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经淋巴-血道转移至肺的继发性恶性肿瘤。肾、肾上腺、甲状腺、绒毛膜癌、骨肉瘤等可经血道转移至肺;乳腺、胃、胰腺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至肺;食管癌、纵隔恶性肿瘤可直接侵犯邻近气管支气管致肺癌。以乳腺、骨骼、泌尿生殖器及消化道的转移至肺为多见。临床表现,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进展多迅速,且病灶常较广泛;同时有原发器官明显症状。预后恶劣。
肺转移性肿瘤
肺转移性肿瘤,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淋巴-血行转移到肺。按癌肿性质,转移率约为20~30%。转移的时间多发生在原发肿瘤出现后2年内,少数在5年或10年以上亦有发生。多见于中年以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主要转移途径可有:
❶经体静脉回流到肺。
❷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再经下腔静脉转移至肺。
❸从淋巴引流到胸导管,再经血行播散到肺;腹膜后淋巴引流到纵隔淋巴结,再逆流到肺,成为淋巴管性癌病。
❹肺内恶性肿瘤经支气管直接播散到肺。
❺纵隔肿瘤手术时接种到肺。各类恶性肿瘤有其倾向性的转移途径。血供丰富的肿瘤如肾、肾上腺、甲状腺、绒毛膜等癌肿以及骨肉瘤多倾向于血行转移;乳腺、胃、胰腺癌多经淋巴道转移;食管癌、恶性纵隔肿瘤有时可直接侵犯邻近的气管或支气管,形成类似中央型肺癌的团块。肺转移灶来自乳腺、骨胳、泌尿生殖器和消化道的肿瘤为最常见,约占80%。多数病例有原发癌的症状。早期肺转移多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肺部病变广泛,则可出现干咳、痰血和呼吸困难。如并发癌性淋巴管炎、大量胸腔积液、肺不张或上腔静脉受压时,则呼吸困难更为严重。继发感染可有发热。转移性肺肿瘤的X线表现最常见的在中下肺野孤立性或结节样病灶,边缘较光滑。随着病灶增大和增多,可相互融合成巨块。绒毛膜癌常呈棉花团样的球形灶。来自消化道的转移性肺癌可呈弥漫性粟粒样或网状、细小结节状阴影。转移性鳞癌,偶可形成不典型的癌性空洞。少数生长较慢的转移性胸腔积液,绝大多数来自晚期乳腺癌。
有原发癌的典型症状和治疗病史者诊断不难。若原发灶小而隐匿,且症状轻微者,则诊断困难。位于后腹膜深部的肾癌常无自觉症状,多在尸检时才发现原发灶。肺转移性肿瘤痰液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率仅约5~30%; 纤维光束支气管镜检查的阳性率也不高。甲状腺癌疑有肺转移时,放射核素131碘扫描对诊断有一定价值。电子计算机轴向体层摄影检查能发现胸部平片所不能显示的转移灶。紧靠胸壁的肿块,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或经纤维支气管肺活检,有时可明确诊断。骨肉瘤或绒膜癌转移,生长迅速,倍增时间常短于30天。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或甲状腺癌转移、生长较慢,倍增时间可达60天至数年。转移性癌性空洞,应多考虑来自上呼吸道和子宫颈的鳞癌。转移灶的骨化,多来自成骨肉瘤。直径1~2cm的孤立性球形转移灶,应与原发性肺癌和结核球相鉴别。粟粒样肺转移灶,易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前者有高度毒性症状,X线病灶细小,分布均匀,抗结核治疗有效,足以鉴别;后者痰脱落细胞检查常阳性。
孤立性肺转移性肿瘤,若原发灶已获控制,无其他脏器转移迹象,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仍可达30~40%。原发癌治疗过程中发生肺转移者,可给予抗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