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肉芽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肉芽肿granuloma又称肉芽肿性炎。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局限性小结节。由炎症过程中组织内巨噬细胞增生并演变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其形成与长期存在巨噬细胞不能处理的抗原或异物有关。分枝杆菌、放线菌等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肉芽肿称为感染性肉芽肿;迷路的寄生虫、缝线等异物引起的称为异物性肉芽肿。一个典型的肉芽肿其中心为病原体(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周围为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再外为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中心可能发生坏死和钙化。肉芽肿可以单个存在或互相融合(如结核、放线菌肿),也可以连成片状(如牛副结核)。 肉芽肿granuloma系由局部组织细胞的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肉芽肿的主要成分为具有很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组成的。由于病因不同,肉芽肿的形态结构亦不相同,由感染因素引起的肉芽肿叫感染性肉芽肿,由异物引起的肉芽肿叫异物性肉芽肿。病理检查可鉴别。 肉芽肿granuloma是有多数巨噬细胞反应的肉芽组织。巨噬细胞常变形为上皮样细胞,间杂有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常聚集成团,围绕有淋巴细胞。常出现于结核、麻风、梅毒等疾病。 肉芽肿 肉芽肿由组织细胞和(或)其衍化来的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等灶性增生形成的局限性病灶称为肉芽肿。此外,也有将由肉芽组织形成的肿物称之为肉芽肿的。肉芽肿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它是由不易溶解或吸收的异物、病原微生物或机体的组织反应特别是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各种肉芽肿的形态与病原的性质、抗原性的强度以及机体免疫反应的形式和强度有关。有些物质既能刺激巨噬细胞反应但又不易被消化,如滑石粉、硅、石蜡油等,往往引起患者非特异性的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反应而形成结节状肉芽肿肿块,其中一些细胞也能转化成为类上皮细胞。但由于这些物质不具有抗原性,所以病变中不见或很少出现免疫活性细胞 (即各种淋巴细胞)。这样的肉芽肿称为非免疫性肉芽肿。一些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细菌(如结核杆菌、布鲁杆菌等)、真菌、寄生虫等,可引起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根据宿主反应的性质和强弱,形成各种形态的肉芽肿。在这些肉芽肿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其转化成的类上皮细胞、巨细胞(朗罕巨细胞和异物性巨细胞等),有的还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在免疫反应强烈的肉芽肿中央可出现凝固性坏死,如结核性肉芽肿中央的干酪样坏死。如引起肉芽肿的病原体的抗原性较弱,或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如瘤型麻风性肉芽肿,其病变中的淋巴细胞反应则较少。这种具有宿主免疫反应的肉芽肿称为免疫性肉芽肿。 风湿性肉芽肿 类风湿肉芽肿 类风湿病发生的结节。常发生于关节的骨隆起处的皮肤(如鹰啄突等),结节多有疼痛,直径多为1~4cm,存在时间可达数月或数年。镜下见中央为坏死区,其中有纤维素沉积,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心瓣膜、心肌、心包膜、胸膜及肺也偶发生类风湿肉芽肿,唯体积远较皮下结节为小,多为镜下所见。 异物性肉芽肿 异物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局灶性增生性组织反应。例如胃肠道穿孔后胃肠内容物(如食物、虫卵等)溢入腹腔,外伤或手术时体外异物或手套上的滑石粉带入腹腔等。其病变为异物巨细胞包围吞噬进入体内的异物,并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及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包围,形成局限性肿块。 铍肉芽肿 吸入铍盐引起的慢性病变。多发生于肺,其他部位如皮肤、肝、肾、横纹肌及淋巴结等处也可发生。早期为类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及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朗罕巨细胞形成的结节,颇似结核性肉芽肿,但结节的境界不清,结节中无干酪样坏死。巨细胞内可见如贝壳样层状Schaumann体及星状体。晚期肉芽肿纤维化,最后成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所形成的结节。肉芽肿附近组织(如肺泡间隔等)也有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胆固醇肉芽肿 即胆脂瘤。为鼓膜穿孔,外耳道的鳞状上皮长入鼓室,或由颞骨岩部有胚胎残留的鳞状上皮巢发展而成。鳞状上皮不断角化聚积于鼓室内,压迫和破坏周围组织及骨组织,并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浸润。胆脂瘤中的胆固醇系由角化脂质分解或由陈旧出血而来。 噬脂性肉芽肿 常发生于乳腺及皮下脂肪组织等处。多为外伤、注射、局部循环障碍或某些毒物引起局部脂肪坏死所继发的组织反应。病灶呈结节状,镜下见脂肪细胞坏死,溢出的中性脂肪形成脂肪酸或皂质,其周围有大量吞有脂质的吞噬细胞包绕,并可有异物巨细胞反应。 类脂性肉芽肿 又称黄色瘤性肉芽肿。由含有类脂的巨噬细胞集聚形成的肉芽肿。常见于黄色瘤,如原因不明的无高脂血症黄色瘤病、幼年性黄色瘤的病灶。 矿物油性肉芽肿 矿物油进入身体后引起较轻的组织反应,只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如积蓄较多且存留时间较长时则矿物油聚积成大泡,周围有多量异物巨细胞,并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称为矿物油性肉芽肿或石蜡瘤。 矿物油进入身体的途径可以有: ❶制造食品的机器的润滑油或其他矿物油污染食品,经口进入身体,如长期多年吸收则积聚于淋巴结、脾或肝脏的汇管区; ❷误吸入肺; ❸过去某些整形手术不正确地使用矿物油等。 硅肉芽肿 由吸入硅末(二氧化硅)引起。在肺、肺门淋巴结及胸膜等处发生结节性病变。结节多位于血管及小支气管的周围,为层状围绕的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及吞有炭末、硅末的吞噬细胞组成 (炭末与硅末常同时吸入)。结节中央可发生坏死,无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节附近的肺组织间质及肺泡间隔也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大量硅结节集聚及纤维化可阻塞血管周围的淋巴流,并可破坏血管及小支气管壁的结构。 实验佐剂性肉芽肿 近年来临床上利用BCG和短小棒状杆菌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其佐剂引起注射部位形成肉芽肿。完全佐剂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结核性肉芽肿在形态上完全相似。 浆细胞性肉芽肿 比较少见。发生于肺,为直径2~4cm境界清楚的结节,质较韧。镜下为成束的成纤维细胞之间有大量成熟的浆细胞浸润,也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偶可出现淋巴滤泡的结构。浆细胞内可有Russell小体,晚期可有淀粉样物质沉积。本病的原因不明,但与骨髓瘤或浆细胞瘤不同,其本质可能为炎症反应。 肉样瘤性肉芽肿 肉样瘤的病变是由类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结节状肉芽肿。其中有朗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这些巨细胞通常位于肉芽肿中央,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包绕。这种结节和结核结节十分相似,但其中无干酪样坏死,也找不到结核菌。在肉样瘤的朗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胞质内可以看到星状体或Schaumann体,但这不是特异性的,不能作为诊断的根据。 肉样瘤的原因不明。病人的迟发过敏反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B淋巴细胞的功能增加,大多数病人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这表明病人可能是处于某种慢性抗原刺激状态。临床用肯定患肉样瘤的淋巴结制成组织匀浆作皮肤试验,称Kveim试验,如试验者患肉样瘤时则在注射处的皮肤在4~6周后发生肉样瘤的病变。改良Kveim试验用患肉样瘤的脾脏组织作组织匀浆,称Kveim S试验;阳性率可达80%,很少发生假阳性。这种4~6周才在注射处发生肉样瘤病变也不象一般通常的迟发过敏反应。 嗜酸性淋巴样增生性肉芽肿 最初由中国金显宅报道。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过敏性炎性肉芽肿。多发生于青年人及中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上臂下部、股上部,也可发生于眼、颈、颌下或内脏(多为胃肠道)。病理形态表现为结节状肿块,侵犯原来器官或病变部位的软组织,并引起附近的一组或数组淋巴结肿大。镜下为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常形成多数淋巴滤泡。病变部的表皮也可发生病变,如色素沉着或脱失,丘疹状角化增生等。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对放射线敏感,环磷酰胺、氮芥等抗癌药亦有疗效。为良性病变,但偶有个别病例发生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病者。近来马来西亚也有报道。 消化道的嗜酸性肉芽肿 在胃肠壁内散在或成群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散在者在胃肠道各部都可发生,但以胃幽门部较多见;局限者为息肉样较韧的肉芽肿。本病和过敏有关,病人常有过敏性疾病。 巨细胞肉芽肿 可发生于垂体前叶。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形态上与肉样瘤性肉芽肿相似,但巨细胞较多。病人的垂体前叶因被肉芽肿破坏,常有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 巨细胞肉芽肿也见于牙龈,为突出于牙龈粘膜表面1~1.5cm大小的肿物,镜下由含有多量多核巨细胞的富于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本质为炎性修复性反应。颌骨也有由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肿,也是修复性反应而非真正的巨细胞瘤。 网织组织细胞肉芽肿 侵犯皮肤浅层的多发性丘疹样或结节性病变。镜下由大量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其组织细胞的胞质丰富,含有糖脂类物质(PAS阳性,并呈苏丹黑B着色),很象黄色瘤。本病的性质不明。因其合并于关节炎,故又称为脂性皮肤关节炎或多中心性网织组织细胞增生症。 环形肉芽肿 原因不明。为真皮内的结节,结节中央的真皮胶原纤维呈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栅栏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在一些细胞内尚有含脂质的颗粒。本病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常见于手指或手的背侧、肘、颈、足、踝或臀部。 何杰金肉芽肿 何杰金病的一种。1944年Jackson及Parker将何杰金病分成何杰金副肉芽肿、何杰金肉芽肿及何杰金肉瘤三型。自1966年Lukes等在Rye召开的何杰金病讨论会上提出新的分类(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以后,何杰金肉芽肿一词已不再被病理学家采用。Jackson和Parker的何杰金肉芽肿基本上相当于Lukes等的混合细胞型和结节硬化型两型。 骨嗜酸性肉芽肿 Hand-Schuller-Christian综合征的一个类型。主要发生于儿童。常在一个骨的骨髓内发生境界清楚的病灶,偶可侵犯多数部位的骨髓或在一个骨的骨髓内发生多数病灶。镜下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含有脂质或棕色颗粒的组织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样结构,其中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偶然出现的多核巨细胞。病灶可以自发性纤维化。 肉瘤性肉芽肿 即蕈样霉菌病,又称蕈样肉芽肿,为侵犯皮肤的致死性疾病。早期即蕈样前期,为皮肤的非特异性湿疹样或脂溢性皮炎样的皮疹。镜下亦为非特异性,可于真皮浅部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偶可见巨核或双核细胞,或出现较多的核分裂象。第二期为浸润期,在真皮浅部有多种细胞浸润形成隆起的斑块。其中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和一些呈异形性的淋巴样细胞。后者体积大,核深染而形状不规则,常有切迹或呈曲折状。常见核分裂象。这种细胞称为霉菌病细胞。免疫组织学证明该细胞为T淋巴细胞。霉菌病细胞可成群地出现于表皮层内,形成Pautrier小“脓肿”。第三期为蕈样肿胀期,为继第二期发展成的皮肤隆起肿块,直径可达10cm以上,很易发生溃疡。镜下真皮浸润更为严重。且常有内脏病变。各期都可缓解但非真正痊愈。最后一些病人的内脏也出现恶性淋巴瘤。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 侵犯人体中线部位的鼻、鼻窦、软腭、咽等处,破坏该区的软组织、骨及软骨,形成进行性扩展的炎性坏死和溃疡。其本质或为Wegener肉芽肿病,或为恶性淋巴瘤。 鼻烟盒肉芽肿 使用鼻烟盒的人在口腔粘膜上发生的白色较韧的过度角化斑。实际不是肉芽肿性病变。 肉芽肿病 体内某一系统的组织或全身多处脏器发生同一类型肉芽肿的疾病。主要的肉芽肿病有以下几种。Wegener肉芽肿病 又称坏死性呼吸道肉芽肿病,为多器官的疾病。典型的Wegener肉芽肿具有三种表现: ❶上呼吸道及肺的肉芽肿性坏死性病变; ❷小动脉和小静脉坏死性脉管炎; ❸坏死性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上呼吸道的肉芽肿为进行性组织坏死,形成溃疡,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小动脉和小静脉坏死性脉管炎多发生于肺而形成较大的结节。镜下见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的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血管壁内也出现巨细胞或Touton细胞,偶见与Sternberg-Reed细胞相似的细胞,并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肾小球炎表现为丝球体部分或全部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伸延至输入细动脉或肾小动脉; 晚期出现新月体或肾小球全部纤维化。本病多为进行性,很快死亡。少数病人进展较慢,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病多侵犯肺,而血管和肾的表现常不明显,不过仍常侵犯其他部位的组织,特别是皮肤。其预后较典型的Wegener肉芽肿病为好。本病可能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因部分患者的肾小球和血管壁证实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一种以血管为中心具有血管坏死及淋巴网织细胞增生的肉芽肿病。肉芽肿内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样不典型的网织细胞浸润。在肉芽肿发生以前即有较广泛的浆细胞样不典型网织细胞增生。本病多侵犯肺,但很少侵犯淋巴结、脾及骨髓。除肺以外常被侵犯的部位是皮下组织,此外肾、肝、肾上腺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病变。本病似Wegener肉芽肿病,但初期病变只局限于肺,故称为局限性Wegener肉芽肿病。以男性为多见,具有淋巴瘤的性质,少数病例晚期发展为恶性淋巴瘤。死亡原因多为肺内发生坏死、空洞形成伴出血或侵犯中枢神经组织。 脉管炎性肉芽肿病 为结节性脉管周围炎一类的疾病,与Wegener肉芽肿病相似,但脉管炎性肉芽肿病患者有较明确的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一般无上呼吸道的坏死而在肺内发生嗜酸性细胞肺炎或肉芽肿。但也有些病例似为脉管炎性肉芽肿病和Wegener肉芽肿病之间的中间类型。 坏死性肉样瘤样肉芽肿病 常发生于肺,比较良性。基本病变为肉样瘤样的肉芽肿,同时有血管病变。肉芽肿的境界不清,除肉样瘤样的结节外有多数梭形细胞,可能为成纤维细胞,另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偶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的病变有几种: 常见的是肉芽肿侵犯血管壁特别是静脉壁,肉芽肿突入管腔,甚至可完全闭塞管腔;第二种是巨细胞性动脉炎;第三种是血管壁内有节段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甚至可引起血管壁的坏死。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壁内也常发生小的肉芽肿,有时形成大的肉芽肿如息肉状突入管腔。病变附近的胸膜也常被肉芽肿侵犯或纤维化而增厚,或发生粘连。 ☚ 肉芽组织 瘢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