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肾血管疾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肾血管疾病

肾血管疾病

肾血管疾病少见,临床所见的有肾动脉瘤、肾动脉栓塞、肾静脉栓塞、肾动静脉瘘等。这些疾病的发生较突然,诊断困难,且疗效也差。
肾动脉瘤 较少见,文献报告至今约300例,占所有动脉瘤的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左右侧发病率相仿,男性略高于女性。
其病因为肾动脉壁中层弹性组织有先天性缺陷,后天性疾患如肾动脉损伤,细菌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外膜炎,梅毒等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硬化,动脉脂肪变性等所引起。
真性动脉瘤呈梭状或囊状,瘤壁有钙化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时可破裂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之发展,快慢不一,外形较大,肾组织可因受压而萎缩。肾动脉瘤亦可向肾盂、肾周间隙或腹腔发生破裂而造成大出血导致死亡。
真性动脉瘤可无症状,但有时出现上腹痛、腰痛及血尿。腹部可摸到搏动性肿块或听到杂音。由于动脉瘤压迫肾实质或降低肾血流引起肾素的增高,可出现高血压。若肾动脉瘤破裂则有剧烈疼痛、休克。X线平片在肾区可显示圆形阴影,瘤壁周围有钙化,则需与胆囊、淋巴结钙化相鉴别。静脉尿路造影可显示肾盂正常或肾盂肾盏受压或萎缩,而肾动脉造影则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治疗上一般采用包括肾动脉瘤在内的部分肾脏切除术或全肾切除术,少数病例行单纯肾动脉瘤的切除术。
肾动脉栓塞 极为罕见,病因可分为血管炎症性与非炎症性(损伤)二种,前者常继发于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肾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肾炎、妊娠期感染、或其他感染,后者多与肾动脉手术有关。
肾组织呈水肿、坏死、纤维性变。肾萎缩时则肾功能消失。
小动脉栓塞可无症状,如突然发生完全性栓塞,约1/3患者有腰部、肾区和上腹部疼痛,半数有蛋白尿,1/3有镜下血尿。还可有发烧、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尿等征象。早期由于肾缺血可有血压升高,晚期则消失,双侧肾动脉栓塞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经检查可示患肾功能减退,静脉尿路造影肾盂不显影,而逆行造影显示肾盂肾盏外形正常,肾体积缩小,且从输尿管导管中无尿液流出。放射性核素肾图显示无血管峰,曲线平坦。在发病初期1~2天内血清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但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酸、碱性磷酸酶可在4天后恢复正常,而乳酸脱氢酶升高可维持2周,肾动脉造影可见动脉栓塞。
治疗时一般在症状出现后2~4天内进行取栓手术,部分肾切除或肾切除术。少数病例经行血管重建术、自体肾移植术可恢复肾功能。不能手术时应用抗凝治疗,可使部分肾功能恢复,并可预防血栓发展。
肾静脉栓塞 较少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早产、产伤或先天性血管异常的婴孩较为多见。儿童时期常因脱水、回结肠炎和肾盂肾炎所引起。成年患者往往并发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和恶性肿瘤;亦可由下肢、盆腔静脉的栓塞向上蔓延而引起,故常为双侧肾静脉栓塞。
急性时肾区出现疼痛和肿块,有突然寒战发热,肾感染休克症,以及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双侧肾静脉栓塞可出现急性肾衰竭。体检有肋脊角叩痛,下肢水肿,左肾静脉栓塞可引起左侧精索静脉曲张。静脉尿路造影肾盂不显影而逆行造影在早期可显示肾盂、肾盏正常、不规则或充盈不全,至后期则全部不显影。肾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阻塞。慢性病例仅少数有腰痛、肿块。偶见血尿,静脉尿路造影可为正常。长期阻塞时在肾盂输尿管边缘可见静脉压迹。
诊断一旦明确应早期手术取栓,一侧肾功能已损害者应作肾切除术。近来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栓塞性静脉炎的预防可采用抗凝措施和静脉结扎。预后不佳,过去2/3病人在2个月内死亡。目前由于采用血透析疗法及肾移植,预后有所改善。
肾动静脉瘘 可分先天性与获得性二种。多数由损伤所引起,亦可继发于肾细胞癌。常见症状为血压升高伴有突然严重的腹痛,继之有血尿,双侧时可出现尿少甚至尿毒症。体检时在肾区前后面可听到杂音或摸及震颤。若动静脉瘘孔较大,收缩压可升高,脉压增宽。为明确诊断需作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治疗为切除瘘管,分开缝合动脉和静脉。修补失败时,需做肾切除术。少数病例可采用自体血块或脂肪注入肾动脉分枝内,而达到阻塞瘘口的目的。由于肾穿刺活检而引起的肾动静脉瘘常可自行封闭。肾动静脉瘘的预后取决于肾损伤的程度,多数病变为不可逆的。

☚ 肾损伤   肾血管性高血压 ☛
000111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