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ngi44lёüng53[ŋilφyŋ]聋子,耳朵聋。 残疾 残疾枯废 因病残废或有残疾:病废 年老多病,身有残疾:疲癃残疾 受伤而残:伤残 疮残 戕残 唇或腭有裂口:唇裂 腭裂 缺唇 缺嘴豁嘴 不能说话:哑(~子) 眼瞎:盲(盲冥;盲眇) 蒙 瞽(瞽目;朦瞽;双~) 瞎(瞎眼) 瞍 失明(目失明;眼睛失明) 丧明 无目 视力丧失 一只眼瞎:眇 偏盲 一目失明 眼睛枯陷失明:眢 枯 因丧失视力而致残:盲废 耳聋:聋(~子) 听觉不灵:耳背 重听 听觉失灵:失听 失去听力:失聪 眼花耳聋:昏聩 哑和聋:聋哑 暗聋 先天聋:聩 脊背向后拱起:跎 偻(偻身;末偻;蝺偻;佝偻;伛偻;拳偻) 驼背 局背 曲背 伛背 伛伸 罗锅 背伛而枯瘦:断葘(身如~)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废疾 (肢体、器官或其他功能方面的缺陷:残疾)
另见:功能 听觉 视力 行走 肢体 缺陷 ☚ 残疾 肢残 ☛ 耳聋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多属实证; 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多属虚证。实证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 虚证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 “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 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乏力等。治法: 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二十七卷: “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 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 耳聋听力障碍称“耳聋”。 耳聋 耳聋中医病名。是指听力的减退或丧失。有虚证和实证之分。虚证耳聋,又名重听。多因下元亏损,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耳所致。发病缓慢,临床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实证耳聋,又名暴聋。多因外感风火之邪,或内火上炎所致。发病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突发性耳聋。治疗虚证宜补中益气,滋肾养血。实证则宜疏风清热,或清肝泻火。 ☚ 闪挫 耳鸣 ☛ 耳聋deafness系耳鼻喉科和神经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将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音性耳聋两种。传导性耳聋是由于外耳、中耳、内耳等部位疾病造成传导音波的功能发生障碍(听神经尚正常)而产生的听力减退或消失。感音性耳聋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耳蜗末梢感受器、听神经、桥脑部听神经核或大脑颞叶听觉中枢等病变,而造成的听力减退或消失。此两种耳聋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后果也不相同,临床上2者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耳聋病症名。指听力减退,甚至失听。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暴聋者多属实证,渐聋者多属虚证。风热毒邪侵及耳窍,耳胀卒聋,伴寒热头痛,为“风聋”,治宜疏风清热,解毒通窍;肝郁气闭,暴聋暴鸣,为“厥聋”,治宜清肝解郁,顺气开窍;耵聍堵塞耳道而致聋,为“干聋”,取出耵聍即可复聪;脏腑损伤,气血亏虚,耳窍失养渐至耳聋,称“劳聋”、“虚聋”,治宜益肾健脾,补气养血。此外脓耳、外伤、误用药物等亦可致聋。 耳聋ěr ló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93)。病证名。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显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年老等皆可导致耳聋。卒然耳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证;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证。实证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证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经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经气调和,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西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多由肾气虚弱所致。“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耳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和发于右之异。《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 耳聋deafness指听觉系统的传音部分、感音部分或两部分发生病变时出现的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在临床上,耳聋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四级。按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和精神性(或功能性)两大类,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传音性、感音性和混和性三大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耳聋ěrlónɡ病症名。出《素问·缪刺论》等篇。又名耳闭、聋聩。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可由先天或外感内伤所致。暴聋者多属实证, 久聋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风热、风寒、肝火等所致。症见头痛, 鼻塞, 口苦, 耳窍如棉塞, 耳鸣, 耳聋。治宜疏风清热, 辛温散寒或清肝泻火等。方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或龙胆泻肝汤等。虚证多由气虚、血虚等所致。症见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乏力, 耳鸣, 耳聋等。治宜补中益气, 滋肾养血等。方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丸等。 耳聋 耳聋耳聋是指听力减弱的病证,能妨碍正常交谈,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或称失聪。耳聋出《素问·热论》:“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若症状较轻,对一般声音听觉较迟钝者称重听。见《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然耳聋者,音声闭隔,竟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曰重听。” 凡在童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两耳完全没有听觉而致的聋哑患者,不属本条范畴。 病因病机 一般多与肝肾有关,特别与肾脏关系更为密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耳论治》中亦说:“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 后世医家还有不少论述,《外台秘要·耳鼻牙齿唇舌咽五十六门》中说“病源足少阴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耳聋。” 《济生方》认为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风寒暑湿之邪从外而入,喜怒忧思七情郁结致以内伤,均可致耳聋。朱丹溪认为耳聋皆属于热。《古今医统·耳聋》:“凡人大病之后耳聋,多是气虚,若老人耳听渐重,亦是气虚。” 《寿世保元》认为劳火鼓其听户,或经气塞滞听户,或耳热闭其听户,或气血虚耗,或脓血障碍妨于听户,或病久邪气壅塞听户均等可引起耳聋。《奇效良方·论耳鸣耳聋》中说“耳聋所感不一,有劳伤气血,风邪乘热,使精脱肾惫而聋者;有挟风而耳聋者;有劳损而耳聋者。” 归纳之,耳聋的主要病因病机有: 风邪侵袭:感受风邪或风热,使经气痞塞不宣,气滞窍闭而致耳聋。如《景岳全书·耳证》:“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亦可因风热外乘,挟痰火上壅清道而致耳聋。 肝胆火盛: 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拢,循经上壅于耳而发耳聋。《中藏经》:“肝气逆则头痛耳聋。”《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也说:“有肝胆火盛,耳内蝉鸣,渐至于聋者。” 痰火郁结:素体肥胖,平昔饮酒厚味,中焦素有湿热,蕴聚成痰,郁久化火,痰火上扰,壅塞清窍而致耳聋。如《古今医统》说:“痰火郁结,壅结而成聋。”《医学入门·耳》也说:“痰火因膏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郁热,甚则气闭渐聋。” 瘀阻耳脉:耳系宗脉之所聚,若耳内经脉瘀阻,经气不通于耳,耳脉失去经气滋养,或瘀血阻于耳窍,均可致耳听失聪为耳聋。如《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说:“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思虑过度,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见气虚血亏,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而发耳聋。或脾虚阳气不振,清气不升,亦可致耳聋。 体虚劳伤肾精虚亏: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内通于脑,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若素体不足,或高年阳气虚衰,或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肾精耗伤,均可致髓海空虚而发耳聋;亦可因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风寒暑湿外邪入侵而致耳聋。 此外,有因跌扑外伤,或雷炮震伤,或挖伤耳膜,或注射药物不慎等而引起的耳聋者。 分类 一般根据不同病因,可归纳为实证耳聋和虚证耳聋两大类。属实证耳聋的有《素问》的暴聋,《千金翼方》的风聋、气聋,《济生方》的厥聋,《医学准绳六要》的气闭耳聋、肝火耳聋、痰火耳聋、风热耳聋,《景岳全书》的火闭、气闭、邪闭等;属虚证耳聋如《千金翼方》的劳聋、虚聋;《外台秘要》的久聋;《古今医统》的阴聋,《医学准绳六要》的阴虚耳聋、气虚耳聋,《景岳全书》的虚闭等;亦有按脏腑来分,如《医学纲目·运气耳聋》的湿邪伤肾“三焦聋”、“燥邪伤肝聋”、“火邪伤肺聋”。 辨证施治 耳聋起病有新久,辨证有虚实之分;一般新聋者多实,渐起者多虚。实证多因痰火郁结,肝胆火盛,治宜清肝泄热,化痰降浊。虚证多因肾精亏耗,气血不足,治宜补肾益精,益气养血。对耳聋的治疗历代医家有不少方法,如《医学准绳六要·耳鸣聋总论》说:“耳鸣、耳聋,须分新久虚实。” 还说“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宜散风热,开痰郁之剂,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兼通窍之剂”。《仁斋直指方·耳聋》认为耳聋的治疗原则为“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医学正传》则认为耳聋为肾气枯涸,阴火上炎所致,故提出“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的滋阴降火的治法。目前临床上多按实证耳聋和虚证耳聋进行辨证施治,简述如下: 实证耳聋 形体壮实耳聋新起,或外感风邪,或卒然后聋者多属实证耳聋。 (1)风聋:《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指出:“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耳聋。” 症见耳聋作胀,微痛且痒,可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弦紧。其病因为足少阴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若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或风热闭其听户而作耳聋。治宜疏风清热,聪耳通窍,可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或银翘散加石菖蒲、苍耳子、辛夷花、夏枯草等。 (2)气聋:气聋是指经脉之气闭塞而致的耳聋。见于《千金翼方》。《景岳全书·耳证》称气闭,并指出“耳聋诸证……气闭者,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忧郁气有所结而然,治宜顺气,气顺心舒而闭自开也。” 《医学准绳六要》亦称气闭耳聋。症见耳聋,胸腹痞满,头眩且胀,多思易怒,纳谷不馨,忧郁不乐,夜寐不宁,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其病因为经气闭滞塞于听户,或因肝胆气逆,或因愤怒忧郁气结而致耳聋。治宜顺气舒郁可选用通气散或清神散。亦可用麝香末,用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管塞耳。 (3)厥聋:厥聋是指脏气厥逆所引起的耳聋。见于《济生方》。《丹溪心法·耳聋》说:“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谓厥聋。”症见耳聋,时伴眩晕,耳内煇煇焞焞,或耳内气满而胀,急躁易怒,怒后耳内胀聋更甚,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病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厥逆上搏耳窍所致。治宜疏肝解郁,降逆通窍,可选用逍遥散加石菖蒲、制香附等。若肝胆火盛者,可加知母、山栀、丹皮、龙胆草等,也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 (4)暴聋:出《素问》。《卫生宝鉴》称卒聋。症见突发耳聋,耳闻嘈嘈风雨之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由于肾气虚弱,为风邪所侵,搏于经络,随其血脉入于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或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不通,冲击其中而鼓动听户则致耳聋。治宜通窍为主,可选用菖蒲膏或清神散。 (5)瘀阻耳聋:见《医林改错》。症见耳聋胀塞,或耳流脓瘀其味腥臭,面色黧黑,脉涩,舌红或见瘀斑,苔薄白或腻。病因瘀血或经气或因耵聍等物阻塞耳窍所致。治宜活血通窍为主。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若伴耳流脓液,可加黄柏、黄芩、山栀、龙胆草等。若单由耵聍所致,乃取出耵聍后即耳听如常。 虚证耳聋 凡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年老体衰,或病久失治等所致耳聋,属虚证耳聋。《证治汇补·耳病》:“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 少气咽干者,肺虚。 目𥆨善恐者,肝虚。 心神恍惚,惊悸烦躁者,心虚。四肢懒倦,眩晕少食者,脾虚。” (1) 虚聋:见《证治汇补》。《医林改错·脑髓说》也指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 临床上常审察脏腑的虚损程度,予辨证用药。若见耳鸣耳聋,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常溏,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细弱。此由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不能上奉耳窍所致。治宜益气健脾,升提聪耳。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若伴面色㿠白,心悸善忘、夜寐多梦等心血不足兼症者, 当重用补血之剂,可加四物汤之类。 耳聋渐重,头晕目眩,健忘多梦,咽干不欲饮,腰膝痰痛,烦热,心悸盗汗,遗精早泄,月经量少,面色黧黑,舌红少津,苔少或剥。病由肝肾阴亏,肾精不足,不能上充耳窍所致。治宜补养肝肾,育阴聪耳,可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菖蒲等。亦可用鹿肾一对,去脂膜切,以豆汁、粳米二合煮粥食,亦可作羹。 (2)劳聋:见《千金翼方》。《丹溪心法·耳聋》说:“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憔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症见耳聋,面容憔悴,神疲乏力,昏昏愦愦,或腰膝痠痛,四肢不温,舌质红或淡苔薄白,脉细数或微数。病因为劳累过度,耗伤气血,或淫欲耗其精元致肾气虚劳而耳聋。治宜补肾益精,可用耳聋左慈丸加骨碎补、巴戟肉。若因劳役或思虑伤脾致耳聋,神疲乏力,四肢懈怠,便溏,舌质淡或苔薄白腻,脉细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3) 久聋:见《千金翼方》。症见耳聋耳鸣,腰背痠痛,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病因为肾气虚弱,气血不足,外邪滞留,或病起后久远不治,致耳聋长久不瘥,治宜补肾开窍,可选用通气散、补肾丸加减。 ☚ 耳鸣 胸痛 ☛
耳聋 耳聋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概称耳聋。一般称轻者为“重听”,在一般情况下,能听到对方提高的讲话声;重者为耳聋,听不清或听不到外界声音。因耳部病变部位及性质不同,致耳聋的程度有所差异。幼童由于耳部发育不全或某些疾病引起耳聋后,无法学习语言,可致聋哑。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儿童对高频可听到24,000Hz左右,语言频率区在500~3000Hz之间。因人类对语言的识别力及可懂度与纯音接受机理不同,两者可不一致。有时纯音测听的结果示听力减退不重,但对语言听不懂,闻声不解其意,多为中枢方面的病变; 有时纯音测听时显示3000Hz以上频率损失较重,而其下的频率听力损失很轻或属正常,则对聆听普通谈话无影响。因此,耳聋程度,病变部位与性质常须通过各种主、客观听力测验才能明确。但在一般情况中,Davis的耳聋分级 (据ISO Recommendation R389-1964公布的气导听力零级)对听力的粗略估计,具有实际临床价值(见表)。
听觉困难的分级表 听阈级 dB (ISO) | 等 级 | 困难程度 | 好耳的平均听阈级 (500,1000,2000Hz) | 理解语言的能力 | 低限 | 高限 | 25 40 55 70 9C | A | 无重要意义 | ~ | 25dB | 对微弱语声无大 困难 | B | 稍有困难 | 25dB | 40dB | 只对微弱语声发 生困难 | C | 轻度困难 | 40dB | 55dB | 对普通语声经常 发生困难 | D | 明显困难 | 55dB | 70dB | 对较响语声往往 发生困难 | E | 严重困难 | 70dB | 90dB | 只对大声喊叫或经 放大的语声能理解 | F | 极端困难 | 90dB | ~ | 放大的语声通常 亦不能理解 |
注: 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若好耳为25dB,坏耳超过此数时,就给好耳加上5dB,用这个校正的平均值来确定困难的程度和分级。例如某人一耳平均听阈级为37dB,另一耳为62dB,其校正后的平均阈值为37+5=42dB,其困难为C级而不是B级(引自Davis H:《用国际听力零级来分类和评价听觉困难》(Trans. Amer.Acad.Oph. Otol. 69:740~751,1965) 根据病变性质,耳聋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前者听觉系统有器质的变化,后者则否。从病变损害的部位分析,耳聋可分为传音性聋与感音神经性聋,后者又可分为耳蜗性聋,神经性聋及中枢性聋。传音性聋系指外耳与中耳病变所引起者;感音神经性聋系指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径路的病变所引起者。若两部分均有病变,即可出现混合性聋。从发病时间来分析,耳聋又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别。现按病变部位及性质结合病原分类叙述如下。 传音性聋先天性 发生在外耳畸形如外耳道闭锁; 鼓膜发育不全、缺如或呈骨板样;鼓室发育不全呈裂隙状;听骨链畸形如锤、砧骨发育不全或融合成块状,并有固定;镫骨发育不全或前庭窗缺如等。 后天性 发生在外耳道堵塞如耵聍、骨疣、异物、炎症、疤痕;鼓膜穿孔、增厚及粘连;中耳积液或蓄脓、息肉、肉芽组织及胆脂瘤形成;听骨链受损伤、坏死及粘连僵直或中耳良性及恶性肿瘤等。 耳硬化症为渐进性的耳聋、耳鸣,亦可为混合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先天性 根据1960年Ormerod的描述,先天性聋的病因有:发育不全者如骨性耳蜗、膜性耳蜗、螺旋器、覆膜等畸形;发育中止者如螺旋器、覆膜等发育不全;听觉器官的退变如蜗管,感觉终末器包括覆膜、螺旋神经节与基底膜等畸形。上述畸形均因遗传因素,或细菌、病毒及其他毒性物质通过母体传入胎儿影响发育所致,很少全聋,多有残余听力。 (1) 遗传因素: 内耳发育不全分四型(见“先天性耳畸形”)。 遗传性退行性变; 内耳于出生时无明显病变,后渐发生退变,可伴身体其他部位畸形,成为某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两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多伴耳鸣,发生于青少年时期,有家族史。 临床中遗传性聋伴身体其他部位的畸形者有Alport,Amalric,Crouzon,Usher,Pendred和Waardenburg等综合征。 (2) 孕期因素: 见“先天性聋”。 (3) 产期因素: 见“先天性聋”。 后天性 (1) 传染病源性聋: 见“传染病源性聋”。 (2) 药物中毒性聋: 见“耳药物中毒”。 (3) 外伤性聋: 见“迷路震荡”“噪声损伤”。 (4) 突发性聋: 见“突发性聋”。 (5) 老年性聋: 见“老年性聋”。 (6) 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 常为美尼尔病所引起,常伴低音调耳鸣及耳闷,多为单耳突然发生。单侧性者亦常见于小脑脑桥角肿瘤如听神经瘤。多发生于高原地区的真性细胞增多症,亦可出现波动性耳聋,系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致血流郁积或血管痉挛所引起。 (7) 聋哑症: 系幼儿耳聋无法学习语言而致哑,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见“聋哑症”)。 (8) 中枢性聋: 系指耳蜗后病变所引起者。脑干病变包括延脑、桥脑及中脑的出血、栓塞、肿瘤、炎症及多发性硬化灶,此区内的小病灶即可影响大部分听径路。皮质病变包括脑膜炎、脑炎、外伤、精神状态、出血、栓塞、肿瘤、衰老与贫血等。脑干病变的耳聋较皮层病变常见,且常为双侧异常,颞叶病变可致对侧耳语言识别率得分降低。 (9) 功能性聋: 多无器质性病变,如精神性聋,其听力曲线不稳定,但系“真聋”,常见于癔病或神经官能症患者。伪聋纯系装聋,多为单侧性“全聋”。 混合性聋 各种原因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伴传音功能障碍者即可出现骨导及气导的听力同时损失,惟其气-骨导间仍有差距为混合性聋。慢性中耳炎长期流脓,脓性毒素经蜗窗膜的透析作用亦可导致蜗内损伤,引起混合性聋。窗性(临床)耳硬化症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聋伴耳蜗性耳硬化症病灶者,亦可导致混合性聋。窗性耳硬化症伴有噪声损伤者可出现低音为传音性聋而高音呈感音性的听力减退。 此外,全身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粘液性水肿、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硬化等均可引起耳聋。 ☚ 耳漏 耳鸣 ☛
耳聋 耳聋耳聋,是指听觉功能遭受破坏或严重损伤,而不能听到声音的病证。暴聋者,多系外伤引起;渐次成聋者,则多为年老体衰,气血亏损,或肝气不舒,痰火内扰等原因所致。凡仅属听觉功能障碍而聋者,可予辨证施治如下: (1) 凡属年老体衰,气血虚损者,可行“老人导引法”(见“老人导引法”条)。 (2) 凡因肝气不舒者,可行“六字诀”的“嘘”字气法(见“六字诀”条)。 (3) 凡属痰火内盛,阻挠清窍成聋者,可 ❶伸足坐定,以两手指拒地,用力撑起上身,低头躬身,同时用力扳起脚尖三次,咽津而降至幽阙,二十四度后,再行静功,意存肚脐,运尾闾气八九度后,入静,痰火自降(“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❷意存痰火阻滞处,次用意推开大肠九曲,向肛门散去,以顺其气; 次以手按于两乳下按揉数次,定神养气,然后着意将胸前痰火剥开向两侧分散,复想上焦气降下焦,则膈自通,而痰自化(“保生秘要”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十四)。 ☚ 耳鸣 鼻渊 ☛
耳聋 耳聋飞行人员在地面和空中均需保持良好听力。为了能听清语言和无线电声音信号,在500~3000Hz的语言频率区尤应具有良好听力。当听觉器官传音部分发生病变时,出现传音性聋;当感音部分发生病变,则出现感觉神经性聋。 选飞体检时,患任何性质耳聋者均属不合格。飞行学员患传音性聋,经治疗如语言听力恢复良好者,可评定为飞行合格;否则,不合格。如患感觉神经性聋,即应作停飞处理。对飞行人员进行医学鉴定时,应根据耳聋性质、听力损失程度结合飞行人员职务,作个别评定。 传音性聋 飞行时,由于飞行帽内耳机有增音作用,能使患传音性聋的飞行人员照常进行通讯联络。但在作医学鉴定结论时,还应考虑在地面裸耳条件下也应具有良好听力,以保证日常活动的需要。 本症有以下主要体征。韦伯试验偏向患侧或耳聋程度较重的一侧。患耳任内试验阴性。听力计检查:气传导,听力损失主要在低频和中频;骨传导,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中仍然保持辨听语言的能力。 引起本症的常见原因有: 外耳道疾患(如外耳道炎、耵聍栓塞等),鼓膜病变(如鼓膜穿孔、增厚、粘连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听骨链损伤、中断以及耳硬化症等。作鉴定结论时,需考虑病因、听力损失程度以及对飞行工作的影响等。 分泌性中耳炎 常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病较慢。除耳聋外,头部运动时,可感到耳内有液体流动。由于中耳内有液体,鼓膜稍向外膨出,呈琥珀色或蓝灰色; 头位改变时,可见液面移动,有时还可看到气泡。本病应与耳气压损伤相鉴别。后者发生于飞行时,病情呈急性,平时耳内无渗出液。治疗本病,可在鼻腔用血管收缩剂,控制感染,切开鼓膜或穿刺抽吸中耳内液体; 也可在鼓膜切开处安放一个通气引流管。病情处于活动期时应停止飞行。有紧急飞行任务时,可于鼓膜切开处安放一通气引流管,在保证中耳通气的情况下,特许飞行。久治不愈者应停止飞行。 其他中耳炎 中耳急、慢性炎症,外伤和气压损伤等均可引起鼓膜穿孔,破坏传音结构。作鉴定结论时要考虑病因和听力损失情况。听力有轻度损失、鼓膜有穿孔者,如咽鼓管通气功能良好,可做鼓膜修补术,术后可允许飞行。听骨链陈旧性病变,可做中耳成形术,以改善或恢复传音功能;如新成形鼓膜弹性良好,能经受飞行中的压力变化,应评定为飞行合格。如被治疗耳有一定程度的传音性听力损失,则另一耳必须听力良好,才能评定为合格。患有包裹良好的小型胆脂瘤,经彻底切除后又行鼓室成形术,中耳仍保留传音功能者,应评定为飞行合格。患胆脂瘤引起较严重的听力损失者,应根据治疗效果及病情发展趋势,个别评定。 耳硬化症 我国常见于男性,20~30岁为好发年龄,听力损失为逐渐进行,且常为双侧性,但多始于一侧。早期呈传音性聋,晚期可呈混合性聋。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疗法。施行镫骨切除术,用人工假体代替镫骨,用移植组织封闭卵圆窗,如手术成功可提高听力。飞行人员做此手术后,如受到突然的剧烈压力变化,使人工假体剧烈活动,可危及内耳,造成眩晕和耳蜗损害,故应停止飞行工作。如施行镫骨底板切除,用移植组织封闭卵圆窗,将镫骨脚复位,但不用人工假体代替镫骨,在受到剧烈的压力变化时,对内耳威胁较小,可作特许飞行合格的结论。镫骨撼动术可在短期内改善听力,术后甚至可允许飞行3~5年;如听力又下降,则应作镫骨手术,并停止飞行工作。 感觉神经性聋 航空工作中,内耳气压损伤和噪声虽均可导致感觉神经性聋,但以后者为多见。噪声性听力损失可为急性或慢性。急性者,在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听力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听觉疲劳”。听力降低的水平称“暂时性听阈偏移”。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可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也不能恢复正常,即为噪声性聋,称“永久性听阈偏移”。 噪声对听觉的损害常为双侧性。早期在高音区4000Hz以上的频率显示听力下降; 随着损伤加重,听力下降延伸到3000Hz甚至2000Hz。早期患者,由于听觉损害未影响语言区频率,在噪声环境中仍有辨别语言的能力,往往未发觉已患耳聋。待自觉有听力下降时,耳聋已发展较严重。患者有听觉复聪现象。根据病史与听力计检查本病不难诊断。 评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患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和发展速度,在噪声条件下辨听语言的能力,以及患者飞行职务等。飞行人员受到噪声刺激后,如休息数日听力仍不恢复,即应作听力计检查,并根据结果作出鉴定结论。如一耳或双耳听力损失只发生在4000~8000Hz,未波及语言频率,尚有良好语言辨听能力,可继续飞行数年,但应定期检查其听力。当语言频率听力受到损害时,应停止飞行。有个别飞行人员,纯音听力计和语言听力计检查均正常,但在噪声条件下辨听语言的能力降低,原因不明,可能为心理性,如继续飞行,可能加重忧虑,影响飞行安全,故以停止飞行为妥。 ☚ 眩晕 口腔科检查和鉴定 ☛
耳聋 耳聋本病系完全丧失听力,听不到任何音响的一种耳病。可分先天性耳聋、中毒性耳聋和耳鸣耳聋等三种。 先天性耳聋 是在胎儿时期,因母体病邪和所服之某种药物毒邪窜入胎儿所致。由于丧失听觉,出生后无法学会语言,成为先天性聋哑病。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孕妇在妊娠期内,宜注意预防传染性热病,不能随意服用损害听觉白脉的药物。在分娩过程中,接产者要注意保护胎儿头部。 中毒性耳聋 多由长期或过量服用损害听觉白脉的药物或某些传染性热症的余邪侵害听觉白脉所致。如果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则也无法学会语言,可能成为后天性聋哑病的原因。对本病亦须做好预防工作,服药应听从医生的指示,无论何种药物,切不可乱用,亦不可超量服用。对热病须严格预防,如有发生应及时进行治疗。特别是对婴儿和早龄儿童的保健工作,以及对鼻和鼻咽部的卫生预防措施,是极为重要。 耳鸣耳聋 主要由于三根失调而赫依偏盛后,与血相搏窜入耳内,阻碍气血运行,损伤听觉白脉,或母体赫依病邪窜入胎儿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耳内空旷感,只有流水声或击鼓声,除此之外,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并伴见肾腰部痠痛,头晕目眩,胸闷气烦,睡眠不安等症状。此病如发于幼儿出牙喂乳期,则耳内发生脓疡,日久则耳聋。治宜以调理赫依,以利气血运行为主。药物将诃子、阿魏、草乌、荜拨、硼砂等分配伍,共研细末,煮于芝麻油内,温滴耳内,每日2~3次;如流脓且聋,则将肉豆蔻、豆蔻、莱菔、角蒿、草果等分配伍,共研细末,浸泡于植物油内三天,然后取澄清液滴耳,每日2~3次。并酌情选用沉香十五味方、豆蔻十味方、补益还阳丸等剂。外治取第十四椎并列三穴、耳前穴等穴位针刺或火灸施治。 ☚ 耳疖 赫依性耳病 ☛
耳聋 耳聋耳聋是听力丧失,听不到任何声响的一种耳病。 分类 分耳鸣聋症、耳耵聋症、干聋症和母传聋病4种。其中耳鸣聋症自觉耳内有流水和敲鼓似的轰鸣,却听不到任何外界声音。耳耵聋症,自觉耳内有异物充满,头昏沉,心中出现各种各样声音幻觉,但这些声音逐渐减小,耳鸣。干聋症,出现空旷感,耳内发黑或发红。母传聋病,母亲体内的病变隆邪传入胎儿体内,等到小孩长牙时期多发病,耳内疼痛,流脓水,久之有些小儿便变聋、失聪。 治疗 耳鸣耳聋症,将植物加温后灌耳,将八味阿魏散加四倍量的白芥子油,温火煎熬,置温后灌耳,或用五味角蒿加阿魏配植物油滴耳。耳耵聋症,用七味麝香散加植物油灌耳,用缠有棉球的小棍慢慢掏取耳耵,或用吸角吸除也可。干聋症,用四味阿魏散配芝麻油滴耳,第二天早晨用缠有羊毛球小棍擦除干净,十三味萝卜散配植物油,于用四倍量水稀释的大黄水中煎熬,置温后滴耳,可以治疗耳内发痒,肿胀、耳鸣性流脓等一切耳聋症。母传耳聋病,初发时,按流脓聋症治疗,也可以服用二味藏木香散消除耳内疼痛,后服按《四部医典》中的方法配制的“巴散”酥油丸。耳聋日久变陈旧者难治。 ☚ 耳病 鼻病 ☛
耳聋 耳聋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台热西、布提拉尼 赛米衣,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失去听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天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气质失调,损坏耳部正常功能所致。凡是年老体弱,干寒性偏盛,听力和听神经受外伤、伤寒等发热性疾病发生病危;耳部气质因热性、湿性、寒性、干性偏盛而失调;浓性和未成熟体液流窜于感觉神经,耳内发生阻滞,药物中毒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先天性耳聋者症见婴儿出生3个月后仍无听觉反应,儿童期并发聋哑;神经性耳聋者,症见多数为有外伤史,有的则病初耳聋缓慢出现,逐渐加重,甚至完全失去听力;老年性耳聋者,症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体力的减弱,逐步发生听力下降,并导致耳聋。以上类型的耳聋,目前均无理想的疗法和疗效。热性耳聋者,症见全身除了具有热性偏盛的症状外,耳部周围有灼热感,得热则病情加剧;湿性耳聋者,症见全身除了具有湿性偏盛的症状外,得湿则病情加剧,即身处雨雪、洗澡过多、多食水果等则耳聋加重;寒性耳聋者,症见全身除了具有寒性偏盛的症状外,得寒则病情加剧,得热则病情减轻;干性耳聋者,全身除了具有干性偏盛的症状外,得干则病情加剧,如操劳过多、饥饿、失眠等则耳聋加重。热病病危性耳聋者,症见患有伤寒病史,并具有胆液质上升于脑部而产生的干热性症状;浓性和未成熟体液流窜于感觉神经而耳聋者,症见头重、耳鸣,得热则病情减轻;耳内生阻性耳聋者,症见具有耳内入异物和耳内生疮等病史,根据异物多少或疮疡大小,耳聋可有轻重;药物中毒性耳聋者,症见有过多使用阿片、大麻等病史。先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均无理想的疗法和疗效。气质失调性耳聋者,根据气质的热性、湿性、寒性和干性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则和方法。先用相应的排泻剂清除致病物质,清理脑部,方选用买提布合 艾非提蒙 汤,阿亚热吉 排克拉苦膏等内服,后用调整气质,方选用谢日比提 迪那尔 糖浆等内服,最后根据具体的致病因素,方选用从代瓦衣 如马尼 耳滴剂、热维改尼 阿扎拉克 油、热维改尼 古丽 油、热维改尼 也旦 油等中选用一种滴于耳内。 ☚ 耳瘘 鼻出血 ☛ 耳聋 耳聋deafness指听觉系统的传音异常所致感音部分或两部分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轻者为重听,重者为耳聋。在临床上,耳聋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四级。按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和精神性(或功能性)两大类;按病变部分可分为传音性、感音性和混和性三大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引起耳聋的病因很多:如前庭功能异常;神经系统:脑炎后遗症、颅内占位性疾病;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血液系统:急性白血病;其他:如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中毒、外伤等。此外,亦属中医病证名,可由先天缺陷或外感内伤诸因所致。暴聋多实,久聋多虚。实证多因外感风热、风寒、肝炎等,如有棉塞伴有耳鸣或内耳胀痛、鼻塞头痛、口苦等。治宜疏风清热,或辛温散寒,或清肝泻炎。虚证多因中气不足或肝肾亏损,症见聋无痛胀、伴耳鸣头晕目眩,腰酸乏力,治宜补中益气、滋肾养血。 ☚ 麦齐路松-外斯征 重听 ☛ 耳聋ěr lóngdeaf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