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淅读洒洒 (xiǎn xiǎn)
【洒淅】怯缩恶寒貌。
例1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素问 ·刺疟》)
译文 足阳明经疟疾,首先令人怯缩恶寒,恶寒时间很久才发热,热止则汗出,喜见阳光、火气才感到轻快,可针刺足阳明经冲阳穴。
例2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灵枢·刺节真邪论》)
译文 外邪伤人,使人怯缩恶寒发抖。初起在毫毛皮肤,邪气深入内侵入骨,则成为骨痹。
例3 (虚邪)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灵枢·百病始生》)
译文 虚邪留滞络脉不去,就会转移留滞在经脉,邪气留滞在经脉的时候,令人怯缩恶寒,多惊恐。
例4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难经·十六难》)
译文 假如切诊得浮脉,病人外证表现为面色白,喷嚏多、悲愁不乐、想哭等症; 内证表现为脐右有脉气搏动,用手切按腹部坚硬或有疼痛。如果有气喘咳嗽、怯缩恶寒发热等症状的,就是肺的病变; 没有气喘咳嗽、怯缩恶寒等症状的,就不是肺的病变。
例5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淅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难经·五十六难》)
译文 肺积病名叫息贲,有积块在右胁下,大小如覆杯一样,日久不愈,继发下列症状: 怯缩恶寒发热,气息上逆而喘,出现肺痈。
例6 诸浮数脉,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
译文 凡病人出现浮数脉,应当发热而怯缩恶寒,若有疼痛部位,饮食正常的,必定是有内痈积热化脓。
例7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张仲景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译文 妇人怀胎水肿,身体重滞,小便不利,怯缩恶寒,变动体位则眩晕,葵子茯苓散主治。
例8 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洒淅恶寒。(《普济方·卷一·方脉总论》)
译文 两手寸口脉弦,两胁下拘急而疼痛,怯缩恶寒。
例9 (神堂) 治肩背连胸背痛,不能俯仰,腹满,洒淅寒热,腰脊强急。(《普济方·卷四百十五·腧穴》)
译文 神堂穴主治肩背连胸胁痛,腰背强直紧张,不能俯仰,腹胀闷,怯缩恶寒。
例10 少阴病洒淅恶寒振栗,厥阴病洒淅恶寒,非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之火乎? (朱震亨 《格致余论·相火论》)
译文 少阴 (心、肾) 病怯缩恶寒,振颤战栗,厥阴 (肝)病怯缩恶寒,这难道不是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吗?
例11 湿乘肺,咳则身重骨节烦疼,洒淅,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李梴 《医学入门 ·卷五·咳嗽》)
译文 湿邪犯肺,咳则身重,骨节烦疼,怯缩恶寒,用五苓散或不换金正气散治疗。
例12 恶寒者,乃寒邪客于营卫,则洒淅恶寒。(陶节庵《伤寒六书·卷二·恶寒》)
译文 病人恶寒是寒邪客留营卫,因卫气不卫外,则怯缩恶寒。
例13 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淅,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蒸甑。(宋濂 《宋文宪全集·卷四十四·赠医师葛某序》)
译文 有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患寒热病,初起寒邪闭塞毛孔则怯缩恶寒,牙齿上下敲击作响,继而发热,热邪亢盛,人如坐在蒸饭的甑上一样。
例14 倦怠食少,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淅恶寒者,此脾肺气虚也。(《薛己医案》)
译文 病人身体倦怠,饮食减少,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怯缩恶寒,这是脾肺气虚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