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交牀”。坐具。以其東漢時自西域傳來,故稱。初形體較小,以藤繩編織其内,有足,可折叠,類今之“馬札”而大。西晉之前多在北方宫中及上層社會中使用,東晉時南方民間亦廣泛使用。隋以讖諱胡,煬帝更其名曰“交牀”。唐穆宗時又稱“繩牀”。後漸增高,加置靠背,稱之爲“交椅”。《漢書·五行志》:“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京都貴戚皆競爲之。”《世說新語·自新》:“〔戴淵〕在岸上,據胡牀指麾左右,皆得其宜。”《說郛》卷五十七引隋·杜寳《大業記》:“〔煬帝〕九月自塞北還至東都,改胡牀為交牀,改胡瓜爲白露黄瓜,改茄子為崑崙紫瓜。”清·趙翼《飯餘》詩:“携得胡牀臨水坐,柳蔭深處看荷花。”參閱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

胡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