑灌木具刺。葉橢圓,或長橢圓形,緣稍波狀,披鱗毛。晚秋開花,生於葉腋,銀白色,下垂。果實次年夏成熟,紅色,橢圓形。可供觀賞。根葉入藥。主產我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胡頹子》:“〔釋名〕蒲頹子、盧都子、雀兒酥、半含春、黄婆嬭。時珍曰……所謂雀兒酥也,雀兒喜食之。越人呼爲蒲頹子。南人呼爲盧都子。吳人呼爲半含春,言早熟也。襄漢人呼爲黄婆嬭,象乳頭也。劉續霏《雪録》言,安南有小果,紅色,名盧都子,則盧都乃蠻語也。” 胡颓子【同义】总目录 胡颓子卢都子 胡颓子thorny elaeagnusElaeagnus pun-gens,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灌木。高达4m,有枝刺。小枝褐色,被锈褐色腺鳞;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4~10cm,边缘微波状,正面光绿色,背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或褐色腺鳞;花银白色,无花瓣,芳香,1~4朵簇生叶腋,花期10~11月;果红色,有肉质萼筒包围,椭圆形,被褐色腺鳞,翌年5月成熟。有金边、玉边、金心等观叶变种。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日本也有。喜光,稍耐阴,对土壤适应性强,栽培管理简单。播种、扦插繁殖。常见植于庭园,或作盆景。果可食用或酿酒,与叶、根均可入药。 胡颓子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又名卢都子、蒲颓子、半含春、羊奶奶、土萸肉、蒲栗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Thunb.的果实。分布长江以南各地。酸、涩,平。止泻,开胃,止血。治肠炎,痢疾,食欲不振,消渴,咯血,血崩。煎服:9~15g。本品含鞣质、有机酸及草酸盐等。含羽扇豆醇、熊果酸、熊竹素等。 胡颓子thorny elaeagnusElaeagnus pungens Thunb.,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灌木。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日本也有分布。茎有棘刺,被锈褐色鳞片。叶片革质,表面绿色,背面有褐色鳞片。花银白色,芳香,1~4朵簇生叶腋;萼筒较裂片为长。果实椭圆形,有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10~11月,果熟期于次年5月。果可食用,也可入药,治痢疾;根煎洗治疥疮;叶治喘咳。 胡颓子 胡颓子hú tuí zǐ《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胡颓叶(6)。药名。 胡颓子hútuízi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别名卢都子、蒲颓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 的果实。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酸、涩, 平。收敛, 止泻, 止血。治泄泻、痢疾、食欲不振、咯血、血崩, 煎服: 9 ~ 15 克。本品含鞣质、有机酸及草酸盐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