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巨肥症(Menetrier病)
本病系胃底、胃体的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使胃粘膜皱襞明显巨大肥厚,腺体呈囊性扩张与延长,伴有血浆蛋白质自肥厚的胃粘膜渗入胃腔,胃酸减低或缺乏。本病少见,病因不明。男多于女,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好发于50~60岁。病变限于胃粘膜层,不涉及粘膜下层及肌层;粘膜皱襞巨大肥厚,见于胃体和胃底部,以大弯更为明显,胃窦粘膜较少累及。临床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痛,酷似消化性溃疡,且可为制酸剂所缓解。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及呕吐,吐出潴留的胃内容物,亦可有腹泻,偶有脂肪泻。由于胃粘膜长期丢失蛋白质和脂肪泻,可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甚至明显水肿,腹水和恶病质。有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本病可作以下辅助检查:
❶胃液检查:大多数胃酸分泌减低或缺如,少数增高或正常。由于血浆蛋白大量渗入胃腔,胃液蛋白定量分析可较正常人高5~6倍;
❷放射性核素检查: 可测定血浆蛋白丢失的病变部位。静脉注射131Ⅰ标记人血清白蛋白后,对粪便和呕吐物作放射性测定,其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131Ⅰ聚乙烯吡咯酮(131Ⅰpolyvinypyrrolidine,131Ⅰ-pvp) 或51Cr-白蛋白在胃肠很少被重吸收,故其诊断价值更高;
❸胃镜与组织学检查:胃粘膜皱襞明显隆起增宽,充气后高度肥大的粘膜皱襞并不消失。皱襞间呈深陷的裂隙,酷似脑回并披复大量粘稠粘液,皱襞表面不规则,常呈结节状。有时可见粘膜皱襞表面充血、水肿、糜烂和慢性炎症。由于胃镜下难以钳取全层胃粘膜作活组织检查,故其诊断价值有限。Martin指出本病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应具备四种阳性病理变化,即腺管延伸;粘液颈细胞增生;出现深层小囊肿;壁细胞与主细胞减少。同时具备四种阴性病理变化,即通常无炎症浸润; 无肠上皮化生,无粘膜肌层与粘膜下层,无恶变;
❹胃肠X线钡餐检查:主要X线征为胃粘膜皱襞肥大、增粗,沿大弯走向,并在胃窦部消失。有些呈息肉样充盈缺损,全胃轮廓不规则,多处可见指压状充盈缺损。胃蠕动显著缓慢迟延,但胃壁柔软。
本病诊断比较困难,必须综合各方面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但须注意与胃癌、胃淋巴瘤、胃泌素瘤的胃粘膜改变相鉴别。
内科治疗包括高蛋白饮食,制酸剂和少食多餐可缓解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可减少胃酸分泌和经胃的血浆蛋白丢失。对病情顽固者,特别是难以控制的出血、难治性贫血及顽固性失蛋白性肠病,应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合并迷走神经切断术。病变广泛而有严重蛋白丢失者可考虑作全胃切除术。对未能完全排除胃恶性肿瘤者,也应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