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三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南宋天台(今浙江宁海)人。生于宋末元初,自幼在宋、元长期战争环境中成长。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和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等同中进士。累官江陵、怀宁县令,寿春府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宋亡,不仕隐居。力求矫正当时流行的《资治通鉴》注释之错讹。他先已撰成《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和论十篇,原稿于临安陷落、流亡新昌时丧失。继而发愤重撰。由于兵难,手稿曾三失三撰,历时三十余年,终于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通鉴音注》一书。该书对《通鉴》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作了辨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于名物、训诂、典章制度以及地理等方面的注释,尤为精当。它是《资治通鉴》最重要的注本。胡三省是一位《通鉴》学的专门学者。他生逢宋元之际,用为《通鉴》作注的方式,探讨宋朝灭亡的原因,斥责卖国投降的败类,控诉了元朝的横暴统治。今人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对他注释《通鉴》的意图作了阐发。 胡三省1230—1302年字身之, 号梅磵。 宋代史学家,注释家。浙江天台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 仕至朝奉郎。 宋亡后隐居深山。 胡氏一生的主要著作有 《新注资治通鉴》、 (又称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等。 《新注资治通鉴》 注意考证,如其自序中所云:“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然。”亦注重训释词语名物, 兼及校勘、 断句、 辨析字音字形。 胡三省 146 胡三省1230—1302史学家。字身之,又字景参,南宋台州宁海(今浙江)人。因所居磵旁多古梅,世人称梅磵先生。1256年,中进士,先后任庆元、慈谿县尉,扬州江都丞、寿春府府学教授。1274年,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后在贾似道手下行事,江上师溃,隐居著书。青年时奉父命,为《资治通鉴》作注释,终生手不释卷,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一书,1276年,元兵陷临安,他避难新昌时,书稿丢失。他又重新注释,于1285年,编成《资治通鉴音注》,前后历时30年。遗著还有《通鉴释文辩误》、《通鉴小学》,惜已遗佚。 ☚ 袁枢 马端临 ☛ 胡三省 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号梅涧,天台(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宋亡后隐居不仕。用一生的大部分精力为《资治通鉴》作注,对《通鉴》作了解释、校勘、考证工作,在史学方面贡献很大。书前作序文一篇,语言简炼,条理清晰,内容精博,也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散文。 ☚ 马端临 周密 ☛ 胡三省1230—1302元初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宝祐进士,与文天祥,陆秀夫同科。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南宋末,曾从军芜湖,抵抗元军。宋亡后,隐居不仕。他先已撰成《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和论十篇,原稿于临安陷落流亡新昌时遗失。继而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对《通鉴》作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 作了辨误,并对史实有所评论。他以身遭宋亡之祸,注中多有批判投降派,并联系当代事实发为议论。 胡三省1230—1302元朝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南宋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宋末开始撰《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及论十篇。临安失陷后,手稿失散。入元后隐居,重新撰修。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及《释文辨误》十二卷,对通鉴作了校勘、考证、辨误,对史事亦有所评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