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患内障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小儿胎元内障。证见小儿“初生观物,转睛不快,至四五岁瞳人洁白,昏蒙不见,延至年高,无药可治,由胎中受热致损也”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相当于今之先天性白内障。详圆翳内障条。 胎患内障指先天性视力缺损而无肉眼可见的目疾者。 胎患内障tāihuànnèizhàng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胎翳内障。古人认为,孕妇患病, 热结于内, 以致胎儿产后, 眼外观虽大体正常, 但睛珠混浊, 并随其混浊轻重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相当于先天性白内障。参见圆翳内障条。 胎患内障 胎患内障患儿生后,即见黄精的部分或全部呈现白色障翳,遮蔽视力的病症,称为“胎患内障”,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 本病之发生,常因乳母偏食辛辣,过食甘腻煎炙,或因劳逸失度,寒热不节,脏腑不和,气血乖违,内伤外感而累及胎儿或孕母,病后又不知禁忌,乱投诸毒丹药,致蕴热积毒在腹,可使胎儿在孕育过程中患此目疾。《秘传眼科龙木论》谓:“此眼初患之时,皆因乳母有吃食乖违,将息失度,爱食湿面五辛,诸毒丹药,积热在腹,后此令胎中患眼……。”亦有因怀孕期间,母体羸弱,肝虚血少,胎乏滋养,易得此病。《血证论》认为“即成胎后,肾中之阳气,则化水以养胎,胃中之水谷,则取汁化血,从冲任二脉,下注胞中以养胎,胎中水足,则血不燥,肾中血足,制气不亢,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血与水不和之故,胎病多端”,而得胎患内障者有之。 内障得于胎期,大多为双眼发病,其障之大小,程度之轻重,色泽之浓淡,各有不同,证候之进展亦各异,有黄精混浊较甚,障翳浓重,生后即可发现;也有黄精混浊轻微,障翳小而色泽较淡,生后未被觉察,及至稍大,视物不清,父母始觉;也有黄精混浊后逐渐加重,及至十余岁,双目远视不明,始辨眼内障翳隐隐作青白色,遮蔽瞳神,重则玉翳青白,不辨人物,但能分清日、月、火三光。《秘传眼科龙木论》谓:“……胎中患眼,生后五六岁以来,不言不笑,睹无盼视,父母始觉。”也有“……直至年长十五以来方始辨眼内障翳,状如青白色,盖定瞳神”。 证属胎毒所致者,生后障翳隐隐淡白,患儿双目顾盼无神,䀮䀮然似不见人物。 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护睛丸(《秘传眼科龙木论》);证属先天不足者,生后黄精混浊较轻,瞳神内有些微障翳气色,目虽能视,但逊于常人,或有其它发育异常,智力较差等,治宜补益肝肾为主。方用三仁五子丸(《证治准绳》),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加减驻景丸(《银海精微》)等。 若幼时内障不显,视力尚可,到十四、五岁时加重,只可辨人物影动,或生后内障已成青白色,盖满瞳神,针灸方药均难奏效,则可根据内障神色形态,选择手法治疗,此种内障大多较嫩,可采用针拨吸出术(见“白内障针拨吸出术”)。 ☚ 圆翳内障 惊振内障 ☛ 胎患内障tāi huàn nèi zhàngcongenital cata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