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核
原发性胃结核极为罕见,继发性胃结核亦少见,往往是在尸检或因拟诊其他胃疾患作剖腹探查时发现,其尸检检出率为0.02~0.22%。
胃结核的感染途径:咽下的结核杆菌直接侵入胃粘膜;经血液或淋巴源播散及邻近结核病变的直接蔓延。开放性肺结核患者虽经常咽下含大量结核杆菌的痰液,但原发性胃结核仍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因胃壁的淋巴滤泡稀少、胃内盐酸的杀菌作用和胃内容物排空迅速之故。由于胃恶性肿瘤(如胃癌、胃肉瘤)多有胃酸减少或缺乏,故可合并胃结核。约10%胃结核患者伴发十二指肠结核。胃结核患者的胃粘膜可有粟粒性或单个性结核结节,约80%病例有单个或多个溃疡形成,常局限于胃窦部及小弯处;溃疡略呈潜行性,边缘不整齐,底部灰黄色,少有穿透肌层者,故穿孔罕见。病变愈合过程中有肉芽组织增生,在炎症和肉芽肿病变基础上,或者胃外淋巴结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响,可引起幽门梗阻。显微镜检可见病变区有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
本病约有50%合并肺结核,且多属开放性,亦可同时有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骨结核、附睾结核等。起病缓慢,多为慢性经过,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可酷似消化性溃疡,常有呕吐,甚至出现幽门梗阻征。可有发热、乏力、消瘦等结核毒血症。半数以上患者有上腹包块,因而常被误诊为胃癌。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胃液分析常显示胃酸过低或缺如,红细胞沉降率常加速。
胃部X线钡餐检查多见溃疡龛影,可伴有瘘管形成,亦常有十二指肠受累的表现。胃镜检查见胃窦与小弯有多发性溃疡,边缘不规则,略增厚,有灰色结核结节,基底为干酪样或颗粒状,约1/3病例活组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
由于本病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常有困难。依据为:青少年患者,有原发结核病灶证据;胃部包块; 胃部X线检查可见瘘管或窦道,并有龛影或充盈缺损征,除胃部病变外,邻近十二指肠亦常受累;胃酸减低或缺如;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胃镜直视下活组织检查证实有结核结节的病理改变,并找到结核杆菌。临床上须与Crohn病、消化性溃疡、胃癌鉴别。
采用抗结核治疗。可联合应用链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钠二联或三联疗法,亦可选择乙胺丁醇或利福平。用药期间可同时给予维生素B1、B6,疗程为18月~2年以上,还须视体内其他部位结核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