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兽散比喻四处逃窜。清采蘅子《虫鸣漫录》:“粤兵素弱, 见之即溃, 如鸟兽散。 ” ●《汉书·李陵传》: 李陵击匈奴,被围,陵叹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将李陵为匈奴重兵包围,他只好遣散士兵,以求有突围的人去回报皇帝。 鸟兽散niǎoshòusàn像受惊的鸟兽飞奔四散。语出《汉书·李陵传》:“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常常举兵进犯汉朝的边境。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李广利和李陵率领士兵出击匈奴。他们兵分两路进发。李陵年轻气盛,英勇无畏,他率领的5000名士兵由于地形不熟,刚杀到浚稽山,就被匈奴的3万骑兵层层围住,一天要争战几十个回合。后来李陵退兵到山谷之中,匈奴兵在山上四面射箭。汉军向南撤走,一天之中,50万支箭全都射尽。士兵们丢弃了战车,匈奴兵在后紧紧追赶,从山上顺着弯曲的山坡向下扔巨石,汉兵死伤众多,5000名士兵只剩下1000多人,还是没能冲杀出去。李陵见大势已去,只好对士兵说:“如果再能有几十斛箭,就能逃脱险境了。现在没有兵力再打,到天亮就要被俘了,大家还是像鸟兽那样四散逃走吧,也许还能有人逃出去报告天子。”李陵命令士兵每人带二升干粮、一大块冰,士兵们分散逃走,结果,逃出去的约有400多人。而李陵被俘,不得已归降了匈奴。 后人由此引出“鸟兽散”形容因失败而四散离去的情景。现一般用“作鸟兽散”,比喻某个势力或集团溃败逃散(贬义)。 鸟兽散niǎoshòusàn〈动〉比喻人群像聚集的鸟兽一样遇到惊扰就四下散去:作鸟兽散。 【提示】含贬义。 鸟兽散niǎo shòu sàn比喻成群的人纷纷散去。 逃散 逃散遁散 迸散 窜散 溃逸 逸越 窜逸 窜徙 迁徙逃散:迁冗 纷纷逃散:鼠窜蜂逝 惊慌逃散:麇窜 麋窜 受惊而逃散:惊散 奔跑逃散:奔散 如鹿样奔散:鹿散 惊慌奔散:惊迸 愤然逃散:愤溃 失败逃散:溃亡 四下逃散:鸟窜 如蜂群、鸟兽样逃散:蜂溃 鹿散 鸟兽散 (逃跑失散:逃散) ☚ 逃跑的情况 逃脱 ☛ 溃败逃散如鸟兽散;鸟兽散格式 会意式。 释义 散:离散,逃散。好像受惊的飞鸟走兽一样纷纷逃散。 出处 《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举例 见利则云合,败则鸟兽散,此本蛮夷之所长而中原之所无。(宋·苏轼《答李琮书》) 鸟兽散niao shou san像受惊吓的鸟兽一下子逃散开去。形容战败溃逃。也比喻事情不顺利时,参与者一哄而散。 【也作】如鸟兽散 【注意】散,不读san。 鸟兽散niǎoshòusàn〔主谓〕 形容人群像鸟兽般一哄而散。语出《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 △ 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群或政治集团等在极度惊慌的情况下溃散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