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下垂nephroptosia肾脏离开原来的位置降至下腹部或骨盆腔,叫肾下垂。多见于身体瘦弱,腹壁肌肉萎缩,肾周围脂肪减少的病人。病人在平卧位时肾脏可推回至原来的位置。临床表现,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有疼痛、坠胀感、输尿管阻塞时有绞痛,肠道受压迫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有的有神经衰弱的表现。触诊检查时多可确诊,B超检查意义较大。治疗:适当休息,少坐、立位;严重者可手术复位固定之。 肾下垂人体直立时肾下降超过正常移动范围(1—4厘米)。严重者可降至下腹部,甚至盆腔内。如肾的移动越过中线到对侧腹部,称游走肾。肾下垂与低位肾不同。后者指肾脏先天性位置较低。原因是营养不良、消瘦等使肾周围脂肪减少,导致对肾的衬托作用减弱,引起肾活动度增加。主要症状是长久站立或劳动后腰痛,取卧位后迅速缓解。治疗可用支持疗法或肾脏固定术。 肾下垂nephroptosis指人体直立时双侧肾可下降2. 5cm左右。在支持肾脏的结缔组织松弛、肾蒂过长或因消瘦而引起肾周围脂肪组织减少等情况下,可造成肾下垂。是泌尿系常见病,多见于女性。严重者可使肾蒂血管被牵拉及输尿管扭曲,而导致肾充血、水肿和继发感染以及肾积水等,有时可伴有胃肠道症状。站立过久或劳动后感腰部酸痛,平卧后可缓解。可采用支持疗法。如应用肾托等无效时,可行肾固定术。 肾下垂 肾下垂活动肾、游走肾或肾下垂等系指该肾活动度超过正常活动范围,与低位肾不同,后者指肾脏先天性位置较低,而活动度不增加。正常肾脏的活动度,在深吸气与呼气、站立位与平卧位时相差可达2~5cm。腹肌松弛者,深吸气时可触及右肾下极。如在吸气时,可触及半个肾脏,称为可触肾;可触及肾上极者称活动肾;若肾脏被腹膜所包裹,肾蒂伸长,在腹部活动度大,甚至能跨过中线者,称游走肾。肾下垂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有关,但不成正比。故肾脏活动度不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指征。 肾下垂多见于女性,20~25%的妇女可有肾下垂,比男性多10倍。儿童少见。约70%肾下垂见于右侧,20%为双侧,仅10%为左肾下垂。肾下垂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 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肾窝内,有肾蒂、膈肾韧带及脾肾(左)或肾十二指肠(右)韧带所固定; 肾周围筋膜内有致密的脂肪组织,可固定肾脏,在下方并不闭合,因此肾脏可向下活动。此外腹腔内脏在腹壁肌肉支持下,对肾脏有撑托作用。上述解剖因素使肾脏保持正常生理位置,当这些因素受损时,就易发生肾下垂。例如,女性的肾窝比男性的宽而浅,多次妊娠后腹壁松弛,先天性肾蒂过长,韧带松弛,迅速消瘦致使肾周围脂肪消失或机体虚弱,腹肌无力等;体型瘦长,腰椎过多(有六节腰椎者)都容易引起肾下垂。此外,慢性便秘、慢性咳嗽或突然震动等,皆可促进肾下垂的发生。 其病理表现在肾脏的下移可牵拉肾血管或使其扭曲,从而影响肾脏血液循环,使肾充血、肿胀,以至发生绞痛、蛋白尿、血尿、无尿等;下移的肾也可使输尿管或肾盂输尿管部梗阻,而导致肾盂扩大或肾积水。肾下垂极少引起巨大肾积水。由于肾脏活动度大,肾周间隙增大,筋膜增厚,脂肪退化,故可出现肾周围纤维性粘连。少数肾下垂病例可因肾蒂牵拉或压迫十二指肠或结肠而导致部分胆道或肠道的梗阻现象。肾下垂可引起感染、结石等并发症。 80%以上的肾下垂病例无症状,常在腹部检查或病人无意中发现。常见的症状为腰区坠胀、牵拉感或隐痛,因肾脏下垂牵拉肾蒂,或腹腔内脏下垂所引起。故多于站立过久或走动后发生,平卧可缓解。有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血尿或肾盂炎。典型的Dietl危象并不多见,系由肾蒂被牵拉或输尿管急性梗阻引起,表现为急性肾绞痛、伴恶心呕吐、苍白虚脱及血尿等,平卧即缓解并出现多尿。肾下垂可有消化道功能紊乱、背部隐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不是肾下垂直接引起,大多与神经衰弱有关。 肾区双合诊时一般可以摸到光滑而移动的肾脏,并可引起轻度触痛及不适感。轻度下垂者,仅在侧卧位或站立时摸到;活动度大的肾脏可被握于两手间,甚至推入盆腔。静脉尿路造影片站立位,可见肾脏位置比平卧时明显下降,纵轴旋转,肾下极向内倾斜靠近脊柱; 有时可见到输尿管迂曲及肾盂肾盏扩大的现象。根据尿路造影立位片中的位置,将肾下垂分为四度。肾盂平第三腰椎椎体者为一度,平第四腰椎椎体者为二度,平第五腰椎椎体者为三度,第五腰椎以下者为四度。如怀疑肾盂引流不畅,应作站立位延迟拍片,若造影剂于10~15分钟后仍不排空,则说明肾盂引流不好。肾托试验可判明病人主诉,若肾脏被托起后症状显著改善,则其症状为肾下垂引起;对手术治疗的决定,也有参考意义。肾下垂还需鉴别于其他腹内肿块,如腹膜后肿瘤、肠系膜囊肿等;放射性核素肾扫描及超声波检查等都有助于鉴别。 绝大多数肾下垂不需治疗。若在体检时发现肾下垂而并无症状,则不要看作病理情况,使病人增加负担。对有症状而无肾盂改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增加营养、提高体重、锻炼腹肌或使用腰带肾托等。当束腰带或肾托时,应先平卧,抬高臀部,然后扎紧腰带或肾托,以便托起肾脏,否则肾脏受压反而加重症状。肾周围注射硬化剂或自体血液,使肾脏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亦可固定肾脏,但注射后可有局部及全身的反应。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其指征为: ❶肾盂造影中有明显肾盂扩张。 ❷明显的肾下垂伴剧烈肾疼痛症状,且可于平卧或抬高床脚后缓解者,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腹腔内脏下垂、神经衰弱严重而又无明显肾盂病理改变者禁忌手术。肾下垂手术应将肾脏固定于正常位置及纠正伴发的病变。纠正迂曲输尿管并解除粘连带或迷走血管。常用的方法有将肾脏游离复位后,用肾筋膜及脂肪在肾下方与腰方肌缝合,托起肾脏。亦可将肾被膜剥脱,在肾周围放入自身血,将肾脏复位,待以后发生粘连。肾固定术后,病人应卧床3周,起床后应束宽腰带,以防因咳嗽、喷嚏等突然用力而破坏肾脏的固定。3个月内不宜作重体力劳动。 治疗效果与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方法有关。若病人的主诉确实由肾下垂引起,术后配合非手术疗法则肾固定术的效果较好。对神经衰弱症状严重或症状不完全由肾下垂引起时,手术效果不满意,虽然肾脏固定良好,而症状往往持续如前。也有因术后局部疤痕挛缩,肾与周围有广泛粘连,症状反较术前为重。 ☚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盂静脉曲张 ☛ 肾下垂 肾下垂nephroptosia指由于肾脏周围组织和腹壁肌肉松弛,腹内压力的改变,导致肾脏活动性加大。X线表现为在站立和卧位照片中,肾影移动范围相差5cm以上,并伴有多轴性转位、输尿管弯曲等。可见于多产妇、肾上极肿块和巨大肝脾等。 ☚ 泌尿道充盈缺损 泌尿系破坏性病变征象 ☛ 00015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