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肌萎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肌萎缩myoatrophy系肌肉纤维变细、肌肉体积缩小的一种表现。肌萎缩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两大类:即废用性萎缩和疾病性萎缩。废用性主要是由于年老体弱,肌肉运动减少而致;亦可因其他疾病长期影响肌活动致肌萎缩。疾病性原因较多:可因全身性疾病引起;亦可由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过少而致;亦可由肌肉疾病引起;亦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肌肉萎缩有些可完全恢复,有些难恢复,有的不能恢复。 肌萎缩肌肉因长期不活动、本身的病理原因(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神经系统疾病或因其神经的伤损(切断等)所引起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肌纤维变细及数量减少、机能减退的现象。 肌萎缩 肌萎缩横纹肌营养不良发生肌肉体积的缩小,肌纤维的减少或消失,或两者同时存在称为肌萎缩。肌萎缩应与消瘦鉴别,前者多为局部现象,伴肌力减退,后者为全身普遍现象,肌力一般正常。 ☚ 低肌张力 眼球运动障碍 ☛ 肌萎缩 肌萎缩横纹肌营养不良导致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减少或消失,或二者并存,称为肌萎缩。 肌萎缩的病因与分类
(2) 远端、对称型: 本型表现为肢体远端的对称性肌萎缩,下肢的腓骨肌、胫前肌、骨间肌等及伸趾肌群的萎缩与无力,足下垂,步伐呈“跨阈步态”;其后手也萎缩,无力,呈腕下垂。缓慢进行伴周围型感觉障碍者见于各种遗传性神经疾病。伴弓形足者常为腓骨肌萎缩症。伴肌束震颤者应考虑运动神经元疾病,多从手部小肌萎缩开始。偶见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及萎缩性肌强直也可有本型肌萎缩表现。 (3) 双臂型: 本型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手、前臂、上臂及肩部的肌萎缩与无力。伴肌束震颤、而无感觉障碍者常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广泛的前臂肌萎缩、无力伴周围型感觉障碍者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血卟啉病及其他多发性神经病的早期,但很快发展为普遍性四肢肌无力与萎缩。缓慢进行、从远端开始、中年以后发病者,偶见于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前臂肌萎缩一般限于前臂中段以下,常伴下肢肌萎缩及周围型感觉障碍。伴节段性感觉障碍及感觉分离者为脊髓空洞症。 (4) 双腿型: 双小腿下1/3以下较为明显的对称性肌萎缩、无力及伴感觉障碍者为多发性神经疾病;如腓骨肌萎缩,常有弓形足。慢性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肌萎缩以下肢为著,伴深感觉障碍和Korsakoff症状群,脑脊液蛋白质可增高。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在急性期过后逐渐发生肌萎缩,以下肢为明显。糖尿病性肌萎缩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以骨盆带肌萎缩为主。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伴共济失调的下肢肌萎缩,应注意多神经炎型遗传性运动失调(Refsum病)。脊髓的马尾、圆锥及腰骶段椎间盘病变可有下肢下1/3的肌萎缩,常伴有节段性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运动神经元疾病时下肢肌萎缩常为对称性。 (5) 全身型: 本型肌萎缩可累及肢体、躯干和颅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多发性肌炎时面肌与眼肌受累较少。伴皮肤色素沉着或皮下脂肪减少、硬变者为硬皮病。中年缓慢进行性全身性肌萎缩、以四肢为主者,应考虑罕见的全身型肌营养不良症。伴起步困难者为萎缩性肌强直。婴儿或儿童慢性全身性肌萎缩、无力,为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或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 (Kugelberg-We-lander病)。成年缓慢进行的全身性肌萎缩伴肌束震颤者,为脊髓进行性肌萎缩。久病、恶病质、全身衰竭等所致的肌萎缩不伴神经症状,且肌力基本正常。 (6) 颈肌型: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进行性肌萎缩等,均可侵犯双侧颈前、后肌群及胸锁乳突肌等,致使患者不能抬头,常以手托住头部。伴节段型感觉障碍及感觉分离现象者为脊髓空洞症。脊髓进行性肌萎缩或肌萎缩侧索硬化后期有类似的表现,常伴流涎及吞咽、发音困难,舌肌纤维震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近端型脊髓进行性肌萎缩、癌性脊髓病及癌性肌病可有同样的表现。一侧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萎缩提示为副神经病变,可见于颈静脉孔症状群(炎症、肿瘤转移)以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鼻咽癌转移等患者。(7) 面肌型: 青、少年双侧缓慢进行性面肌萎缩,伴肩胛带肌萎缩者,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也可见于萎缩性肌强直。伴四肢周围型感觉障碍的面肌无力者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伴皮肤色素沉着、硬变者为硬皮病。双侧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起病先后不等的面肌萎缩为多发性神经疾病。 (8) 单个或一组肌肉型: 单个或一组肌肉萎缩者几乎常为外伤、压迫、炎症、肿瘤等所致的神经疾病,或神经根、丛损害,很少见于脊髓病以及肌病,肌无力常很轻;肌病早期也可有此型肌萎缩。 (9) 延髓型: 本型主要表现为舌肌萎缩,可伴发音与吞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面肌、咀嚼肌的无力与萎缩,常见于进行性延髓麻痹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后期,伴肌束震颤 (舌肌与肢体肌)。伴肌强直现象者为萎缩性肌强直。起病急、不伴肌束震颤者,须注意延髓(球)型脊髓灰质炎及后组颅神经炎。 颅畸形、扁平颅可有缓慢进展的舌肌萎缩,是因后组颅神经及其神经核受累所致。 (10) 偏身型: 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患者常有偏瘫侧上肢的三角肌、肩胛附近肌肉的萎缩,可致肩关节脱臼,前臂与手肌也可萎缩呈猿猴爪或爪形手,下肢萎缩一般较轻,躯干一般不受累,伴腱反射亢进与病理神经反射。偏身萎缩呈均匀性,腱反射及肌力减退者见于先天性偏身肌萎缩。逐渐发展的偏身萎缩,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偏身感觉障碍者,为对侧大脑半球病变(皮质运动区或丘脑),尤其是顶叶病变。一侧上、下肢肌萎缩,不伴躯干变化者,应考虑神经根疾病。 诊断步骤 须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问诊 了解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年月;过去酗酒史、糖尿病史、维生素B1缺乏史、有机磷中毒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血卟啉病史、肌病家族史等。了解肌萎缩分布的部位。 体格检查 肌萎缩的分布: 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近端性、远端性、双臂性、双腿性、全身性、偏身性、面部性、颈部性等;肌力程度;肌围(肢围)测量;有无感觉障碍、腱反射改变、病理神经反射及肌纤维震颤。 实验室检查 有指征时做血糖、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肌酸磷酸激酶、尿卟胆原及脑脊液等检查。 器械检查 有指征时做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 各种类型肌萎缩的特点: (1) 神经原性肌萎缩: 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核病变时,肌萎缩按节段性分布,可为单侧或双侧、近端或远端性分布,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血生化检查一般正常;电刺激、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电图出现肌纤维震颤波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肌活检可见束性肌萎缩,即运动单位支配范围内肌纤维数目减少,部位变性,核集中央,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周围神经病变时的肌萎缩常伴有按神经分布的感觉障碍,无肌纤维震颤,腱反射减弱乃至消失。神经根病变引起节段性肌萎缩;神经丛病变引起一组肌萎缩;神经干病变时为局限的或个别的肌萎缩。多发性末梢性神经病变常引起对称性、远端性肌萎缩;多发性神经根病变引起肢体近端肌萎缩伴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电刺激呈变性反应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周围神经病变有诊断价值;血生化检查一般正常; 肌电图呈失神经性改变,表现为运动单位减少或单运动单位波型及肌纤维震颤波的出现。肌活检所见与前角病变相同。 (2) 肌原性肌萎缩: 此型肌萎缩不按神经分布,无感觉障碍及肌纤维震颤。除肌萎缩外无神经系统的其他病征。血清醛缩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肌酸磷酸激酶最为敏感。肌电图以出现低波幅短时限多相电位为特征。肌活检可见肌纤维溶解、破坏、横纹消失,肌细胞变性、空泡形成,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组织浸润。肌炎组织有肌纤维坏死、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神经肌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症) 有报道在电镜下可见运动终板不成熟的改变。先天性肌病在电镜下可见特殊的肌纤维改变。 ☚ 肢痛 颈项强直 ☛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 肌萎缩jī wěi suōamyotrophy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