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原发于肾脏者极为少见,所谓肾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由机体其他部位直接迁移或蔓延而来。至于以寄生虫或其代谢物作抗原所引起的免疫性肾小球肾炎(如曼氏或埃及血吸虫、疟原虫或利什曼原虫所致),则不包括在内。
肾阿米巴病 肾阿米巴病(阿米巴肾脓肿),继发于肠阿米巴病或肝阿米巴病。其感染途径有四:
❶阿米巴肝脓肿穿破至右肾;
❷肠阿米巴病穿破至膀胱,导致阿米巴性膀胱炎,然后原虫再上行感染至肾脏; 也可从肠壁直接向肾穿破;
❸原虫由肠壁经血流转移至肾脏;
❹原虫从肠壁经淋巴管转移至肾脏。多数是由肝脓肿穿破至右肾所致。国内报告阿米巴肝脓肿2201例中,6例穿破至右肾,而引起阿米巴肾脓肿。临床表现颇似细菌性肾周围脓肿(其实本病也存在阿米巴性肾周围脓肿)。主要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腰痛、伴有肾区压痛及叩击痛。病人多具有肝脓肿或肠炎、痢疾的症状,如病变累及膀胱则出现尿路刺激症状。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尿液检查有脓尿及血尿,新鲜尿液偶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诊断的依据是首先要确立阿米巴肝脓肿或肠阿米巴病,同时或继之出现肾周围炎的表现,有脓尿和(或)血尿,肾盂造影、放射性肾扫描或超声显象图具有肾脓肿或肾周围炎的特征性改变。尿中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治疗以抗阿米巴药物(如氯喹啉、依米丁、去氢依米丁或灭滴灵) 为主,肝脓肿穿破或肠膀胱瘘所引起者,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肾滴虫病 阴道滴虫寄居于子宫颈或尿道腺内,在合适条件下可引起阴道炎、宫颈炎、尿道炎、膀胱炎或前列腺炎; 偶可发生肾盂肾炎。感染途径主要由尿道上行,极少数由血行感染。男性多由性生活而传染,先引起尿道炎,继之产生肾盂肾炎。肾滴虫病一般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等尿路刺激症状及腰部胀痛;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脓尿及血尿等。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而有阴道滴虫病病史者必须怀疑有本病的可能,进一步作尿液滴虫培养或尿沉渣找滴虫。不论夫、妇何者患病,应对女性阴道分泌液作滴虫检查。治疗原则是夫妇同治,一般用灭滴灵0.2~0.25g,每日3次,7~10d为一疗程。金霉素及土霉素亦有效。女性应同时治疗阴道滴虫病。治疗期间禁忌饮酒及性生活。
肾包虫病 包虫病(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见于牧区,患者多为牧民。国内如甘肃、新疆、内蒙古及青海等牧区常可见到,国外见于澳洲、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南非、中欧、加拿大、蒙古、印尼、菲律宾及西伯利亚等地。虫卵进入消化道后,以幼虫引起病变。病变多在肝脏、肺次之,肾脏受累占2~5%。肾包虫囊多为单个,母囊内含子囊及孙囊。病变常为单侧性,多在肾下极,呈圆形。囊肿增大压迫周围肾小球,使之萎缩破裂,偶有囊肿穿破入肾盂或腹腔。包虫囊增长缓慢,经5~10年才发展成囊块。穿破入腹腔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发热及腹痛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肾包虫病病人多数伴有肝包虫病,肝肿大明显。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腹部平片在肾区可见到囊壁钙化阴影。同位素和超声波扫描可助诊断。用胞虫囊液作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集试验都有诊断价值。近年认为以本绦虫头节作抗原正确性最高。治疗的唯一方法是囊肿切除,囊液外溢时应积极防治过敏反应。泌尿道血吸虫病 本病又称埃及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地区,以非洲及中东部分地区为多见;我国无此病。病原体为埃及血吸虫。病变主要在膀胱,也可侵犯输尿管、肾、前列腺、尿道、精索、宫颈及阴道等。临床首见症状为尿痛、尿频及终末血尿。由于持续血尿,可产生贫血,病期稍久,膀胱纤维化,使容量减少,出现假性尿失禁、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肾积水。约10%的病人可产生尿路结石,尿路继发细菌感染很常见。病至后期则发生进行性尿路梗阻及肾功能衰竭。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尿中可检出虫卵。治疗可用硝唑咪(Nitridazole; Ambilhar)每日25ml/kg,两次分服。7d为一疗程。Stilbophen或Miracil D也可使用。
丝虫病(乳糜尿) 我国的丝虫病主要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亚丝虫所引起,两者都寄居于淋巴系统,尤其是班氏丝虫常引起泌尿道症状及乳糜尿。这些症状并非由丝虫直接侵犯肾脏所致,而是胸导管或乳糜池被成虫阻塞。远端淋巴管多数穿破入肾盏及肾盂,也可穿入输尿管和膀胱,出现乳糜尿或乳糜血尿,可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偶因乳糜凝块堵塞输尿管引起绞痛。诊断依据是乳糜尿、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及夜间血中找到微丝幼。治疗丝虫病用海群生(Hetrazan)0.1 g每日3次,3~4周,或0.2 g每日3次,10~14d为一疗程。乳糜尿可用中药治疗,一般采用通利固涩或补益化湿为主; 常用方如五子衍宗丸加减 (甘杞子、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芡实、银杏肉、荠菜花、萆薢)。单方可用芹菜根、荠菜花、糯稻根各30~60g,煎服。如仍无效,可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