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联邦以来的历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联邦以来的历史History since Confederation

1861年~1919年间加拿大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整个大陆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日趋成熟,国家地位得到加强,随后又在战争期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发展造成城市贫民区的出现、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不协调,此外还出现语言、种族和宗教等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引起物价的飞涨和民族分裂。1867年联邦成立之初,加拿大由大西洋沿岸的安大略、魁北克、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四省组成。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加入联邦,并同意修建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1873年,爱德华王子岛加入联邦。20世纪初,大规模移民开始涌向大草原。1905年,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取得省级地位。
在第一任联邦总理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及其魁北克主要同僚艾蒂安·卡蒂埃的保守党领导下,联邦政府大力推行扩张主义政策。1885年,政府筹足修建大西洋铁路的巨额资金,办理了土地转让手续,并制定了一套保护性关税政策,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1896年后,在自由党继承人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是激进民族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加拿大各政党间发生激烈竞争,具有时代精神的唯物主义压倒了改良主义的唯心主义。魁北克的教皇至上论者认为罗马教皇应享有至高无尚的权力,罗马天主教及牧师应统治社会。他们的思想根源于欧洲反革命派,他们的信仰在法属加拿大地区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加拿大省责任政府和新联邦制的出现,促进这些狂热的教权主义者千方百计地去“净化”魁北克的政治和社会,使之加入保守的天主教行列。魁北克的教皇集权论者对激进派、自由天主教的自由思想的进攻使英语加拿大地区的新教徒感到极大的震惊。同时在魁北克境内,对日益增长的经济的控制更加剧了英国人的这种情绪,而其他各省无视天主教少数教派的办学和使用法语的权利又激怒了魁北克人。
最初,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又不平衡,安大略南部地区、上圣劳伦斯河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较快。由于安大略西部农村和魁北克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耕地大量减少,农村人口日渐减少,加上沿海各省传统林业和造船业的萎缩以及美国对加拿大农产品的高额关税,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有150万加拿大人离开祖国,多数人到了美国。
幸运的是,随着移民高潮的到来,加拿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1901年移民有5万人,12年后增加8倍。1891年全国人口480万,到1911年增至720万。大草原小麦丰收又是全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小麦从1896年800万蒲式耳增至1911年1.31亿蒲式耳。大草原人口激增。1905年,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省相继成立,同时还建成两条横穿加拿大的新铁路。西部城市,尤其是温尼伯和温哥华成了贸易中心。约30%的新移民来到安大略、多伦多一带的工厂、堆料场、货栈以及建筑部门工作。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两大城市的人口20年内翻了一番。
在加拿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早期家庭间的自助和社会互助的传统消失了。新教徒组织的社会福音运动和罗马天主教团体或机构所发起的社会性援助活动增多。省政府在教育、就业和福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妇女也开始组织起来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
由于移民增多,加拿大成为一个多元化社会,至少在西部发展中的工业城市是如此。约1/3的移民来自非英语的欧洲国家。结果,乌克兰人、俄罗斯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成了主要的民族。起初,中国人、日本人和东印度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为数很少,后日益增多,对此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表现出不安情绪。本地控制的土地有所减少,民族自决的程度也有所降低。白人的新住宅区蚕食印第安人和梅蒂人狩猎的大部分土地,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1869年~1870年间在红河地区、1885年在萨斯喀彻温地区曾发生里埃尔领导的武装起义。第二次起义有印第安人直接参加。叛乱平息后,政府一般通过条约方式规划印第安人保留地,同时给梅蒂人大量土地。1896年,魁北克的罗马自由天主教徒W.劳里埃出任联邦总理。在执政的15年中,解决了加拿大同英国和美国的关系这一难题,同时在大英帝国内的统一而强有力的地位得到加强。1899年~1902年间,劳里埃政府派军队支援英国在南非的战争,并于1910年创建加拿大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人力和物力上为英国做出了贡献。1911年,劳里埃政府垮台,其原因是:布拉萨领导的魁北克民族主义运动担心魁北克青年卷入国外战争;劳里埃提出与美国签订互惠协定,人们担心会导致加拿大在农产品、木材和渔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少;加拿大金融、制造和交通运输业的巨头们对美国的意图表示怀疑,因此,他们支持博登领导的保守党,相信加拿大分散的民族经济不会受到美国的不良影响,而且在政治上也不会依附美国。
博登新政府一上台就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重矛盾,人们因征兵或兵役问题意见分歧。这场战争对加拿大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大大提高;国际地位随之加强,加拿大成为《凡尔塞和约》的缔约国之一;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得联邦政府一级的选举权。后来由于通货膨胀、失业加剧、世界粮价下跌、工人斗争的增多、西部和安大略农民的极度不满和魁北克对征兵的怨恨等种种原因,加拿大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人口从800万增至1100万。城市人口增加更快,由400万增至6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加拿大的发展带来希望,军队人员的增加和军火工业的发展造成战争期间劳力缺乏,在此期间工业也有发展,工会会员1915年有14.3万,1919年有37.9万。
战争结束后,军火合同被取消,工厂改产民用产品。涌入劳务市场的大批退伍军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紧接着又发生工人斗争。1919年,由于罢工一共损失400万个工作日,历史上著名的温尼伯总罢工就是一例。开初,建筑工人要求当局承认其组织并增加工资,很快全市举行了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工人的声援活动。当局伙同资本家进行镇压,有四个组织罢工的领导人被捕,群众的示威游行惨遭骑警队镇压。五周后,罢工工人接受了一种象征性的解决办法,但未能达到达预期的目的。不断发生的工人斗争每年平均损失100万个劳动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济开始复苏,工资大幅度增长,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工人斗争从经济转向政治。20年代,在安大略、新斯科舍和西部四省的选举中,有些工人领袖取得了胜利。在1921年联邦选举中,工会领袖伍兹沃斯代表温尼伯省当选为议员
战争也给农村带来不少问题。农村人口锐减,政府先答应免税,随后又征招农业工人服兵役,农产品价格突然下跌,都增加了农民的痛苦。战后的省级选举中,在安大略、马尼托巴和艾伯塔,农民联合会组成了新政府。1921年联邦选举中,麦肯齐·金领导的自由党获胜,赢得65个席位。在施政纲领中,该党提出低关税、低货运税以及政府销售农产品等措施。美国的大量投资使工业得以发展,汽车业、造纸业、采矿业也有新的发展。衰退的农业开始回升,农业收入1927年高达10亿多加元。战后,大多数省级政府机构实行低工资,联邦政府削减税收和货运税,并推行老年退休金制度。到20年代末,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所缓和。
随之而来的是30年代的大萧条。1930年,小麦价格每蒲式耳下跌1美元,三年后,价格又下降40美分,其他农产品价格也急剧下降。大草原的农民所受的冲击最大,因为农产品价格暴跌,又遇上周期性旱灾,农业歉收,饲料短缺,草原农民的现金收入1928年为6.2亿加元,1931年为1.77亿加元。失业工人也同样受到冲击。失业统计数字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据估计,失业率从1929年3%上升到1933年的20%。到30年代末期,失业率仍为11%。这个统计数字只包括那些被雇用的和寻找工作的人,而不包括大多数妇女。
各级政府部门竭力提供紧急救济。草原农民需要粮食、燃料和衣物,但同时还需钱买种子、饲料,修理机器。省、市政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大旱的1937年,仅萨斯喀彻温大约就有2/3的人需要救济。
大萧条之后,工会会员也随着工业复苏重新活跃起来。到1937年,工会会员人数又恢复到1919年的水平。加拿大的汽车工人和煤炭工人开始仿效美国的产业工会。尽管受到安大略赫伯恩以及魁北克杜勒塞斯的反对,战争期间工会的力量仍有所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汽车和收音机改变了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20世纪20年代是汽车时代,1919年,每40个加拿大人只有一辆汽车,而10年以后,每10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小汽车扩大了城市的郊区,改变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20世纪30年代却是收音机时代,1930年,加拿大有50万台收音机,1939年超过100万台。汽车和收音机给大多数加拿大人的家庭带来信息和欢乐,又提供了工作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加拿大的政治格局,人们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将再一次改变加拿大的政治形势,然而这个预言并没有实现。1945年6月11日,自由党在联邦选举中获胜。上台伊始就实行新的福利政策和凯恩斯经济政策,对贫困家庭实行津贴。1946年又开始实行失业保险。这吸引了许多工人和农民,从左的方面挫败了平民合作联盟。此外,自由党还从右的方面向保守党挑战,得到全国各地经济界的支持。
1957年6月10日,保守党在杰出领袖迪芬贝克的率领下开始执政。迪芬贝克生长在加拿大西部,了解人民对渥太华的不满情绪。在第一任期中的主要政绩是降低税收和提高养老金。新政府与美国签约加入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为摆脱少数派政府的尴尬局面,迪芬贝克1958年3月1日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并获得265张选票中的208张。除纽芬兰外,得到其余各省的支持,在政治上控制了联邦西部地区,又在魁北克赢得50个席位。与此同时,自由党加强对城市选民的工作,1960年6月,在五天之内,自由党在魁北克和新不伦瑞克选举中获胜。1962年萨斯喀彻温的新民主党广泛宣传的保健方案后来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在全国有积极的影响。
1962年,失业人数和预算赤字达到战后的最高点,货币大幅度贬值。1963年初,内阁成员发生争吵。在宣布加拿大防卫政策的时候,内阁成员公开退席,最后政府垮台。在1963年艰难的选举运动中,迪芬贝克指控美国公开偏袒自由党而导致他的失败,自由党则严厉指责迪芬贝克无能。1963年4月18日,自由党组成以L.B.皮尔逊为首的少数派政府。皮尔逊政府试图在多方面进行革新,并取得许多积极的成果,如统一武装力量,建立持久的社会福利等,但其成就因不断的政治丑闻而显得暗淡。在魁北克问题上,自由党执行“民族统一政策”,试图通过“合作的联邦主义”缓和魁北克的情绪。事实上,所有各党派都在设法解决魁北克要求改变加拿大联邦制度这一问题。自由党执政期间建立加拿大退休金计划和签署《加拿大美国汽车生产协定》,使加拿大在大陆汽车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和巨额利润。1965年11月8日,皮尔逊为改变少数党地位而提前选举,但未能奏效。迪芬贝克联合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的力量,获得西部72席中的46席。地区性选举仍以自由党在魁北克获得到56席取胜而告终。1967年,新斯科舍省的斯坦菲尔德接替迪芬贝克成为保守党领袖,而自由党的皮尔逊则被皮埃尔·特鲁多取代。特鲁多广泛联系各党派,增强团结,并许诺在渥太华加强魁北克利益的代表性,因而得到英语地区和法语地区双方的支持。保守党与新民主党却因缺少魁北克的支持而地位不稳。1968年,魁北克在联邦中的地位和特鲁多的个人政治品质一直是政治辩论的焦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80年代。
1968年,特鲁多得到各阶级甚至各地区的支持,自由党在安大略西部获得自1953年以来的最多选票。1970年10月危机中,特鲁多对魁北克恐怖主义采取严厉措施。新民主党和保守党领导层左派的冲击也加强了特鲁多的地位。但在1972年10月30日举行的选举中,自由党的地位明显被削弱。二元文化主张激怒了许多英裔加拿大人,担心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许多人对于削减国防开支,尤其是对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深感不满。自由党获得109个席位,保守党获107个席位,新民主党获31个席位。因担心自由党的失利会使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新民主领导人大卫·刘易斯采取支持自由党的立场。为了取得新民主党的支持,特鲁多开始改变自己的政策。
在1974年的选举中,特鲁多的改良主义以及反对保守党提出的工资和物价控制政策赢得许多工人选民,尤其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和安大略。自由党获141个席位,保守党获59个席位,新民主党获16个席位。自由党的胜利一方面在于魁北克和安大略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保守党领导人斯坦菲尔德和乔·克拉克两人的无能。
1974年以后,特鲁多变得优柔寡断。1974年~1979年期间,个人问题、内阁软弱无能和经济困难一直困扰着政府。1976年,勒内·莱维克的魁北克人党在魁北克执政时,特鲁多政府还有所成就。1979年5月,保守党领袖克拉克击败特鲁多。虽然自由党在魁北克占上风,但克拉克在所有英语区获胜,只比法定多数少4个席位。1979年12月,政府提出粗略的预算方案。1980年2月再次进行选举,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获得多数票,但在马尼托巴西部,自由党未得一张选票。由于经济政策的原因加拿大各区出现严重不和,政党的分裂也反映了民族的分裂。1980年后,省省总理会议是地区性会议,只解决地区性分歧。宪法中并没有政府之间关系的条文。1987年的《米奇湖协议》才作出若干规定,从而确定了政府关系的合法地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