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肉芽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肉芽肿granuloma

又称肉芽肿性炎。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局限性小结节。由炎症过程中组织内巨噬细胞增生并演变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其形成与长期存在巨噬细胞不能处理的抗原或异物有关。分枝杆菌、放线菌等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肉芽肿称为感染性肉芽肿;迷路的寄生虫、缝线等异物引起的称为异物性肉芽肿。一个典型的肉芽肿其中心为病原体(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周围为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再外为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中心可能发生坏死和钙化。肉芽肿可以单个存在或互相融合(如结核、放线菌肿),也可以连成片状(如牛副结核)。

肉芽肿granuloma

系由局部组织细胞的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肉芽肿的主要成分为具有很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组成的。由于病因不同,肉芽肿的形态结构亦不相同,由感染因素引起的肉芽肿叫感染性肉芽肿,由异物引起的肉芽肿叫异物性肉芽肿。病理检查可鉴别。

肉芽肿granuloma

是有多数巨噬细胞反应的肉芽组织。巨噬细胞常变形为上皮样细胞,间杂有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常聚集成团,围绕有淋巴细胞。常出现于结核、麻风、梅毒等疾病。

肉芽肿

肉芽肿

由组织细胞和(或)其衍化来的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等灶性增生形成的局限性病灶称为肉芽肿。此外,也有将由肉芽组织形成的肿物称之为肉芽肿的。肉芽肿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它是由不易溶解或吸收的异物、病原微生物或机体的组织反应特别是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各种肉芽肿的形态与病原的性质、抗原性的强度以及机体免疫反应的形式和强度有关。有些物质既能刺激巨噬细胞反应但又不易被消化,如滑石粉、硅、石蜡油等,往往引起患者非特异性的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反应而形成结节状肉芽肿肿块,其中一些细胞也能转化成为类上皮细胞。但由于这些物质不具有抗原性,所以病变中不见或很少出现免疫活性细胞 (即各种淋巴细胞)。这样的肉芽肿称为非免疫性肉芽肿。一些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细菌(如结核杆菌、布鲁杆菌等)、真菌、寄生虫等,可引起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根据宿主反应的性质和强弱,形成各种形态的肉芽肿。在这些肉芽肿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其转化成的类上皮细胞、巨细胞(朗罕巨细胞和异物性巨细胞等),有的还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在免疫反应强烈的肉芽肿中央可出现凝固性坏死,如结核性肉芽肿中央的干酪样坏死。如引起肉芽肿的病原体的抗原性较弱,或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如瘤型麻风性肉芽肿,其病变中的淋巴细胞反应则较少。这种具有宿主免疫反应的肉芽肿称为免疫性肉芽肿。
肉芽肿除前述可分为非免疫性和免疫性两类外,就其病原而论又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异物性)、原因不明性及实验佐剂性肉芽肿等。此外由于传统的某些原因把一些性质不明的或实际是肿瘤性质的病变也称之为肉芽肿。
感染性肉芽肿 由病原菌感染所引起的肉芽肿。如结核、梅毒、麻风等肉芽肿。
化脓性肉芽肿 常发生于牙龈、唇粘膜或舌部的非特异性感染的结节状隆起,显微镜下似一般的肉芽组织,由中性粒细胞及或多或少的成纤维细胞所组成。形态上与所谓的妊娠瘤 (由慢性牙龈炎在妊娠期发展成的富于血管的肉芽肿,可能是妊娠期受激素刺激,炎症组织生长加速而形成的)相似。
败血性肉芽肿 即葡萄状菌肿(botryomycoma)。常由葡萄球菌引起,其他如链球菌或变形杆菌也可引起。在病人抵抗力低下时(如白血病、免疫抑制等)易受细菌或真菌等的感染,在体内发生多数感染灶。这些感染灶的炎症反应较弱,灶内常有细菌菌落繁殖;有时在菌落周围有放线状嗜伊红染的物质,易误认为放线菌的硫黄颗粒。这些病灶称败血性肉芽肿。
腹股沟淋巴肉芽肿 又称性病淋巴肉芽肿或性病肉芽肿,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性病。病毒属鹦鹉病淋巴肉芽肿病毒类。常侵犯的部位在男性为腹股沟淋巴结或髂淋巴结; 在女性常为骨盆腔内的直肠阴道深淋巴结。偶然也有非生殖器的传染,如腋下或颈部淋巴结。本病在中国极罕见。原发病灶在男性一般发生于阴茎或尿道口,女性发生于阴道、子宫颈或阴唇,为小丘疹样或疱疹状或浅在溃疡性无疼皮损。镜下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原发病灶在数天内即可愈合,不留瘢痕。原发病灶发生的数天后,男性在腹股沟或髂淋巴结,女性在直肠阴道深淋巴结发生肿大,疼痛,很快化脓液化。脓液可穿透到皮肤形成窦道。病变可存在数周或数月,即使不予治疗也可自行愈合而在化脓区留下瘢痕,少数可形成慢性病变。镜下肉芽肿为大量聚集成团或成带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并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 以后发生坏死和粒细胞浸润形成星形脓肿。坏死区周围有呈栅栏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外围为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朗罕巨细胞甚为少见。慢性病变为多发性灶性坏死,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并可见栓塞性淋巴管炎或淋巴管周围炎和组织水肿。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愈合后留下纤维化瘢痕而破坏原有淋巴组织的结构。在男性很少引起象皮肿,而在女性则可发生阴道或直肠狭窄或阴唇、外阴肛门部的象皮肿。
齿根尖肉芽肿 非特异性感染的肉芽肿。细菌经齿尖孔在根尖部引起炎症反应,形成肉芽组织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称齿根尖肉芽肿。在齿根尖周围的慢性感染形成的病灶称齿肉芽肿或尖周肉芽肿。病理表现为慢性齿本质炎,肉芽组织形成,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灶内有时可以找到细菌。在肉芽组织中常有残留的牙釉质细胞即Marassez齿旁上皮残片,以后常可形成齿根囊肿。
结核性肉芽肿 结核菌感染形成的结核结节。典型的结核结节由类上皮细胞和朗罕巨细胞组成,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包绕。结节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可单独存在,也可多数互相融合而形成较大的病灶或大片干酪样坏死。
麻风肉芽肿 麻风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肉芽肿。常侵犯皮肤、神经及一些内脏。常见的有两型,即瘤型和结核样型。瘤型为含有大量麻风菌的泡沫状巨噬细胞 (即麻风细胞)集聚形成的结节状肉芽肿,结节内很少有其他种类的炎症细胞。结核样型为由类上皮细胞、单核细胞,朗罕巨细胞等组成的结核样肉芽肿。但肉芽肿内无干酪样坏死,也不易找到麻风菌。另有一种经砜类药物治愈后复发的瘤型麻风,其病变为由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的梭形组织细胞形成的结节,很象皮肤纤维瘤病,在组织细胞中有大量沿细胞长轴排列的麻风菌。另有两类麻风,较少见。即界限类及未定类。界限类为同一病人兼有瘤型及结核样型两种病变,可能是由结核样型向瘤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也可能由未定类发展而成。未定类病变为非特异性炎症。
游泳池肉芽肿 由第4型分枝杆菌的海鱼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多由外伤(如游泳池壁擦伤皮肤)而感染。常发生于下肢的膝部皮肤。病变为假结核性肉芽肿。
腹股沟肉芽肿 由革兰阴性的Donovan体感染所引起。它不一定是性病。因为病原体存在于粪便中,故可由粪便的污染而引起。本病常侵犯腹股沟及会阴部,偶可侵犯子宫、子宫颈等处。侵犯腹股沟时病变位于腹股沟皱折且沿腹股沟皱折扩展。
腹股沟肉芽肿在早期为无痛性蕈状隆起的湿性肉芽肿,以后形成沿腹股沟皱折扩展的疼痛的匐行性溃疡,溃疡愈合后留下大片萎缩性瘢痕。镜下见肉芽肿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大单核细胞及大量浆细胞浸润。用银沉积法可显示大单核细胞的胞质内有Donovan体。肉芽肿表面的表皮呈增生和过度角化改变。少数肉芽肿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称为硬化型腹股沟肉芽肿。
热带肉芽肿 为第三期雅司病变。雅司流行于太平洋各小岛、印度、非洲及南美洲。中国江苏省北部也曾发现。由雅司螺旋体经接触而传染,并非性病。螺旋体的形态和本病病程均与梅毒相似。第三期的病变表现为面部、四肢及内脏发生类似梅毒树胶肿的肉芽肿,并可引起骨组织破坏而造成畸形。镜下肉芽肿中央坏死,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围绕浸润。
真菌性肉芽肿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真菌是毒性较弱的病菌。很多真菌引起的组织反应是由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或朗罕巨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所形成的肉芽肿,周围有或多或少的纤维组织增生。在巨噬细胞及巨细胞内可见被吞噬的真菌,所以在病灶内找出致病菌才可确定诊断。
真菌性肉芽肿有组织胞浆菌肉芽肿、隐球菌肉芽肿、球孢子菌肉芽肿、曲菌肉芽肿等。另外有人把放线菌引起的病变也称之为肉芽肿,但放线菌感染引起的病变是大小不一互相通连的脓肿,脓肿周围也可有巨噬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反应和大量纤维化的瘢痕,所以它实际上是慢性脓肿或窦道。
组织胞浆菌肉芽肿 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 感染引起。多侵犯肺、支气管旁淋巴结及脾,偶可播散到全身网织内皮系统。肉芽肿的形态为由巨噬细胞及其他网织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结节,以后形成类上皮细胞及朗罕巨细胞。结节的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局部淋巴结也常被侵犯。晚期病灶周围发生纤维化,最后钙化。肉芽肿可互相融合在肺内形成如结核样的空洞。用PAS或六亚甲四胺和硝酸银法(Grocott-Gomori法)可在病灶内显示荚膜组织胞浆菌。
隐球菌肉芽肿 由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引起。世界各地都有此病,又称欧洲芽生菌病。过去误认为该菌有溶组织的性质 (因早期的粘液性病灶经制片过程在病灶周围引起裂隙),故又称溶组织性串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主要侵犯的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皮肤、骨、关节及眼(脉络膜、视网膜)等。早期病灶为粘液胶冻状,直径可为1~8cm,有大量新型隐球菌悬浮于粘液样荚膜物质中,部分菌体被巨噬细胞或异物巨细胞吞噬。晚期病灶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集聚,其胞质内仍吞有隐球菌,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数类上皮细胞包绕形成隐球菌肉芽肿。由于新型隐球菌的荚膜能抑制粒细胞的趋化性,所以早期的胶冻状病灶几乎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细胞反应,而晚期的肉芽肿的炎症反应也较轻。病灶最后可形成透明变性的瘢痕组织,很少钙化。
球孢子菌肉芽肿 由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感染引起。常侵犯肺。球孢子菌肉芽肿为小的脓肿,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淋巴细胞等包绕;在肉芽肿内及巨细胞内可以找到球孢子菌。大多数球孢子菌肉芽肿都趋向纤维化而愈合,只有极少数过敏的病例可恶化向全身播散。
副球孢子菌肉芽肿 由巴西芽生菌(blastomyces bra-siliensis)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南美洲,特别是巴西,故又称南美芽生菌病。常侵犯口、鼻、咽部的粘膜以及肺、淋巴结和皮肤,偶可侵犯胃肠道、肝、脾等器官。副球孢子菌肉芽肿由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脓肿及巨噬细胞、朗罕巨细胞、异物巨细胞等组成;在脓肿内或巨细胞内可见被吞噬的芽生菌。巴西芽生菌除有单芽的芽生菌细胞外,尚有“母体”周围的多数椭圆形或长形芽的多芽细胞。孢子丝菌肉芽肿 由Schenck孢子丝菌(Sporotri-um schenkii)感染引起。 多侵犯皮肤,也可为多发性,极少数病例因全身播散致死。原发性皮肤病变(孢子丝菌下疳)为硬结性乳头状肉芽肿,常形成溃疡,并沿淋巴管播散产生多发性皮下肉芽肿结节。镜下,孢子丝菌肉芽肿中央为中性粒细胞及少数组织细胞形成的脓肿,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及朗罕巨细胞包绕,外围为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外围的形态很象梅毒性肉芽肿。在肉芽肿内很难找到孢子丝菌,只在少数病例中找到梭形体,在极个别病例的病灶中偶然可见周围有星芒状突起的菌体。
芽生菌肉芽肿 由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北美洲。常侵犯的器官为肺,其次为皮肤。全身播散时引起脓毒血症及多数器官的脓肿。芽生菌肉芽肿的形态为小脓肿的周围有吞噬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包围。在脓肿内及巨细胞内可见这种芽生菌。皮肤的芽生菌肉芽肿因为慢性炎症的刺激可引起表皮疣状增生。
分枝孢子菌肉芽肿 由分枝孢子菌(Cladosporium)感染引起。它和产色芽生菌所引起的病变相似。呈棕色,侵犯脑组织,故又称脑黄色芽生菌病。肉芽肿与皮肤芽生菌肉芽肿相似,中央为脓肿,周围有异物巨细胞和朗罕巨细胞包围。在脓肿和巨细胞内可见致病的分枝孢子菌。这种分枝孢子菌与皮肤的产色芽生菌的区别是除呈圆形分隔的真菌细胞外,尚有长形的假菌丝,假菌丝内有不规则的圆形空泡。
黄色酿母菌肉茅肿 由几种相近的真菌感染引起,这些真菌有: 疣状瓶霉菌(Phialophora verrucosa)、佩德罗产色芽生菌(fonsecaea pedrosi)、致密产色芽生菌(fo-nsecaea compacta)、卡瑞奥分枝孢子菌(cladosporiumcarrioni)及古热罗瓶霉菌(sporotrichum gougerotii)。这些都只引起皮肤的病变,无淋巴道播散。除古热罗瓶霉菌外,其他真菌感染引起的肉芽肿与芽生菌肉芽肿相似,在真皮内有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脓肿以及由朗罕巨细胞和肉芽组织形成的结核样肉芽肿; 但其中无干酪样坏死。脓肿内及巨细胞内可见致病的真菌。表皮也呈增生现象,但不如芽生菌者严重。古热罗瓶霉菌感染时表皮无增生现象,且其真皮内的脓肿较大,所以它不形成皮下硬结和疣状突起,而形成波动的皮下结节。
曲菌肉芽肿 常由烟曲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引起,也偶可由灰绿曲菌(aspergillus glaucus)及黑曲菌(aspergillus niger) 等引起。这些曲菌常常不是致病性的,只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才有致病作用。侵犯的脏器以肺较多,另外心、脑、肾、消化道、外耳道、鼻窦及眼眶等处也可被侵犯。曲菌最初是引起脓肿形成,以后周围有大量吞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等浸润形成肉芽肿。在病灶内可以找到曲菌。有时在肺的空洞或囊性变的病灶内有大量曲菌丝结成的团块,称为曲菌球。曲菌病灶附近的血管也常被侵犯而发生血栓形成和梗死。
所谓 “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病”是一种过敏性肺曲菌病,病理上表现为以支气管为中心所形成的肉芽肿。其支气管粘膜部分或全部为栅栏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所代替。管腔内充有坏死物质、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管壁内有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染色仍可看出支气管壁的结构。周围肺组织可发生嗜酸细胞性肺炎。部分病例在病灶内可见曲菌。少数病例可培养出黑曲霉菌。本病预后良好,应与以血管为中心的脉管炎性肉芽肿病相区别。
利什曼肉芽肿 为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变。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者见于非洲地中海沿岸、印度和南美等处,又称东方疖或热带疮。病变发生于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的皮肤。局部先发生小丘疹,以后发展成境界清楚、边缘隆起的潜行性溃疡,溃疡下为大量吞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于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在吞噬细胞内可见热带利什曼原虫。此即利什曼肉芽肿。溃疡经数月或1年后留下瘢痕愈合。由巴西利什曼原虫感染者见于南美及中美,也引起与东方疖相似的肉芽肿。但它以后可经血道或淋巴道扩散到鼻咽等上呼吸道粘膜,引起广泛而严重的病变。病变部也可找到致病的原虫。
中国华北地区的黑热病系由利什曼-杜诺凡原虫 (利-杜体)感染引起,现已少见。在人很少引起皮肤的利什曼肉芽肿,只偶在少数病人的皮下组织内有含有利-杜体的吞噬细胞及浆细胞集聚形成的小结。但在犬则引起皮肤脱毛、脱屑、溃疡及大量吞噬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的肉芽肿。
疟疾肉芽肿 恶性疟疾时,脑毛细血管内因充满大量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使血管周围的脑组织坏死,导致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细胞结节,称为Durck胶质结节,又称疟疾肉芽肿。
阿米巴肉芽肿 溶组织阿米巴感染引起的增生性肉芽组织。引起结肠(如盲肠、结肠肝曲、结肠脾曲或乙状结肠) 粘膜溃疡和肠壁纤维性增厚而形成较硬的肿块。这种肉芽肿又称阿米巴瘤,很少见。
血吸虫卵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 (主要是在肠系膜下静脉)内,游走到直肠、结肠或其他部位的肠壁小静脉中产卵,虫卵存留于肠壁中或顺血流进入门静脉的小分支或肺等脏器后,引起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早期的血吸虫卵肉芽肿为类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包围虫卵,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一些炎细胞浸润,形成假结核结节;以后出现异物巨细胞吞噬虫卵,周围开始有纤维组织增生,包围肉芽肿。最后虫卵被清除,原来的肉芽肿成为纤维化的结节。
曼氏裂体吸虫及埃及裂体吸虫虫卵也引起与上述相同的病变,仅虫卵的分布不同。前者主要在结肠及肝,后者主要在膀胱。
丝虫肉芽肿 由丝虫(班氏丝虫)引起。活丝虫不引起明显的组织反应,丝虫死亡后则虫体周围组织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及大量嗜酸粒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形成结节。以后有类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包绕,最后形成纤维化的结节,并常有钙质沉积。
蛔虫卵肉芽肿 蛔虫钻入肝、腹腔等处产卵后,虫卵引起的炎性反应可形成肉芽肿。系由单核细胞、类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等集聚包绕虫卵组成。
风湿性肉芽肿 风湿病时发生的局灶性肉芽组织。可发生于身体很多部位的结缔组织,以心脏、关节滑膜、皮下组织等处多见。其发展过程分三个时期: 早期、中期及晚期。早期为变质渗出期,表现为胶原纤维呈纤维素样变性,中性粒细胞及一些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中期即增生或肉芽肿期,表现为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断裂,以及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Anitschkow细胞)及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结节,称为风湿小结,或Aschoff小体。晚期为愈复期或纤维化期,表现为风湿细胞退化,病灶逐渐纤维化最后成为小瘢痕。风湿性皮下结节为无痛性活动的结节,直径可为0.5~4cm。它实际上是较大的风湿小结; 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的结缔组织,周围是作放射状或栅栏状排列的风湿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外围为水肿的结缔组织,其中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结节的外围部分也可见到小的风湿小结。


风湿性肉芽肿


类风湿肉芽肿 类风湿病发生的结节。常发生于关节的骨隆起处的皮肤(如鹰啄突等),结节多有疼痛,直径多为1~4cm,存在时间可达数月或数年。镜下见中央为坏死区,其中有纤维素沉积,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心瓣膜、心肌、心包膜、胸膜及肺也偶发生类风湿肉芽肿,唯体积远较皮下结节为小,多为镜下所见。
异物性肉芽肿 异物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局灶性增生性组织反应。例如胃肠道穿孔后胃肠内容物(如食物、虫卵等)溢入腹腔,外伤或手术时体外异物或手套上的滑石粉带入腹腔等。其病变为异物巨细胞包围吞噬进入体内的异物,并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及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包围,形成局限性肿块。
铍肉芽肿 吸入铍盐引起的慢性病变。多发生于肺,其他部位如皮肤、肝、肾、横纹肌及淋巴结等处也可发生。早期为类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及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朗罕巨细胞形成的结节,颇似结核性肉芽肿,但结节的境界不清,结节中无干酪样坏死。巨细胞内可见如贝壳样层状Schaumann体及星状体。晚期肉芽肿纤维化,最后成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所形成的结节。肉芽肿附近组织(如肺泡间隔等)也有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胆固醇肉芽肿 即胆脂瘤。为鼓膜穿孔,外耳道的鳞状上皮长入鼓室,或由颞骨岩部有胚胎残留的鳞状上皮巢发展而成。鳞状上皮不断角化聚积于鼓室内,压迫和破坏周围组织及骨组织,并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浸润。胆脂瘤中的胆固醇系由角化脂质分解或由陈旧出血而来。
噬脂性肉芽肿 常发生于乳腺及皮下脂肪组织等处。多为外伤、注射、局部循环障碍或某些毒物引起局部脂肪坏死所继发的组织反应。病灶呈结节状,镜下见脂肪细胞坏死,溢出的中性脂肪形成脂肪酸或皂质,其周围有大量吞有脂质的吞噬细胞包绕,并可有异物巨细胞反应。
类脂性肉芽肿 又称黄色瘤性肉芽肿。由含有类脂的巨噬细胞集聚形成的肉芽肿。常见于黄色瘤,如原因不明的无高脂血症黄色瘤病、幼年性黄色瘤的病灶。
矿物油性肉芽肿 矿物油进入身体后引起较轻的组织反应,只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如积蓄较多且存留时间较长时则矿物油聚积成大泡,周围有多量异物巨细胞,并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称为矿物油性肉芽肿或石蜡瘤。
矿物油进入身体的途径可以有:
❶制造食品的机器的润滑油或其他矿物油污染食品,经口进入身体,如长期多年吸收则积聚于淋巴结、脾或肝脏的汇管区;
❷误吸入肺;
❸过去某些整形手术不正确地使用矿物油等。
硅肉芽肿 由吸入硅末(二氧化硅)引起。在肺、肺门淋巴结及胸膜等处发生结节性病变。结节多位于血管及小支气管的周围,为层状围绕的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及吞有炭末、硅末的吞噬细胞组成 (炭末与硅末常同时吸入)。结节中央可发生坏死,无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节附近的肺组织间质及肺泡间隔也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大量硅结节集聚及纤维化可阻塞血管周围的淋巴流,并可破坏血管及小支气管壁的结构。
实验佐剂性肉芽肿 近年来临床上利用BCG和短小棒状杆菌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其佐剂引起注射部位形成肉芽肿。完全佐剂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结核性肉芽肿在形态上完全相似。
浆细胞性肉芽肿 比较少见。发生于肺,为直径2~4cm境界清楚的结节,质较韧。镜下为成束的成纤维细胞之间有大量成熟的浆细胞浸润,也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偶可出现淋巴滤泡的结构。浆细胞内可有Russell小体,晚期可有淀粉样物质沉积。本病的原因不明,但与骨髓瘤或浆细胞瘤不同,其本质可能为炎症反应。
肉样瘤性肉芽肿 肉样瘤的病变是由类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结节状肉芽肿。其中有朗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这些巨细胞通常位于肉芽肿中央,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包绕。这种结节和结核结节十分相似,但其中无干酪样坏死,也找不到结核菌。在肉样瘤的朗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胞质内可以看到星状体或Schaumann体,但这不是特异性的,不能作为诊断的根据。
肉样瘤的原因不明。病人的迟发过敏反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B淋巴细胞的功能增加,大多数病人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这表明病人可能是处于某种慢性抗原刺激状态。临床用肯定患肉样瘤的淋巴结制成组织匀浆作皮肤试验,称Kveim试验,如试验者患肉样瘤时则在注射处的皮肤在4~6周后发生肉样瘤的病变。改良Kveim试验用患肉样瘤的脾脏组织作组织匀浆,称Kveim S试验;阳性率可达80%,很少发生假阳性。这种4~6周才在注射处发生肉样瘤病变也不象一般通常的迟发过敏反应。
嗜酸性淋巴样增生性肉芽肿 最初由中国金显宅报道。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过敏性炎性肉芽肿。多发生于青年人及中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上臂下部、股上部,也可发生于眼、颈、颌下或内脏(多为胃肠道)。病理形态表现为结节状肿块,侵犯原来器官或病变部位的软组织,并引起附近的一组或数组淋巴结肿大。镜下为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常形成多数淋巴滤泡。病变部的表皮也可发生病变,如色素沉着或脱失,丘疹状角化增生等。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对放射线敏感,环磷酰胺、氮芥等抗癌药亦有疗效。为良性病变,但偶有个别病例发生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病者。近来马来西亚也有报道。
消化道的嗜酸性肉芽肿 在胃肠壁内散在或成群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散在者在胃肠道各部都可发生,但以胃幽门部较多见;局限者为息肉样较韧的肉芽肿。本病和过敏有关,病人常有过敏性疾病。
巨细胞肉芽肿 可发生于垂体前叶。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形态上与肉样瘤性肉芽肿相似,但巨细胞较多。病人的垂体前叶因被肉芽肿破坏,常有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
巨细胞肉芽肿也见于牙龈,为突出于牙龈粘膜表面1~1.5cm大小的肿物,镜下由含有多量多核巨细胞的富于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本质为炎性修复性反应。颌骨也有由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肿,也是修复性反应而非真正的巨细胞瘤。
网织组织细胞肉芽肿 侵犯皮肤浅层的多发性丘疹样或结节性病变。镜下由大量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其组织细胞的胞质丰富,含有糖脂类物质(PAS阳性,并呈苏丹黑B着色),很象黄色瘤。本病的性质不明。因其合并于关节炎,故又称为脂性皮肤关节炎或多中心性网织组织细胞增生症。
环形肉芽肿 原因不明。为真皮内的结节,结节中央的真皮胶原纤维呈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栅栏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在一些细胞内尚有含脂质的颗粒。本病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常见于手指或手的背侧、肘、颈、足、踝或臀部。
何杰金肉芽肿 何杰金病的一种。1944年Jackson及Parker将何杰金病分成何杰金副肉芽肿、何杰金肉芽肿及何杰金肉瘤三型。自1966年Lukes等在Rye召开的何杰金病讨论会上提出新的分类(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以后,何杰金肉芽肿一词已不再被病理学家采用。Jackson和Parker的何杰金肉芽肿基本上相当于Lukes等的混合细胞型和结节硬化型两型。
骨嗜酸性肉芽肿 Hand-Schuller-Christian综合征的一个类型。主要发生于儿童。常在一个骨的骨髓内发生境界清楚的病灶,偶可侵犯多数部位的骨髓或在一个骨的骨髓内发生多数病灶。镜下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含有脂质或棕色颗粒的组织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样结构,其中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偶然出现的多核巨细胞。病灶可以自发性纤维化。
肉瘤性肉芽肿 即蕈样霉菌病,又称蕈样肉芽肿,为侵犯皮肤的致死性疾病。早期即蕈样前期,为皮肤的非特异性湿疹样或脂溢性皮炎样的皮疹。镜下亦为非特异性,可于真皮浅部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偶可见巨核或双核细胞,或出现较多的核分裂象。第二期为浸润期,在真皮浅部有多种细胞浸润形成隆起的斑块。其中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和一些呈异形性的淋巴样细胞。后者体积大,核深染而形状不规则,常有切迹或呈曲折状。常见核分裂象。这种细胞称为霉菌病细胞。免疫组织学证明该细胞为T淋巴细胞。霉菌病细胞可成群地出现于表皮层内,形成Pautrier小“脓肿”。第三期为蕈样肿胀期,为继第二期发展成的皮肤隆起肿块,直径可达10cm以上,很易发生溃疡。镜下真皮浸润更为严重。且常有内脏病变。各期都可缓解但非真正痊愈。最后一些病人的内脏也出现恶性淋巴瘤。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 侵犯人体中线部位的鼻、鼻窦、软腭、咽等处,破坏该区的软组织、骨及软骨,形成进行性扩展的炎性坏死和溃疡。其本质或为Wegener肉芽肿病,或为恶性淋巴瘤。
鼻烟盒肉芽肿 使用鼻烟盒的人在口腔粘膜上发生的白色较韧的过度角化斑。实际不是肉芽肿性病变。
肉芽肿病 体内某一系统的组织或全身多处脏器发生同一类型肉芽肿的疾病。主要的肉芽肿病有以下几种。Wegener肉芽肿病 又称坏死性呼吸道肉芽肿病,为多器官的疾病。典型的Wegener肉芽肿具有三种表现:
❶上呼吸道及肺的肉芽肿性坏死性病变;
❷小动脉和小静脉坏死性脉管炎;
❸坏死性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上呼吸道的肉芽肿为进行性组织坏死,形成溃疡,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小动脉和小静脉坏死性脉管炎多发生于肺而形成较大的结节。镜下见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的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血管壁内也出现巨细胞或Touton细胞,偶见与Sternberg-Reed细胞相似的细胞,并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肾小球炎表现为丝球体部分或全部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伸延至输入细动脉或肾小动脉; 晚期出现新月体或肾小球全部纤维化。本病多为进行性,很快死亡。少数病人进展较慢,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病多侵犯肺,而血管和肾的表现常不明显,不过仍常侵犯其他部位的组织,特别是皮肤。其预后较典型的Wegener肉芽肿病为好。本病可能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因部分患者的肾小球和血管壁证实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一种以血管为中心具有血管坏死及淋巴网织细胞增生的肉芽肿病。肉芽肿内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样不典型的网织细胞浸润。在肉芽肿发生以前即有较广泛的浆细胞样不典型网织细胞增生。本病多侵犯肺,但很少侵犯淋巴结、脾及骨髓。除肺以外常被侵犯的部位是皮下组织,此外肾、肝、肾上腺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病变。本病似Wegener肉芽肿病,但初期病变只局限于肺,故称为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病。以男性为多见,具有淋巴瘤的性质,少数病例晚期发展为恶性淋巴瘤。死亡原因多为肺内发生坏死、空洞形成伴出血或侵犯中枢神经组织。
脉管炎性肉芽肿病 为结节性脉管周围炎一类的疾病,与Wegener肉芽肿病相似,但脉管炎性肉芽肿病患者有较明确的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一般无上呼吸道的坏死而在肺内发生嗜酸性细胞肺炎或肉芽肿。但也有些病例似为脉管炎性肉芽肿病和Wegener肉芽肿病之间的中间类型。
坏死性肉样瘤样肉芽肿病 常发生于肺,比较良性。基本病变为肉样瘤样的肉芽肿,同时有血管病变。肉芽肿的境界不清,除肉样瘤样的结节外有多数梭形细胞,可能为成纤维细胞,另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偶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的病变有几种: 常见的是肉芽肿侵犯血管壁特别是静脉壁,肉芽肿突入管腔,甚至可完全闭塞管腔;第二种是巨细胞性动脉炎;第三种是血管壁内有节段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甚至可引起血管壁的坏死。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壁内也常发生小的肉芽肿,有时形成大的肉芽肿如息肉状突入管腔。病变附近的胸膜也常被肉芽肿侵犯或纤维化而增厚,或发生粘连。
☚ 肉芽组织   瘢痕 ☛
000101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