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帽 胡帽古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帽式,又称“浑脱帽”。以乌羊毛制成,唐人亦用较厚的锦缎制成。帽子顶部,略成尖形,周身织有花纹,有些还镶嵌各种珠宝。本为男子所服,唐代时女子亦好服戴。《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宋代亦流行,临安舞女有戴茸茸狸帽,配以窄窄胡衫者。姜夔《探春慢》词:“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周密《高阳台》词:“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 东坡巾 缨 ☛ 胡帽húmào泛指西域少数民族所戴的巾帽,后引入中原为汉族人所戴,至唐玄宗时最为盛行。胡帽一般多用较厚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做的。帽子顶部,略成尖形,有的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有各种珠宝;有的下沿为曲线帽檐;亦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还有的在口沿部分饰有皮毛。式样众多,繁简不一,比如貂帽、席帽、太帽、浑脱毡帽等不胜枚举。《旧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又《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新唐书·回鹘传上》:“而可汗胡帽赭袍坐帐中。”《明皇杂录》:“天宝初时,士庶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步摇钗、窄小襟袖,识者窃叹。”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巧言不如直道,买马也索籴料,耳檐儿当不的胡帽。”《元史·后妃传》:“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 各式胡帽 胡帽 胡帽是隋唐时期在妇女中间流行的一类西域少数民族的帽子。在唐代胡服很盛行,妇女以配戴胡帽作为一种时髦,这种风气至唐玄宗时最盛。当时有式样和种类繁多的胡帽流行,比如貂帽、席帽、太帽、浑脱毡帽等等不胜枚举。其装饰性很强,并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豪放、明朗。胡帽多以貂皮、裘皮、羊毛、毡类、席藤等原材料制作,十分美观、精致,深受当时中原妇女的欢迎。 ☚ 翼善冠 顾姑冠 ☛ 胡帽 胡帽《旧唐书·舆服志》: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胡帽完全没有遮蔽,更为守旧者所指责。 ☚ 帷帽 席帽 ☛ 胡帽 胡帽又名“胡公帽”。唐代妇女的一种冠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皆著胡服胡帽。胡帽实际上是从西域地区引进的深脱帽,多以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的;帽子的顶部,一般略呈尖形,周身织有花纹,还有镶嵌着各种珠宝。唐代妇女戴胡帽,标志着当时社会风气的一次开放。唐初,由于与西域的交往,从西域传入了一种生活习俗,即用羃䍦 (mìlí)障蔽全身。妇女出门远行时,为了避免路途男子窥见而披用。到永徽年间(650~655年),出现了一种“帷帽”,逐渐代替了羃䍦,从而使整个面部袒露在外。这是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一次开放。到唐玄宗年间,以 “胡帽”代替了 “帷帽”,则把“帽帽”上网状面纱也全抛弃了,不再存在面部的遮饰。这是唐代妇女的又一次开放。这些开放或发展阶段与整个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 凤冠 浑脱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