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肖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肖红 肖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滢,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人。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其间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并且开始喜好文学及绘画。1930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秋与肖军同居。1933年写作《两个集》、《跋涉》、《看风筝》、《旋风》等短篇小说。在1934年10月与肖军同到上海,不久和鲁迅相识。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由于她从小生长在农村,又感受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因此对民族危机和人民苦难看得比较真切。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这是中国文学界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一时轰动文坛。鲁迅亲自为该书校阅并作序,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小说收入鲁迅编的《奴隶丛书》。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8年应李公朴之邀,从武汉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39年出版短篇小说《朦胧的期待》、《旷野的呼唤》。1940年春,肖红与端木蕻良同赴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出版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传记《回忆鲁迅先生》。1941年撰写短篇《小城三月》,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肖红散文》。同年12月,日寇攻占香港,肖红肺病日趋严重,无法避离。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肖红代表作《生死场》反映了哈尔滨附近一个村庄的劳动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境地中起来反抗的艰苦过程。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烧杀抢掠,促使农民觉悟到只有奋起反抗才是唯一出路。书中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到年轻寡妇,甚至连那个在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一只山羊的农民“二里半”全都站起来,走上了抗日民族自卫的前线。《生死场》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人物性格刻划显得单薄,语言也不够流畅。但由于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作品没有因此忽视阶级矛盾,从而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这是《生死场》的可贵之处,也是它胜过同期许多同类作品之所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勾勒出东北农村的风貌、习俗,描写真切生动,但浸染着低沉、忧郁、孤寂的情绪。肖红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炽烈真挚,擅长散文笔调,长于叙事写景,文笔清新明丽,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但不太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欠丰满。她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广泛,颇具特色。肖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1953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生死场》。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肖红选集》。 ☚ 朱淑真 庐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