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针灸治法
胆道蛔虫症,为肠内蛔虫进入胆道引起的一种常见急腹症,属蛔厥范畴,多发于青少年。起病突然,右上腹阵发绞痛,有“钻顶感”,并向右肩或腰背放散,坐卧不安,或恶心呕吐,偶现身热黄疸,常取弯背屈膝姿式伏卧。以前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多用针灸缓解,效果安全可靠,应结合药物驱蛔,以防再发。实验表明,针刺能抑制括约肌痉挛,促使胆总管收缩,有助于驱出蛔虫。
通治法 以镇痛解痉为主。选背俞、任脉、手足少阳、手足厥阴等经穴,如胆俞、肝俞、中脘、上脘、鸠尾、支沟、内关、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和太冲等,每次2~3穴。用毫针行泻法,留针30分钟以上,维持较强针感。每日治疗1~2次,直到完全缓解为止。隐痛时,可加至阳穴;痛剧时可加劳宫穴;恶心呕吐,可酌配印堂穴; 身热者可酌加合谷和曲池穴; 便秘者可加腹结和照海。亦可取耳穴治疗。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粗针法 取神道透至阳、悬枢和合谷等穴,用8~9号
粗针行沿皮刺,然后用胶布固定,留针24小时。
电针法 选迎香透四白,或中脘透梁门,或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或鸠尾、胆俞、胆囊穴和阿是穴等。先用毫针刺,得气后用电针机通电30分钟,刺激强度以忍受为度。每日治疗2~3次。将电兴奋疗法的阳极放在右期门,阴极放在右胆俞穴上代用电针也可,每次3~5分钟,一次无效可30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治疗。
腧穴注射法 常选右期门和太冲,注入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每穴注射5ml,每日1~2次,也可用维生素K3注射溶液在期门(右)穴上注射,每日注射1ml (成人剂量),进针得气后缓缓推药,效果较好。
耳针法 选胰胆、肝、十二指肠、耳神等穴,中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