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耳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耳漏

耳漏

耳漏系指外耳道内异常液体的积聚与外流。其性质常随发生的原因与病变而定,可分为脂性、浆液性、粘液性、脓性、水性或血性等,但常相互混合。耳漏可来自外耳道、中耳及其周围组组等部位,为耳病的常见症状。可按其量、色、气味、粘稠度、持续性或间歇性及微生物的种类等来进一步分析病情的轻重与有无并发症。因此,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脂性
为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过多所致,呈黄或棕褐色粘胶油脂样,粘附于外耳道口。
浆液性
一般有鼓膜穿孔,量较多,系中耳粘膜浆液腺的分泌或血管壁炎性扩张后的血清漏出。慢性中耳炎好转,而中耳腔内浆液性分泌较少时,一般可不从外耳道流出。如有变态反应性疾病或某些因素引起局部过敏时,中耳粘膜苍白水肿,中耳浆液性分泌物可大量增多,甚至持续不断外流,并可刺激外耳道皮肤而发生湿疹,用显微镜检查分泌物有时能见嗜酸细胞。鼓膜无穿孔者,可因病毒感染使鼓膜组织液渗出,形成上皮下水泡,称大疱性鼓膜炎,耳内有剧痛,水泡破裂时,可流出血性浆液分泌物。
粘液性
多见于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患者,来自中耳粘膜的粘液腺,因炎症刺激而分泌增多,用棉签揩拭时,分泌物可拉成长线。缓解期,分泌逐渐减少或停止。
性 这种分泌可来自中耳或外耳道。来自外耳道者,多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而发生的疖肿或弥漫性外耳道炎所致,常呈黄绿色脓块或脓液,有耳剧痛与明显压痛,可伴耳后肿胀。疖肿溃破或发生肉芽时,脓液多混有血色。来自中耳者,常为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一般混有粘液。急性中耳炎穿孔小者,局部有搏动光点。慢性中耳炎穿孔较大,脓量较急性者少,只有少数长期积脓未经清除者,外耳道内才有大量脓液。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脓量增多,因中耳血管扩张搏动,也可出现搏动性闪光。脓液的颜色与感染的细菌有关,一般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绿脓杆菌感染时,脓呈铜绿色。霉菌感染时,脓液的颜色因感染的霉菌不同而异,可呈黑色、黑褐色或黄褐色。中耳肉芽有出血者,分泌物呈血红色。中耳有慢性骨炎或骨髓炎者,耳漏多为脓性而无粘液,有臭味。脓液中混有脱屑并有恶臭时,如显微镜检查能见胆固醇结晶,说明有胆脂瘤。中耳炎并发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周围脓肿、脑脓肿的脓腔和中耳或乳突沟通时,常可出现脓量间歇性骤增或骤减,并有搏动,压迫颈内静脉,脓量增多,搏动更明显。有腐恶臭的耳漏,与外耳道或中耳异物有关。乳突根治术后,如耳漏持续并出现复视及眼周围疼痛,常为岩尖炎的征象。
水性
较少见,量多者为脑脊液耳漏。脑脊液可来自头颅外伤性骨折、乳突手术所引起的脑膜损伤处或前庭外淋巴瘘。也可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颅内并发症或颞骨肿瘤放疗后。如鼓膜未破,患者有自声增强及耳内充实感,液体可经咽鼓管流出,鼓膜破裂或穿刺切开时,立即有大量清水样液体涌出或缓缓流出,液体含糖检查为阳性,患者可有脑膜炎反复发作病史。在颞骨骨折的病例中,脑脊液多混有血液,滴在滤纸上检查,中央是血迹,外周有水性浸润圈。
血性
多与外伤有关,如外耳道损伤,气压性或爆震性鼓膜破裂等。有颅底骨折时,因混有脑脊液,则血色变淡,量多而不易凝固。大疱性鼓膜炎疱疹破裂时也有血性分泌物。中耳炎有出血性息肉或肉芽时,脓内可混有血液。中耳及乳突腔有胆固醇肉芽肿的耳漏,常呈带血的咖啡色。为有高位颈静脉球或颈静脉体瘤的患者作鼓膜穿刺或取活检标本时,均可引起大量出血。耳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耳漏常为脓中混血,并有恶臭。这种肿瘤破坏颈内动脉、乙状窦或脑膜时,可发生大出血或脑脊液耳漏。

☚ 耳痒   耳聋 ☛

耳漏

otorrhe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