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骨膜下脓肿retro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系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为脓液穿破乳突外侧壁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临床主要表现多在中耳炎或乳突炎症状基础上,出现耳后肿胀,耳廓向前、下移位;鼓窦区有明显压痛;触之有波动。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脓肿切开引流;由乳突炎引起者行乳突凿开术。 耳后骨膜下脓肿postaurice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乳突气房炎性病变或胆脂瘤如向乳突表面发展,穿破外板骨壁后即引起骨膜炎,并可形成骨膜下脓肿,即耳后脓肿。该脓肿可使耳廓向外、前、下方移位。如穿破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除用抗生素治疗外,应及时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施行乳突手术。 耳后骨膜下脓肿 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后骨膜下脓肿是乳突气房炎症向外扩展的结果,多发生在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其中以胆脂瘤型中耳炎最多,骨疡型占少数。目前,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引起的耳后骨膜下脓肿已较少见。 乳突气房炎性病变如向乳突表面发展,穿破外板骨质,发生骨膜炎,则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逐渐增大,可自行穿破表面软组织,脓液排出,症状减轻。由于乳突气房炎症依旧存在,长期不易治愈,成为耳后瘘管。有些病例脓液排出后,炎症暂时消退,局部愈合,遗留瘢痕组织。 临床表现为乳突表面软组织红、肿、压痛而触动耳郭不痛,有波动感。耳郭后沟早期存在,后期消失。耳郭向前、向下、向外移位,儿童患者多呈此病象。耳后瘘管是乳突骨膜下脓肿破溃后长期不愈所致。瘘管充满水肿肉芽组织。四周皮肤呈暗红色充血,有脓性分泌物由瘘管持续排出。用探针由皮肤瘘管处探入,可触及乳突骨皮质破坏处。乳突X线照片可示骨质破坏阴影。有的乳突炎症反复发作,乳突皮质多次被穿破而呈现骨质缺损和凹陷,表面皮肤有瘢痕。 耳后骨膜下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对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尤其是胆脂瘤型者,应早期行乳突根治术(见“乳突凿开术”)。对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可行乳突单纯凿开术。术前应先鉴别外耳道疖所引起的耳后骨膜外脓肿。后者于触动耳郭时有疼痛、耳后沟早期消失,脓肿切开时,脓腔限于骨膜之外,无骨膜及乳突骨质溃破。切勿将外耳道疖所引起的耳后骨膜外脓肿误作本病而行乳突手术。 ☚ 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症 二腹肌下脓肿 ☛ 0001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