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肝脏毒理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肝脏毒理学 肝脏毒理学肝脏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性毒物与肝脏的相互作用,探讨影响肝脏毒作用的各种因素,阐明中毒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作用机理,为防治中毒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 急性中毒性肝损害类型
肝脏毒物长期作用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变或肿瘤。例如,二甲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B1急性作用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慢性损害可导致癌变。氯乙烯可引起肝血管肉瘤。多次给予亚致死量四氯化碳可使动物产生肝硬变。甲基多巴、异烟肼、磺胺类药物有时可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变。吩噻嗪类药物可引起慢性胆汁郁积,还可能伴有进行性肝纤维化。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慢性坏死和增生过程而造成肝硬变。 多数肝脏毒物如黄磷、砷、鞣酸等达到一定剂量时即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膜和内质网等亚微结构,特别是影响线粒体功能,引起肝细胞代谢紊乱,最后导致细胞死亡。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由于脂蛋白合成障碍而影响肝细胞内脂类的运出所致。有些毒物如砷、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能损伤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引起出血或血栓。毒物引起的特异性反应常与变态反应和遗传因素有关,如药物性肝炎和胆汁郁积可视为迟发型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化学物引起的慢性肝炎往往具有一些免疫学特征,血清中γ球蛋白增多与组织学改变有一定的相关。免疫反应可能是肝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反应是不是肝损害的原发性原因尚难肯定。 中毒性肝损害的机理主要从下列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脂肪变性: 许多化学物能引起大量脂肪 (主要是甘油三酯) 堆积于肝实质细胞内。一般认为甘油三酯分泌障碍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因素,而甘油三酯分泌障碍又与脂蛋白合成抑制密切相关。 脂肪循环示意图 A: 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可能阻断脂蛋白的合成。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甘油三酯以脂蛋白方式释放到血液中。很多化学物(四氯化碳、黄磷、乙硫氨酸、嘌呤霉素、乳清酸等)能干扰脂蛋白的合成和转运,致使甘油三酯堆积于肝细胞内(见图)。这时血浆中脂类和脂蛋白含量减少,特别是对运输甘油三酯起主要作用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量呈平行关系。 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可能也是引起脂肪肝的一个因素。甘油三酯合成速度与底物(脂肪酸和甘油磷酸酯)浓度成正比。例如,胼中毒时,由于脂解作用加强,游离脂肪酸从脂库中逸出,血浆中脂肪酸含量增高,可使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增多而引起脂肪堆积。 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导致肝细胞死亡,但脂肪肝不一定都伴有坏死。例如,乙硫氨酸、甲酸烯丙酯、嘌呤霉素、放线菌酮能引起脂肪肝,而没有或仅有少量坏死。异丙嗪能防止四氯化碳引起肝细胞坏死,却不能防止脂肪肝。 (2) 蛋白质合成抑制: 肝脏蛋白质合成抑制是中毒性肝损害常见的一种早期表现。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肝细胞坏死前胞浆内嗜碱性物质消失。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胞浆出现空泡,内质网变形,膜界限不清,核蛋白体颗粒消失。许多肝脏毒物对信息核糖核酸(mRNA)的合成有显著影响,并可使其分解破坏,因而造成蛋白质合成障碍。但蛋白质合成障碍不一定导致坏死和脂肪变性。例如,乙硫氨酸、放线菌酮能抑制蛋白质合成,但不引起坏死。硫代乙酰胺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却不引起脂肪变性。放线菌素D能抑制蛋白质合成,但既不引起坏死,也不引起脂肪堆积。相反,肼中毒时出现坏死和脂肪变性,而蛋白质合成并未受影响。因此,蛋白质合成抑制可能不是中毒性肝损害的原发性病变。 (3) 脂质过氧化反应: 脂质过氧化反应是中毒性肝损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例如,四氯化碳在肝微粒体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催化下产生一种氧化能力很强的代谢中间产物,可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破坏膜的磷脂,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四氯化碳的C—Cl键在体内易断裂而产生具有毒作用的自由基——三氯甲基 (·CCl3)。两个·CCl3自由基还可能缩合为CCl3—CCl3。CCl4释出的自由基首先侵犯内质网膜脂质部分,与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支链双键结合,生成过氧化物; 而过氧化脂质又可释出自由基,侵袭另一些脂质,形成一种破坏性的自身催化连锁反应。这种破坏作用不断扩大,造成内质网、线粒体等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最后导致细胞坏死。脂质过氧化反应能抑制肝微粒体酶和葡糖-6-磷酸酯酶活性,阻滞蛋白质合成,影响肝细胞产生和排出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致使脂肪不能运出而堆积于细胞内。因此,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造成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堆积的一个原因。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吩噻嗪类、维生素E、二苯基对苯二胺,没食子酸丙酯及一些巯基化合物(如半胱胺)能消除或减轻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毒作用,这种解毒作用也支持了上述假说。碘仿及其他一些卤代烃类都有过氧化作用,但不同化合物的作用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这种作用与键解离能成反比。例如,三氯溴甲烷键解离能低,很易断裂,其自由基反应活性很高,而氯仿则相反,过氧化作用很弱。目前已知许多肝脏毒物能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但这种作用究竟是不是肝损害的原发性原因,尚不能确定。 (4) 胆汁郁积反应: 有一些化学物如α-异硫氰酸萘酯(ANIT)、牛磺石胆酸、2-乙基-2-苯基丁酰胺,能在不同种属动物中引起肝内胆汁郁积。ANIT一次口服可引起大鼠胆汁郁积和血胆红素过多。胆汁郁积的机理尚不太清楚,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 ❶肝细胞功能改变,羟化酶活性降低,使羟基化合物石胆酸等过剩。 ❷肝细胞膜和微绒毛受损,引起排泄功能障碍,胆汁酸在肝细胞内堆积,并在毛细胆管内形成胆栓。 ❸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水、电解质及胆汁盐和其他溶质的重吸收增多,致使毛细胆管内胆汁浓缩沉积,形成胆栓。肝细胞功能改变和毛细胆管阻塞又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剧胆汁郁积。 中毒性肝病的防治要点是: 凡患有肝病或对肝脏有不良影响,能促进肝损害的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和嗜酒、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者以及怀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妇女,不宜从事接触肝脏毒物的作业。 许多药物可能引起肝损害,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凡对该药物有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或根据情况慎用。 发现有肝损害或其他禁忌证时,应即停止接触和使用该毒物(药物),给予适当治疗,并与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严格隔离,防止感染。 积极治疗引起肝损害的原发病以及并发病和继发病,及时采用特殊解毒、排毒剂和护肝药物,避免用药过多,禁用可能对肝脏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氯丙嗪、磺胺等。 中毒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炎往往不易鉴别,应根据详细接触史、现场调查、临床观察、化验检查等方面综合资料全面分析。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特异性鉴别诊断指标,特别是慢性中毒时发病缓慢,诊断较难,且不能排除两种肝病同时并存的可能性。 ☚ 造血系统毒理学 肾脏毒理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