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机
肝居胁下,司疏泄,藏血液,主筋膜;胆附于肝,贮藏和输送胆汁,参与消化。肝胆的生理功能虽涉及气、血、津、筋各个方面,却多与疏泄功能有关。发生病理变化,多因疏泄失常,从而影响气机的条达,血量的调节,津液的流通,筋膜的和柔而为病。引起肝胆病变的原因,既有外邪相加,也有情志怫郁,既有本脏自病,也有它脏累及者。
肝经虚寒 引起肝寒的原因有:
❶寒邪直中,肝经受寒,气血凝涩,筋脉挛急而为病。寒邪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不能正常调节血量,血脉凝涩,则四肢厥冷,指甲青紫;妇女经期受寒,寒凝血滞,则腹痛经闭,或成癥块。肝脉循少腹、络阴器。寒滞肝脉,气结不通,则呈疝气、腹痛。肝主筋膜,寒主收引,寒邪伤筋,则筋脉挛急而囊卷阴缩,手足转筋。
❷肝脏自身机能衰弱,阳气虚损。临床表现为肢体懈怠,不耐疲劳,郁郁胆怯,四末不温,发病较缓,多系逐渐形成。
肝胆实火 肝火与肝热的性质相同而部位有别。火性炎上,故见于中上部者称为肝火,见于下部者称为肝热。形成肝火的病机,或因邪传少阳、厥阴,或因大怒气逆,疏泄无权,气郁化火,火随气窜,上扰巅顶而发狂神乱,头痛昏眩,面红目赤,耳鸣耳聋; 壅滞经脉而胁痛、口苦;肝胆火郁,外不得疏解,内不得通泄,邪壅少阳三焦,湿热郁蒸,即发黄;若肝胆湿热随少阳三焦水道下注前阴则呈小便黄赤涩痛,阴囊潮湿,阴痒阴肿等证。
肝血病变 肝脏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故与血的关系至为密切。血液得以循环于脉,环周不休,须赖心气的推动,肾阳的温煦,肺气的宣布,脾气的统摄。但脉中血量的多少,却赖肝脏进行调节。血贵流通而恶凝泣,贵循经脉而恶外溢,贵充盈而恶不足,故血分病变常见血虚、血瘀、血溢三种病变转归。此类疾病,每与心脾有关,可以合参。
肝血亏损 常见头昏眼花,爪甲无华,面色萎黄,经少经闭等证。形成血虚的机理有二: 一责之于生化之源不足; 一责之于贮藏之亏己甚。血需五脏的协同作用,才能正常地生成,贮藏和运行。《张氏医通》谓:……水谷精微,……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之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故血液的生成,取资于脾,化生于肾;阴血生成之后,贮藏于肝脏,运行于心脉。若脾虚气弱,则化源不足; 肾精或肾气亏损,则不能将阴精化生为血。若因脾肾有病所致的血虚,即属血的生成不足。若因创伤、吐衄、崩漏、产后……大量失血,则为阴血直接受损而致血虚。《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虚则目失血养,筋失血濡而头昏眼花,爪甲无华等症遂见。
瘀血阻滞 形成瘀血为患的机理有:
❶血因寒凝: 血贵流通,遇寒则凝,此常理也。若寒邪相侵,则血脉凝泣而为病。
❷血因热结: 血液运行,亦须阴津充足,才不粘滞。若热入营血,营阴大伤,血液运行不利,可致血瘀;若热与血结,即成蓄血之证,蓄于上则善忘,蓄于下则如狂。
❸心气虚衰,血运无力:血的运行,全凭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若心气虚衰,推动乏力,肺气不足,宣降无权,瘀血阻滞,即呈唇口发绀,心悸气喘等症。
❹气滞血瘀: 肝司疏泄而调节血量。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随气滞,运行不利,则呈气滞血瘀之证。
❺出血致瘀: 多因过食肥甘,肝阳素旺,一旦肝阳暴张,疏泄太过,血与气并走于上,血溢脉外,则由出血病机,转成瘀血阻络而半身不遂。亦有热证出血,过用寒凉,以致瘀血为患者。
❻外伤瘀阻: 血行脉中,运行不息。若跌扑损伤,伤及血络,局部血运障碍,即呈瘀血阻络见证。故瘀血为患,就病性而言,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就部位而言,又有瘀留内脏与瘀滞体表之各异。
血不循经 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即呈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崩漏、发斑等出血证状。引起出血的原因,有下述主要病机:
❶营血热盛,迫血妄行;血遇寒则凝,遇热则沸,心肝热炽,则血为热迫而泛溢。木火刑金,则咳血、衄血;肝火犯胃,则吐血;迫血下行,则血崩、便血、溺血;外溢肌表,则发斑。
❷肝不藏血,疏泄失常: 肝司疏泄,肝热,则血不安居于室;挟风,则疏泄太过;阴虚阳搏,则血不得宁;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 暴怒伤肝,肝阳暴张,则气火升腾莫制。故肝热、肝风、阴虚、肝郁、肝阳暴张均可致疏泄失常而使血妄行。
❸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心主血脉,血瘀则不能循行常道而横流。如《金匮要略》谓:“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即系血瘀成癥引起的出血。
❹跌扑损伤,血管破裂:营血运行,环周不休,以脉隧为约束。若因跌扑损伤,血管破裂,血随破损之处溢于脉外,即为外伤性出血。
❺元气虚损, 气不摄血。
❻中阳不足,脾不统血,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则血液漏泄。上述六种,前四种责之于肝心,后两种归咎于脾胃。几种病机,又常错综并见,或相互转化。
疏泄失常 肝司疏泄。疏泄失调可直接影响气血津精发生病变。如情志异常,气机不畅,藏血功能紊乱;胆汁、汗液及三焦水道失调; 以及“木不疏土”或疏泄太过而见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子泄母气”而见肾的封藏不密等。其病理变化具体反映在疏泄太过与肝气郁结两方面。
疏泄太过 多因大怒气逆,或肝火暴盛,或兼挟风邪,或阴虚阳亢,以致疏泄太过而烦躁易怒; 或动血而暴崩、吐衄;或邪热杀谷而消谷善饥;或相火亢盛,疏泄甚于闭藏而遗精梦泄。上述证候,既有本脏自病的见症,亦有肝病影响其他各脏的见症。
肝气郁结 多因情志怫郁,木失条达疏泄无权,以致肝胆气机郁结而出现诸证。
❶情志病变: 情志异常,则多愁善感,抑郁寡欢。
❷气分病变: 少阳三焦为卫气升降出入之区,卫气能正常的升降出入,是有赖肝的疏泄调节。若肝气郁结,失其疏泄条达之常,气机运行不利,阻滞少阳三焦,即呈胸胁少腹腰骶胀痛不适。
❸血分病变: 影响藏血功能紊乱,则月经不调,时前时后,时多时少。
❹水液病变: 影响汗液的正常排泄,则自汗盗汗。自汗虽多见于卫虚不固,但营卫不和而营阴外泄的自汗亦属常见。营阴之所以外泄,一当责之于卫气虚损,不能固护营阴,或不与营气谐和; 一当责之于肝的疏泄失常,以致营阴外泄。入寐时出汗,谓之盗汗。虽然汗为心液,但营分开合亦与肝的疏泄有关。若患者已呈阴虚,加之寐时阳入于阴,阴虚阳凑,遂致阴津外泄而为盗汗。此外,湿阻少阳三焦,亦可呈为盗汗。盖湿阻半表半里的少阳三焦,阳气本已受其遏郁,加之寐时阳气内入于阴,湿受阳气蒸腾外泄,则呈盗汗。影响少阳三焦水道失调,则小便不利,淋涩作痛,甚至成为消渴,故《素问·痹论》说:“肝痹者,多饮、数小便”。
❺精液病变: 肝病及肾,肾的藏精功能紊乱,则遗精梦泄;胆汁不能正常疏泄,瘀阻肝胆,则胁肋胀痛;木不疏土,脾胃运化失调,则不思饮食。
❻筋膜病变:影响筋膜的和柔、则胸胁疼痛,或胆气犯胃而呕吐,肝木乘脾而腹痛。
筋膜病变 筋是膜的主干,会聚而成腱束,膜是筋的延展,分布而成原野。《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诊要经终论》说:“少阳终者,百节皆纵”。说明厥阴少阳皆与筋膜关系密切。筋膜全赖阴津濡润,血液滋荣,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但是,濡润筋膜的津液,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即呈病态。故筋膜病变每与津液的多少和流通与否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即指出湿与热是两种致病因素,如不予以攘除,将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病理改变。热盛津伤,则大筋緛短而痉挛抽搐、筋脉拘急;津液壅滞、则小筋弛长而瘫痪、痿躄、眩晕、神昏。故筋膜异常、燥则筋急而拘挛,湿则筋弛而痿废。筋膜既司运动,发生病理变化,自然反映出动与不动的证象。动是风的特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由于是肝所主的筋膜病变,故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筋膜为病,约言之,有外风致痉,肝风内动,肝阴亏损,湿阻三焦,筋脉绌急五种。
外风致痉 《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筋膜之外,即是腠理,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人之所以能够抵御外邪侵袭,须赖营卫充实,腠理固密。故腠理是人体防御外邪的第二屏障。若营卫不足,腠理空疏,风邪即可乘虚而入,伤及筋膜,发生病变,故腠理疏者善病风。若寒风侵袭,筋膜受病,则筋脉拘急; 同时影响水液失调,痰阻窍隧而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此系外来风邪引起,故名外风,亦称真中。若邪从伤口破损处侵袭人体,筋膜受病,则呈牙关紧急,口摄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的破伤风。此外,亦有风寒客表,经脉不利致痉者。
肝风内动 属于阴津不足,不能濡润筋膜,筋脉失其和柔的病理改变。导致肝风内动的病机,常见的有下述三种。
❶肝阳上亢: 多因年事渐高,阴气日减,或过食肥甘,化为痰火,或房室不节,阴精亏损,阴不制阳,水不涵木,以致肝阳偏亢,风阳上越而见头目眩晕,或目胀耳鸣,或脑中疼热,或面色如醉;或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而半身不遂。此即《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的病机。
❷热盛生风: 见于急性热病的热盛阶段。邪热传入厥阴,可见壮热神昏,手足抽搐等既有热盛的证象,又有风动的见证。手足之所以抽搐、则因热邪横窜经脉,搏击其筋;热盛伤阴,筋膜失养;炼液为痰,痰滞筋膜等三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❸阴虚风动:见于热病后期,阴伤液耗,以致阴津亏损,不能濡润筋膜而见舌绛少苔,口燥唇焦,筋脉拘急,手足颤动等症。
肝阴亏损 肝体阴而用阳,在正常情况下,阴血充盈,阴能涵阳,则阴阳相对平衡而无病。若素体阴亏,阴虚不能制阳; 或热入下焦,肝阴受劫,筋膜失濡则呈头晕目眩,耳鸣眼花,潮热盗汗,或入暮发热等症。肝阴亏损,每呈阳亢证象,故又常称为阴虚阳亢; 若热象显著,亦称阴虚火炎。内伤所致的肝阴虚损,多因肾阴不足,影响肝阴亦虚,故又与水不涵木的病机密切相关。肾阴亏损,则水不涵木而肝阳偏亢。肝阳偏亢,疏疏泄太过而遗精梦泄,以致阴愈虚而肝愈旺,肝愈旺而阴愈虚,恶性循环,不竭不己。
湿阻三焦 手少阳三焦,内联脏腑,外通肌腠,位居表里之间,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故《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三焦也是水液运行出入的通道。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赖肺气的开宣肃降,脾气的运化输布,肾阳的蒸腾气化,肝气的疏泄调节。四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水液均可壅滞于三焦,变成痰饮水湿为患。痰饮水湿随气流行,病变百出。常可见下述八类病变。
❶阻滞筋脉而瞤动、强直、抽搐。《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可见古人对湿浊阻滞筋脉而强直已早有认识。筋惕肉瞤,常因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内停而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则筋脉失其温煦,水停则筋脉为其所困,以致筋惕肉瞤。如仲景《伤寒论》用真武汤治“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用苓桂术甘汤治“身为振振摇”即是。有因湿热阻络而致者,如薛生白《湿热病篇》说:“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有因痰浊壅阻而致者,如《临证指南》说:“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得其气反然后己。”
❷湿阻筋脉,又可使筋膜弛长而瘫痪,痿躄,不仁,不用。如《素问·痿论》说:“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而筋痿”。指出了燥湿皆可导致筋痿不用。
❸阻于膜腠而见神昏,瞀闷、惊悸、失眠、癫痫等神志异常证候,如薛生白《湿热病篇》“十四条”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即指此类病变机理。眩晕尤多痰饮水湿而致者。
❹是引起多种痛证的原因。如痹证、悬饮、结胸、胸痹等。《灵枢·固痹》:“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即指湿聚少阳三焦,影响真气的流通而疼痛的病理变化。
❺痰饮壅滞少阳三焦,根据痰浊阻滞的不同部位而有不同见证。
❻成为水肿、重着等病变。
❼是形成包块的原因之一。如《灵枢·水胀》谓:“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即论述了寒邪客于肠外之膜,与卫气相搏,从而影响津与血的流通,形成包块的病理过程。
❽三焦既是水与气共同升降出入之所,二者即可互为影响,气滞可导致津液壅阻; 水停又可导致气滞,故因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而生胀满者,临床亦较常见。
筋脉绌急 高士宗《素问·调经论》注谓:“包络主脉,心主血”。手厥阴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皆主膜腠,脉属筋膜组成部分,所以古人常将筋与脉相提并论。筋司运动,脉为血隧。在正常情况下,筋脉得阳气的温煦、津血的濡养,则和柔而无病,一旦发生病变,除前述痉挛抽搐,痿废不用等症以外,又常以绌急疼痛为主症。引起筋脉绌急的机理,大致有:
❶绌急因寒: 寒邪侵袭,筋因寒而收引,脉因寒而绌急,收引则牵引拘急,绌急则踡缩而痛。故《灵枢·经筋篇》详述十二经筋发病,多以转筋拘急疼痛为主证。《素问·举痛论》从脉的病理改变论述痛证,亦系因寒所致,如《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此阐述脉因寒而绌急,因绌急而疼痛的病理变化。筋与脉绌急疼痛的机理虽然同属于寒,却又同中有异,筋病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脉病与营血的虚滞相涉,在分析病理时,应结合津血进行思考。
❷绌急因热:热盛伤津,筋脉失濡则绌急。亦有因霍乱吐泻,大量失水,筋失其濡而转筋腹痛者。
❸绌急因虚: 阴血亏虚,则筋脉失养而拘挛;阳气不足,则筋脉失温而绌急。
邪踞少阳 胆与三焦同属少阳半表半里,膜和腠是少阳三焦的组成部分,仲景称为腠理,有防御外邪侵袭的机能。故《金匮要略》说:“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注明腠是流通和会聚元气、真气的场所,是“血气所注”之处。气血旺盛,“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正气不足,邪即乘虚而入,踞于少阳,故《伤寒论》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邪踞少阳半表半里,正欲祛邪出表,邪欲胜正入里,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由于少阳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水液运行之道路,邪踞少阳必然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为病。如影响胆气郁结,胆道不利则胁下痞硬、胀满;三焦津液壅滞,则小便不利,凌心而悸,犯肺而咳。此外,膜原既是少阳三焦的组成部分,则邪犯少阳,自然会影响筋膜发生病变,故少阳病又常见“目眩”、“干呕”、“颈项强”等症状。病在少阳三焦,有两种转归:
❶经过和解表里或分消上下的治疗措施,使病痊愈。
❷失治误治,病邪继续深入,里结阳明或内陷三阴。
肝窍病变 肝开窍于目,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病不仅与肝有关,与其它脏腑都有内在联系。引起目病的原因虽多,总由外感、内伤导致气血津精的不足,或气血津液的阻滞,从而反映虚实两类病变。
虚证 气、血、阴、阳虚损,均可导致目疾。
气虚:《灵枢·天年》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目为肝窍,肝气衰则目不明。脾主肌肉,眼胞属脾,脾气虚则开合无力,胞睑下垂。
血虚:《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血不足,则五色莫辨,视物不明,或呈夜盲。
阴虚:含义有二,一是泛指津液不足,引起目珠干涩,甚至筋膜失养,液涸动风而斜视上窜; 一指肾精亏损。《灵枢·经脉》说:“肾……是动则……目䀮䀮如无所见”;《素问·脉解篇》进而引申其义,谓“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因于真阴不足,则目力减退,视物昏花。
阳虚:目能视物,有赖于阳气,阳气盛则明察秋毫,“阴阳内夺”,则“目䀮䀮无所见也”。若阳虚阴盛, 水湿停滞,上干清阳,则目如雾蒙而视物不清,目眩眼花。
实证 外感六淫及气血津液壅滞,均可形成目疾实证。
❶外感风寒,经脉受邪,或口眼歪斜,或迎风流泪,或生翳膜。
❷外感风热,或肝郁化火,肝火上攻,或阴虚火炎,均可引起目赤肿痛。
❸肝郁气结,可致暴盲。如《审视瑶函》用加味逍遥饮治暴盲即是例证。
❹血络瘀阻: 多因寒凝血脉,瘀血阻络、或因热伤血络,出血致瘀;以致目暗失明。
❺水湿壅滞:湿热、痰火、水饮等湿浊壅滞少阳三焦,上干清窍,能导致肿痛,目眩,眼花,昏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