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病机
肺脏位于胸中,司一身之气,它的生理功能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因而它的病理变化,也主要反映在肺气的宣降失常,从而影响气和津液的敷布而为病。至于引起肺脏病变的原因,多数属于外邪侵袭,这与它司呼吸主皮毛的生理特点有关。当然,由其它脏腑病变而引起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肺气失宣 肺气的宣发,不仅使阳气外达以熏肤充身,而为卫外之用,并使津液敷布于表而润泽皮毛。因此,肺合皮毛主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外邪,排泄汗液,调节体温等方面。如果发生病变,则常因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使肺气宣发之机受阻,产生表卫调节功能失常的外感证候。复由于外邪性质不同,可常见风寒,风热两大类。若因肺气不足,亦可见到卫气不固的表虚证。
外感风寒 常见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身肩背酸楚疼痛等症状。这为风寒之邪客于表。卫气不得发散,奋起抗邪的反应。同时也可见鼻塞、流涕、咽痛、失音、咳逆、吐痰等症,这是肺气郁而不宣,水津凝聚不布的结果。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病邪继续深入,多见下列转归:
❶外邪由表入里,直侵肺脏,故呈现肺系症状。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笔直,皮肤闭而为热,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❷传入三焦、膀胱,影响水液失调而小便异常。
❸伤及少阳、阳明,由寒化热。
外感风热 风热邪气(包括温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卫外功能不调,临床上见到发热、微恶风寒、咽干、鼻燥、口微渴、咳嗽等卫分证候。《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所谓:“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都是指此病变而言。温热之邪,传变最速,邪在肺卫,若失治误治,将顺传而见胃、大肠、三焦、胆等脏腑的气分病变; 或逆传心包,内陷心营而见营分病变,甚至可见气营两燔之证。
表虚不固 临床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❶肺卫气虚,易于反复感冒。《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柯韵伯谓虚人感受风邪,“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玄府不密故也。”就是在阐明这一机理。
❷以自汗为主证。唯形成表虚自汗的机理不一,有因卫气不固而自汗的,盖由肺卫气虚,开合失常之故。有因发汗太过,耗伤其卫外阳气而引起自汗的。如《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即属于这一类型。有因营卫不和而自汗的。如《伤寒论》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皆属之。
肺失肃降 肺气的肃降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
❶随心脉运行全身,以熏肤充身泽毛。
❷抑制肝木,防其升发太过。
❸助肾纳气,共同完成呼吸作用。
❹助胃肠之腑气通降,使其受纳传导,各守其职。
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畅行无阻。若其肃降功能失常,便会导致下列各种病变:
心肺虚损 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故有“肺朝百脉”之说,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血液才能布散全身。相反,肺气又需心血的运载,才能到达各个组织。若肺气失于肃降,血液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 而心血的运行失利,又可引起肺气的肃降失常,于是形成心悸、气短、咳嗽、吐痰等心肺同病的病证。
肾不纳气 详见肾脏病机条。
金不制木 肝性升发,以其含有相火; 肺主肃降,以其禀性清凉。故清肃的肺气,可以防止肝木相火之太过,而遂其春温升发之性。如果肺金清肃之气失常,不能下降,肝木相火将因之而亢。出现头晕目眩,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多梦遗精,易于激动等症。
腑气不降 肺位居高,又禀清肃之气而下走,胃居于肺之下,承肺之气,亦以下行为顺。若肺气失其肃降作用,则胃中无气可承,必将因之而阻滞,一失其通降的作用,甚至遂逆而上行者亦有之。薛生白《湿热篇》说:“湿热证,呕恶不止,昼液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即指此等病而言。
水液失调 肺为水之上源。水液在体内的正常敷布和运行,有赖于肺气的宣降作用。由于肺气的宣发,使津液敷布于体表,并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经三焦下输膀胱。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失,便会影响水液发生病变,可向痰水阻滞,肺虚失制两方面发展。
痰水壅肺: 水液能在体内正常地升降出入,四布运行,经脾的健运,上输于肺以后,便由肺气的肃降,使水道通调,下行归于膀胱; 再经肾气的蒸腾气化,使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手少阳三焦,则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若肺的肃降功能失常,不能通调水道,则停蓄而为痰饮,泛溢而为水肿。
肺虚失制: 或因气虚,或因肺寒,不能宣发敷布水液以致直趋下走而出现遗尿、小便数等症。虽或与肾阳虚衰不能蒸化有关,但肺气虚寒,上虚不能制下亦为其中病变机理之一。肺虚失制和痰水壅肺,病机一通一塞,两者相反,但在临床上亦有两者同时出现的。如咳而遗尿一证,咳是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邪犯肺所致。是病变由下而及于上; 遗尿则因肺气虚损,上虚不能制下所致,病则由上而及于下。
肺窍病机 鼻与喉均为肺所主之窍,其为病变有虚实之分,实证病机多与肺气失宣,水湿壅滞密切相关; 虚证则多属于肺气或肺阴的虚损。
实证 鼻窍发生病变,多见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形成上述症状的机理有:
❶外邪袭肺,肺气失宣,以致呼吸不畅,肺系不利。
❷因于肺气不宣,进而影响津液不布,水道失调,水液壅滞,而为鼻塞流涕,香臭不辨。但必须指出,水液失调由于三焦湿热上壅,或少阴阳虚,气化不利而壅滞。故《素问·气厥论》说: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痹论》又说:“胞痹者……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❸瘀血阻络,亦是嗅觉失常原因之一。血液运行于百脉,无处不到,鼻窍血络瘀阻,肺气不得宣通,则嗅觉减退,不辨香臭。上述气郁、湿滞、血瘀三种病理变化,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 既可见于新病,亦可见于久病。
喉咙的功能,在于通气与发音。故其发生病变,常见喉肿或痛,呼吸不利,自觉梗阻,失音声嘶等症。究其成因,或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或因温邪上受,久羁不散; 或因少阳三焦,湿热阻滞; 或因少阴阳虚,气化不利,痰水上壅。无论何种致病原因,皆属于实证的机理。
虚证 反映在鼻窍的,以肺气虚损,鼻流清涕,或肺阴不足,鼻窍干痛为主,往往由于实证日久不愈转变而来。
见于喉咙的,以干涩疼痛,声音嘶哑为主症。多由肺阴虚损,虚火上炎,或肝肾阴虚,虚火犯肺所致。
肺与大肠同病 肺与大肠为表里。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 大肠通畅,亦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因而肺与大肠某一方发生病变便会互相影响,出现脏病及腑,腑病及脏两种病理变化。
脏病及腑 肺失宣降以后,有三种情况可以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
❶风寒束表,外邪挟湿,归于三焦,传于胃肠,以致大肠传导失调而呈里急后重的下痢证。喻嘉言用解表的仓廪散所治之证,谓为“逆流挽舟”,即属于这种病机。
❷肺气壅实,脏病及腑,大肠积滞不通。即《温病条辨》用宣白承气汤治“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而兼便秘之证。
❸肺气虚损,影响大肠传导无力而便秘。但这种病机,与脾气虚弱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与脾脏病机合参。
腑病及脏 大肠须借助于肺气的肃降,才能正常传导,肺气需大肠的传导,才不致于壅滞。故阳明腑气实,往往是导致肺气不降,逆而为喘的主要病变。
大肠病机 《灵枢·平人绝谷》说: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又《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大肠病者……与胃同候。”都明确地指出了胃和大肠在消化水谷过程中,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协调的关系,病理上也反映着彼此从属的联系,临床所见的大肠病变,多与胃腑的病变密切相关。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合为一篇,以“胃家实”一证作为阳明病的总纲,与足太阴脾相对,各自代表着脾胃病变的一个侧面。手足阳明代表着胃肠道的实证,足太阴脾则代表着胃肠道的虚证,阳明和太阴合参,可较为完整地反映出脾胃的病变规律。因而将大肠病机具体内容并入脾胃病中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