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肿瘤
胆道肿瘤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 发生于胆囊或肝外胆管。
胆囊良性肿瘤占胆囊手术的0.004~8.5%,分真性与假性两类。胆囊的假性肿瘤有增生性(如腺肌瘤病)、异位性、息肉性(胆固醇性、炎症性)及其他 (炎性纤维黄肉芽肿病等)。真性肿瘤中则以源自上皮的腺瘤为最常见,分乳头状和非乳头状两类;常呈多发,亦可单发,质软而不规则,常并发胆石和胆囊炎。此外,真性肿瘤还有来自支持组织的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肌母细胞瘤等。临床上胆囊良性肿瘤可无症状,多于X线造影或手术探查时发现。应予手术切除。
肝外胆管良性肿瘤罕见,多为乳头状瘤,可单发或多发,常广基带蒂;可呈囊性,偶有恶变。其他的胆管良性肿瘤还有腺瘤、纤维瘤、神经瘤等。临床上可有阻塞性黄疸、胆绞痛、寒战发热、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胆道出血等表现,但往往手术探查才获确诊。局部切除易复发,故须行胆管切除和胆管空肠吻合术。
恶性肿瘤 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
胆囊癌并不少见,约占全部尸检病例的0.4~1.0%,占胆道手术病例的3.3%。男女比率约1:1.7,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80~90%伴有胆石,故认为结石是胆囊癌的主要发病因素。胆囊癌以硬癌最多,其次为乳头状癌和粘液癌,混合型癌极少。可直接侵犯肝脏。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可发作胆绞痛,患者往往因急性胆囊炎就诊。癌瘤压迫或侵犯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或引起急性胆管炎。右肋缘下可能扪及肿大硬块,多在手术探查时确诊。仅作单纯胆囊切除术,90%患者在一年内死亡。故主张行楔形肝切除术,须切至癌瘤周围3~5cm正常肝组织,并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亦有人主张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五年存活率约为5%。
胆管癌的发生与结石无明显关系,常伴发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有硬化性胆管炎者。其发病原理未明。多发生于胆总管,亦可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接合处、左、右肝管和胆囊管。胆汁淤积性黄疸往往为最先注意的症状,但患者多因急性胆管炎而就诊。临床有黄疸、发热、右上腹痛。黄疸可因癌瘤组织坏死、脱落或炎症的控制而有所减轻。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能显示胆管呈不规则狭窄; 壶腹部肿瘤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直接发现,并经活组织检查而获得确证。B型超声显象扫描或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有辅助诊断价值。术中胆管造影或作胆道镜检查,能明确癌瘤的范围。胆总管远端的恶性肿瘤可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 如已侵犯门静脉或已有肝转移,则只能作引流术。十二指肠球部上缘的胆管癌,可行胆总管切除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可望延长生命。不能切除的病例,一般在一年以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