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涧秋
柔石中篇小说《二月》的主人公。他出身贫寒,自幼失去父母,养成了他孤寂、迷茫的性格。他曾是一个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进步青年,极想有所作为,但又软弱矜持。这种矛盾的性格是他在精神探索的历程中形成的。肖涧秋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六年之中,“风萍浪迹”,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却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五四运动落潮后的社会现实已经使他对那些“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变得冷淡了,不愿沾染色彩又忌谈主义,缺少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又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来到了芙蓉镇,幻想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呼吸些“美丽而自然的清新空气”。但芙蓉镇既不宁静,也不太平,而是同样充斥着阴险、嫉妒和倾轧。他对寡妇文嫂及其女儿采莲的同情与人道主义的救助,以及与陶岚无法成就的“爱网”,在世俗的氛围和流言的攻击中,终于酿成了文嫂自尽和孤儿夭折的悲剧。沉重的精神负担与社会压力,迫使他再度出走。作品通过肖涧秋这个愤世嫉俗、孤芳自赏、软弱动摇而又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艺术典型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既不能救世,也不能救己。“世外桃园”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有力地启迪那些徘徊歧路、脱离群众斗争的知识分子,去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探求新的生活道路。对于肖涧秋这一艺术典型的意义,鲁迅曾有过独到的见解:“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鲁迅《柔石作〈二月〉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