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Ér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 称:“罕见姓氏,现代南方有,为耏姓所改。”不知其所本。 而ér❶助詞。(一)表承遞。東方朔《答客難》:“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漢書》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而言之,是章君之惡也;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也。”(二)表轉折。《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爲得也。”亦表并列。 ❷形容詞詞尾。張衡《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禕而。” ❸連詞。義通“和”、“及”。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殆野仲而殲游光。” ❹如,像。《文選》賈誼《鵩鳥賦》:“形氣轉續兮,變化而蟺。” 而 而ér❶你、你们。《小雅·小宛》四章:“我日斯迈,而月斯征。”郑《笺》:“迈、征,皆行也。”朱熹《集传》:“而,汝。我既日斯迈,则汝亦月斯征矣。言当各务努力,不可暇日取祸,恐不及相救恤也。”《大雅·荡》三章:“而秉义类,彊御多怼。”郑《笺》:“义之言宜也。类,善。女执事之臣宜用善人,反任强御众怼为恶者。”朱熹《集传》:“义,善;怼,怨也。言汝当用善类,而反任此暴虐多怨之人。”马瑞辰 《通释》:“王用善人,则强御多怼怨。” 《大雅·桑柔》十四章:“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郑《笺》:“嗟尔朋友者,亲而切磋之也。而,犹女也。我岂不知女所行者恶与?真知之。” ❷而且。连词,表并列。《邶风·柏舟》五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郑《笺》: “微,谓亏伤也。”孔《疏》:“居,诸,语助也。”朱熹《集传》:“迭,更;微,亏也。是日月更迭而亏。”《卫风·氓》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齐诗》说:“桑之落矣,陨其黄叶。”毛《传》:“陨,惰 (坠) 也。” 《说文》段玉裁注:“凡草曰零,木曰落。”王先谦《集疏》:“诗言桑落,特绘其落之情状,谓将落时其叶必先黄而后陨。”《鲁颂·閟宫》四章:“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孔《疏》:“使汝得福炽盛而昌大,使汝年命长寿而臧善。” ❸却,但。连词,表转折。《鄘风·相鼠》一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郑《笺》:“仪,威仪也。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大雅·民劳》四章:“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笺》:“戎,犹女也。式,用也。弘,犹广也。今王女虽小子自遇,而汝用事于天下甚广大也。”《大雅·抑》八章:“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毛《传》:“童,羊之无角者也。而角,自用也。虹,溃也。”孔《疏》:“彼童羊实无角,而为有角自用,妄为觝触人,以喻王后本实无德,而为有德自用,横干政事。”黄焯《诗疏平议》引汪氏《异议》云:“传意盖谓小人用事,无知而自谓有知,无能而自谓有能,专恣自是,无所忌惮,必乱王室也。” ❹就。连词,表层递。《小雅·何人斯》六章:“尔还而入,我心易也。”毛 《传》: “易,说 (tuō) 也。”郑《笺》:“还,行反也。女行反入见我,我则解脱也。”朱熹《集传》:“还,反;易,脱。言尔之往也,既不入我门矣,傥还而入,则我心犹庶乎其说也。”《小雅·宾之初筵》四章: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郑《笺》:“出,犹去也。宾醉则出,与主人俱有美誉。”孔《疏》:“若既醉而出,则宾与主人并受其得礼之福。”《商颂·玄鸟》一章: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以玄鸟至而生商。”郑《笺》:“降,下也。” ❺因而。连词,表原因。《小雅·杕杜》四章:“期逝不至,而多为恤。”毛《传》:“逝,往;恤,忧也。远行不必如期,室家之情,以期望之。”郑《笺》:“君子至期不装载,意不为来,我念之忧心甚病。”《易林·益之鼎》: “期誓不至,室人衔恤。言家书之到,约期设誓,以为必至而竟不至,使我多为忧也。”《小雅·白驹》四章:“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郑《笺》:“毋爱女声音,而有远我之心,以恩责之也。”朱熹《集传》:“贤者必去而不可留矣,盖已邈乎其不可亲矣,然犹冀其相闻而无绝也。故语之曰:毋贵重尔之音声,而有远我之心也。”王先谦《集疏》:“金玉者,珍重爱惜之意,恐其别去之后不通音问。遐心,即 ‘遁思’。” ❻如。《邶风·静女》一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鲁诗》“爱”作“𫉻”。《尔雅·释言》:“𫉻,隐也。”毛《传》:“言志往而行正。”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王先谦《集疏》:“而、如字古通。‘爱而’,即 ‘爱如’也。戴震云:‘爱而,犹隐然也。”《小雅·都人士》四章:“彼都人士,垂带而厉。”《齐诗》而,作“如”。毛《传》: “厉,带之垂者。”郑《笺》:“而,亦如也。而厉,如鞶厉也。鞶必垂厉以为饰。”王先谦《集疏》:“带以缯为之,垂其馀以为饰。” ❼然,形容词词尾。《齐风·甫田》三章: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郑《笺》:“见之未几何,突耳加冠为成人也。”王先谦《集疏》:“方见总角,突然加冠,言襄公以童稚无知之人,忽有求诸侯之大志也。”《齐风·猗嗟》一章:“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毛《传》:“猗嗟,叹辞。昌,盛也。颀,长貌。”马瑞辰《通释》: “ ‘颀而长兮’者,孔《疏》:‘若,犹然也。’引《史记》‘颀然而长’为证。又云:‘今定本云:颀而长兮。而与若义并通。”《周颂·小苾》一章:“予其惩而,毖后患。”《韩诗》说:“惩,苦也。” 毛 《传》: “毖,慎也。”郑《笺》: “始者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成王信之,而疑周公。至后三监叛而作乱,周公以王命举兵诛之,历年乃已。故今周公归政,成王受之,而求贤臣以自辅助也。曰:‘我其创艾于往时矣。’ 畏慎后复有患难。” ☚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死 ☛ 而读音n·eng(ˊ),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奴登切,平,登韵。 ❶通“能”。能够;才能。《玉篇》:“而,能也。”《楚辞》:“……世孰云而知之?” 上一条: 能 下一条: 耐
而读音·er(ˊ),为er韵目,属i—er韵部。如之切,平,之韵。 ❶连接词,表示转接。而且;而后;而且;而已。 ❷颊毛。 ❸代词。汝;你;你们。 上一条: 唲 下一条: 陑 而ěr颊毛。例:脸上毛~~的。 ❍ 嘴~上已长毛了。 ❍ 鬓角毛白~遒咧。 《说文》:“而,颊毛也。”段注:“盍而为口上口下之总名。” 而〔er〕 而后 〔er hou〕goud zheit. 而今 〔er jin〕max nend. 而ㄦˊér二1791①动扔;抛。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把不用的东西~掉。②动擦;揩抹。闽语。广东潮州〖 〗、揭阳〖 〗。涂下物□(〖 〗)□(〖 〗)布来~干地上弄湿,拿布来抹干。③形乱;杂乱。闽语。广东潮州〖 〗、揭阳〖 〗。一间~,伊倒收拾直屋里乱死了,他在收拾整齐。④代你。吴语。江苏苏州。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苏州谓女为『~』音如耐,亦与今言乃近。」⑤助用于词语之间作词嵌,无实在意义。闽语。福建厦门〖 〗。不~过不过‖姑不~终不得已‖条不~直直截了当‖何得~苦何苦。   而er❶表示并列关系。《韩非子·定法》:“故其国富~兵强。”《荀子·劝学》:“蟹六跪~二螯(a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小爪。螯:大爪。) ❷表示偏正关系。苏轼《石钟山记》:“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a)。”(徐:慢慢地。察:细看。罅:裂缝。)《史记·项羽本纪》:“哙拜谢,起,立~饮之。”(哙:樊哙。) ❸表示顺承关系。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忧。”(先:在……之前。天下:天下人。)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骊山:沿着骊山。北构:向北建造。构:构筑。走:奔向。) ❹表示转折关系。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蓝:蓝草。于:比。) ❺你、你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无罪也。”(余:我。)《聊斋志异·促织》:“~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翁:父亲。汝:你。复算:再跟你算账。)《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必:一定。烹:煮。翁:父亲。幸:希望。羹:肉汤。) ❻[而已]罢了。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闻:接受。道:原理。攻:发展。是:这,此。) 而;而且ér érqiě【同】 都是连词;都可以连接并列的形容词;都可以表示递进关系,有进一层的意思;有时两个词可以换用,例如:“山高而(而且)陡”。 【异】 “而”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口语;适用范围较宽。除了连接并列的形容词之外,还可以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不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然而”、“却”,例如:“这种肉肥而不腻”;也可以连接意思相承的词语,表示互相补充,例如:“这是伟大而光荣的任务”;还可以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表示目的、原因、依据、方式、状态、时间等,例如:“为实现四化而奋斗”;插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假设,有如果的意思,例如:“人民战争而不依靠群众,那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连接实词或短语,表示由一个阶段或状态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或状态,常构成“由(从)……而……”的格式,表示“从……到……”的意思,例如:“这次旅游,由南而北”;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表示承接或递进关系,例如:“战而胜之”;“而且”没有这些意义和用法。[例]这篇文章的内容少~精。“而且”适用范围较窄;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只表示递进关系,常用在递进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面,常和前面分句中的“不但”、“不仅”相呼应,表示意思更进一层;也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但一般不连接动词性词语。[例]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而;却ér què【同】 都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异】 “而”是连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可以放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转接前面句子的意思。[例]刘白羽《长江三峡》:“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门外完全是白雾。”“却”是副词,在句子中主要起修饰谓语的作用;不能放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转接前面句子的意思;所修饰的动作、行为与前一动作、行为同属一个主语时,可以用“而”替换,例如:“他没去上班,却(而)去了股市”;当两个动作或两种行为分属两个主语时,谓语前的“却”不能用“而”替换。此外,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出乎意料,超出常情,例如:“我刚想去找他,他却突然来了”;“而”没有这个意思。还可用作动词,表示使退却、推辞、拒绝的意思,例如:“却敌”、“盛情难却”;“而”没有动词用法。[例]刘白羽《长江三峡》:“这一节江流虽险,~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 而ér❶表示并列或递进 △ 少~精。 ❷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 雷声大~雨点小。 ❸表示前面的话是后面话的目的、原因、依据、方式、状态等 △ 为人民~死∣倾巢~出|相机~行|匆匆~来。 ❹表示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有“到”的意思 △ 由古~今|自左~右。 而ér
而连词:取~代之︱备~不用︱博~不精︱存~不论︱华~不实︱大~无当(dang)︱显~易见︱学~不厌︱悬~未决︱望~生畏︱望~却步︱言~无信︱劳~无功︱秘~不宣︱轻~易举︱穷~后工︱视~不见︱坐~论道︱敬~远之︱铤(ting)~走险︱信~有征︱谑(xue)~不虐︱涅(nie)~不缁(zi)︱引~不发︱锲(qie)~不舍︱周~复始︱犯~不校(jiao)︱半途~废︱背道~驰︱挺身~出︱侧目~视︱冲口~出︱垂手~得︱不寒~栗︱夺眶~出︱乘虚~入︱瞋(chen)目~视︱侃(kan)侃~谈︱平心~论︱闻风~动︱鱼贯~入︱源源~来︱尽力~为︱率尔~对︱似是~非︱随遇~安︱乘兴(xing)~来︱破门~入︱中道~废︱待价~沽︱一概~论︱量力~行︱席地~坐︱不劳~获︱不约~同︱不谋~合︱不言~喻︱不一~足︱不翼~飞︱不胫(jing)~走︱不期~遇︱拂袖~去︱见机~作︱揭竿~起︱竭泽~渔︱脱口~出︱望风~逃︱向隅(yu)~泣︱扬长~去︱一蹴(cu)~就︱一哄~散︱一望~知︱一扫~光︱一挥~就︱满载~归︱择善~从︱逆流~上︱怒目~视︱拍案~起︱迎刃~解︱三思~行︱适可~止︱顺风~下︱待机~动︱食言~肥︱沐猴~冠︱赍(ji)志~没(mo)︱脱颖(ying)~出︱娓(wei)娓~谈︱相(xiang)机~动︱瞠(cheng)目~视︱何乐~不为︱无往~不胜︱鸣鼓~攻之︱一~再,再~三︱反其道~行之︱过屠门~大嚼︱不可同日~语︱树欲静~风不止︱百足之虫,死~不僵。 ○幸~(幸亏)︱时~(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 而ér连词。 ❶ 连接并列形容词、动词,表示转折:苹果大而不甜│费力小而收效大。 ❷ 连接分句,表示相对或相反的两件事:这里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却是大雪纷飞。 ❸ 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对比说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里的气候适于种水稻,而不适于种小麦。 ❹ 用在意思上相对立、形式上像主谓语的两部分之间,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后面还要有表示结论的小句:艺术家而不为人民大众服务,那还算什么艺术家呢? ❺ 连接并列的形容词,表示互相补充:美而廉│美丽而大方。 ❻ 连接动词短语或小句,两部分有先后承接或递进关系:战而胜之│取而代之。 ❼ 连词,前面用“为、为了、为着、因为、由于、通过”等词,把表示目的、原因、根据、方式、状态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通过实践而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❽ 前面用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状态,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据、方式等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不战而胜│滚滚而来。 ❾ 由(从)……而……,多连接名词性成分:由春而夏│由童年而少年。 而(623次) ❶ 代词。犹“你”。毋滑~魂兮《远》 ❷连词。表承递关系。不抚壮~弃秽兮 既遵道~得路 反信谗~齌怒忍~不能舍也 后悔遁~有他 各兴心~嫉妬 謇朝谇~夕替 偭规矩~改错 判独离~不服 世并举~好朋兮 喟凭心~历兹 就重华~敶词纵欲~不忍 日康娱~自忘兮 乃遂焉~逢殃 汤禹俨~祗敬兮 周论道~莫差 举贤才~授能兮 循绳墨~不颇 阽余身~危死兮 吾将上下~求索 帅云霓~来御 倚阊阖~望予 结幽兰~延伫 世溷浊~不分兮好蔽美~嫉妬 登阆风~緤马 心犹豫~狐疑兮 世溷浊~嫉贤兮 好蔽美~称恶 怀朕情~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怀椒糈~要之 汤禹俨~求合兮 挚咎繇~能调 武丁用~不疑 遭周文~得举 众薆然~蔽之 恐嫉妬~折之 委厥美~历玆芳菲菲~难亏兮 聊浮游~求女遵赤水~容与 齐玉轪~并驰 蜷局顾~不行《离》 云容容兮~在下《歌·山》 何阖~晦 何开~明 何不课~行之 ~通之于台桑 ~无害厥躬~妻彼雒嫔 ~疾修盈 ~颠陨厥首 ~馆同爰止 ~亲以逢殆 ~厥身不危败 ~黎服大说 云何~逢~后嗣逢长 ~吉妃是得 ~抑沈之~赐封之《天》 竭忠诚~事君兮反离群~赘肬 专惟君~无他兮 壹心~不豫兮 疾亲君~无他兮 事君~不贰兮 情沈抑~不达兮 又蔽~莫之白也 固烦言不可结~诒兮 惩热羹~吹䪢兮 欲释阶~登天兮 父信谗~不好 行婞直~不豫兮 九折臂~成医兮 矰弋机~在上兮 罻罗張~在下 欲横奔~失路兮 盖坚志~不忍 心郁结~纡轸 愿曾思~远身《章·诵》 世溷泄~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不顾 乘鄂渚~反顾兮 齐吴榜~击汰 船容与~不进兮 淹回水~凝滯 固将愁苦~终穷 与前世~皆然兮 余将董道~不豫兮 固将重昏~终身《章·涉》 民离散~相失兮去故乡~就远兮 出国门~轸怀兮望长楸~太息兮 过夏首~西浮兮顾龙门~不见 心婵媛~伤怀兮 焉洋洋~为客 今逍遥~来东 何须臾~忘反 背夏浦~西思兮 惨郁郁~不通兮 蹇侘傺~含慼 谌荏弱~难持 忠湛湛~愿进兮 妬被离~鄣之众踥蹀~日进兮 美超远~踰迈何日夜~忘之《章·哀》 蓋为余~造怒愿承间~自察兮 心震悼~不敢悲夷犹~冀进兮 荪详聋~不闻 夫何极~不至兮 故远闻~难亏 并日夜~无正 既惸独~不群兮 道卓远~日忘兮 望北山~流涕兮 临流水~太息 魂一夕~九逝《章·抽》 离愍~长鞠 冤屈~自抑 一概~相量陷滞~不济 邈~不可慕 抑心~自强《章·怀》 擥涕~竚眙 陷滞~不发志沈菀~莫达 遇丰隆~不将 因归鸟~致辞兮 羌迅高~难当 遭玄鸟~致诒 独历年~离愍兮 宁隐闵~寿考兮 迁逡次~勿驱兮 吾将荡志~愉乐兮 遂萎绝~离异 扬厥凭~不竢 惮举趾~缘木 惮褰裳~濡足 然容与~狐疑 独茕茕~南行兮《章·思》 国富强~法立兮 属贞臣~日娭 心纯厖~不泄兮 遭谗人~嫉之 远迁臣~弗思 盛气志~过之被离谤~见尤 卒没身~绝名兮 君无度~弗察兮 宁戚歌~饭牛 世孰云~知之 吴信谗~弗味兮 子胥死~后忧 介子忠~立枯兮 文君寤~追求 封介山~为之禁兮 因缟素~哭之 或忠信~死节兮 弗省察~按实兮 孰申旦~别之 谅聪不明~蔽廱兮 使谗谀~日得 𡠜母姣~自好乘骐骥~驰骋兮 无舟檝~自备背法度~心治兮《章·日》 宁溘死~流亡兮《章·日》《章·悲》 姱~不丑兮横~不流兮《章·桔》 心冤结~内伤物有微~陨性兮 声有隐~先倡 暨志介~不忘 草苴比~不芳 独隐伏~思虑 涕泣交~凄凄兮 掩此哀~不去 气於邑~不可止 存髣髴~不见兮 超惘惘~遂行 时亦冉冉~将至 薠蘅槁~节离兮 芳已歇~不比孤子唫~抆泪兮 放子出~不还孰能思~不隐兮 居戚戚~不可解心𩉜羁~不开兮 气缭转~自缔 凌大波~流风兮 据青冥~摅虹兮 遂儵忽~扪天 心调度~弗去兮 浮江淮~入海兮 从子胥~自适 思蹇产~不释《章·哀》《章·悲》 心絓结~不解兮《章·哀》《章·悲》 愿轻举~远遊质菲薄~无因兮 焉托乘~上浮夜耿耿~不寐兮 魂营营~至曙 步徙倚~遥思兮 怊惝怳~永怀 意荒忽~流荡兮 心愁悽~增悲 神儵忽~不反兮 形枯槁~独留 澹无为~自得 与化去~不见兮 名声著~日延 离人群~遁逸 因气变~遂曾举兮 忽神奔~鬼怪 超氛埃~淑邮兮 免众患~不惧兮 耀灵晔~西征微霜降~下沦兮 聊仿佯~逍遥兮长乡风~舒情 吾将从王乔~娱戏精气人~麤秽除 至南巢~壹息见王子~宿之兮 闻至贵~遂徂兮精醇粹~始壮 山萧条~无兽兮 载营魄~登霞兮 掩浮云~上征 排阊阖~望予 造旬始~观清都 纷溶与~并驰 五色杂~炫燿 斑漫衍~方行 撰余辔~正策兮 氛埃辟~清凉召玄武~奔属 徐弭节~高厉 右雷公~为卫 内欣欣~自美兮 边马顾~不行 长太息~掩涕 氾容与~遐举兮 聊抑志~自弭 指炎神~直驰兮 沛𣶈瀁~自浮 祝融戒~跸御兮 形蟉虬~逶蛇 鸾鸟轩翥~翔飞召黔羸~见之兮 下峥嵘~无地兮上寥廓~无天 视儵忽~无见兮听惝怳~无闻 与泰初~为邻《远》世溷浊~不清 詹尹乃释策~谢曰《卜》 漁父见~问之曰 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何不𫘪其糟~歠其酾 漁父莞尔~笑 鼓枻~去《漁》 草木摇落~变衰 天高~气清 收潦~水清去故~就新 贫士失职~志不平羇旅~无友生 ~私自憐 蝉𡧯漠~无声 雁廱廱~南游兮 鹍鸡啁哳~悲鸣 独申旦~不寐兮 时亹亹~过中兮 蹇淹留~无成《辩·一》 车既驾兮朅~归《辩·二》 余萎约~悲愁 然欿傺~沈臧 叶菸邑~无色兮 枝烦挐~交横 颜淫溢~将罢兮 柯彷佛~萎黄 形销铄~瘀伤 惟其纷糅~将落兮 恨其失时~无当 擥騑辔~下节兮 岁忽忽~遒尽兮 澹容与~独倚兮 心怵惕~震荡兮 卬明月~太息兮 步列星~极明《辩·三》 从风雨~飞飏 将去君~高翔 愿一见~有明 中结轸~增伤 岂不郁陶~思君兮 猛犬唁唁~迎吠兮 关梁闭~不通 皇天淫溢~秋霖兮 后土何时~得漧 仰浮云~永叹《辩·四》 却骐骥~不乘兮 策驽骀~取路 故跼跳~远去 凤愈飘翔~高举 吾固知其鉏铻~难入 凤独遑遑~无所集 愿衘枚~无言兮 骐骥伏匿~不见兮凤凰高飞~不下 骥不骤进~求服兮凤亦不贪𫘮~忘食 君弃远~不察兮 欲𡧯漠~绝端兮《辩·五》 霜露惨悽~交下兮 愿徼幸~有待兮 愿自直~径往兮 路壅绝~不通 欲循道~平驱兮 然中路~而迷惑兮 自压按~学诵 灭规榘~改凿 独耿介~不随兮 宁穷处~守高 食不媮~为饱兮 衣不苟~为温 蹇充倔~无端兮 泊莽莽~无垠 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辩·六》 心缭悷~有哀 春秋逴逴~日高兮 然惆怅~自悲 四时递来~卒岁兮 明月销铄~减毁 岁忽忽~遒尽兮 老冉冉~愈弛 心摇悦~日幸兮 然怊怅~无冀 长太息~增欷 老嵺廓~无处 事亹亹~觊进兮 蹇淹留~踌躇《辩·七》 忠昭昭~愿见兮 然霠曀~莫达 云蒙蒙~蔽之 窃不自料~愿忠兮 或黕点~汙之 瞭冥冥~薄天 尚黯黮~有瑕亦多端~膠加 然潢洋~不可带众踥蹀~日进兮 美超远~逾迈 农夫辍耕~容与兮 事緜緜~多私兮世雷同~炫曜兮 今修饰~窥镜兮羌儵忽~难当 下暗漠~无光《辩·八》故高枕~自适 邅翼翼~无终兮忳惛惛~愁约 愿沈滞~不见兮 然潢洋~不遇兮 直怐愗~自苦 莽洋洋~无极兮 焉皇皇~更索 桓公闻~知之 惟著意~得之 妬被离~鄣之 愿赐不肖之躯~别离兮 愿遂推~为臧《辩·九》 身服义~未沫 牵于俗~芜秽 长离殃~愁苦 爢散~不可止些 厉~不爽些 敬~无妨些丽~不奇些 乱~不分些 成枭~牟《魂》 惜余年老~日衰兮 岁忽忽~不反 登苍天~高举兮 历众山~日远 攀北极~一息兮 白虎骋~为右騑 乐穷极~不厌兮 涉丹水~驼骋兮 二子拥瑟~调均兮 澹然~自乐兮 吸众气~翱翔 念我长生~久仙兮 黄鹄后时~寄处兮 鸱枭群~制之 神龙失水~陆居兮 寿冉冉~日衰兮 固儃回~不息 俗流从~不止息 众枉聚~矫直 或隐居~深藏同权概~就衡 或推迻~苟容兮 梅伯数谏~至醢兮 来革顺志~用国比干忠谏~剖心兮 箕子被发~佯狂水背流~源竭兮 木去根~不长循四极~回周兮 见盛德~后下 使麒麟可得羁~系兮 远浊世~自藏《惜》《弔》 夫固自引~远去 使麒麟可系~羁兮 历九州~相其君兮 览德辉~下之 遥增击~去之《弔》 斡流~迁 或推~还 变化~嬗 养空~游《服》 志憾恨~不逞兮 杼中情~属诗 夜炯炯~不寐兮 怀隐忧~历兹 心郁郁~无告兮 欿愁悴~委惰兮 老冉冉~逮之 志沈抑~不扬道壅塞~不通兮 江河广~无梁路中断~不通 又无羽翼~高翔 然隐悯~不达兮 独徙倚~彷徉 心纡轸~增伤 日饥馑~绝粮 廓抱景~独倚兮 廓落寂~无友兮 车既弊~马罢兮 蹇邅徊~不能行 冠崔嵬~切云兮 剑淋离~从横 终不以邪枉~害方 壹斗斛~相量 贤者远~隐藏 焉陈词~効忠 俗嫉妬~蔽贤兮愿舒志~抽冯兮 固将愁苦~终穷幽独转~不寐兮 惟烦懑~盈胸魂眇眇~驰骋兮 志欿憾~不憺兮路幽昧~甚难 然欿切~永叹 愁修夜~宛转兮 驷跛鳖~上山兮 愿退身~穷处 凿山楹~为室兮 云依斐~承宇 夕淫淫~淋雨 怊茫茫~无归兮 与赤松~结友兮 比王侨~为耦 浮云雾~入冥兮 骑白鹿~容与汨徂往~不归 处卓卓~日远兮志浩荡~伤怀 故矰缴~不能加 知贪饵~近死兮 子胥死~成义兮 志怦怦~内直兮 履绳墨~不颇 执权衡~无私兮 称轻重~不差 除秽累~反真 体白~质素兮 时厌饫~不用兮 且隐伏~远身 聊窜端~匿迹兮 嗼寂默~无声 独便悁~烦毒兮遂闷叹~无名 卒夭隐~不荣 身至死~不得逞 疾憯怛~萌生 忽烂漫~无成《哀》 ❸连词。表转折关系。羌中道~改路 自前世~固然 夫孰异道~相安 夫何茕独~不予听夫孰非义~可用兮 孰非善~可服不量凿~正枘兮 望崦嵫~勿迫 虽信美~无礼兮 来违弃~改求 欲自适~不可 欲远集~无所止兮 孰信修~慕之 曰勉远逝~无狐疑兮 孰求美~释女 兰芷变~不芳兮 荃蕙化~为茅 羌无实~容长《离》 ~顾菟在腹 ~厥谋不同 ~快鼌饱 ~能拘是达 ~禹播降 ~死分竟地~后帝不若 ~交吞揆之《天》 所非忠~言之兮 愿陈志~无路 魂中道~无杭 曰有志极~无旁 曰君可思~不可恃 初若是~逢殆 同极~异路兮 功用~不就 愿侧身~无所《章·诵》 年既老~不衰《章·涉》 方仲春~东迁 哀见君~不再得 将运舟~下浮兮 至今九年~不复 信非吾罪~弃逐兮《章·哀》 羌中道~回畔兮 与余言~不信兮 孰无施~有报兮 孰不实~有获 敖朕辞~不听愿自申~不得 愿径逝~不得兮《章·抽》 离慜~不迁兮《章·怀》 勒骐骥~更驾兮 羌居蔽~闻章《章·思》 身幽隐~备之 遂自忍~沉流 恬死亡~不聊 使贞臣~无由 或訑谩~不疑 微霜降~下戒 无辔衘~自载《章·日》 兰茝幽~独芳 闻省想~不可得 声有隐~相感兮 物有纯~不可为 骤谏君~不听兮《章·悲》 永历年~无成 ~不可传《远》 ~蔽鄣于谗《卜》 ~能与世推移 ~蒙世俗之尘埃乎《漁》 重无怨~生离兮《辩·四》背绳墨~改错 圜凿~方枘兮《辩·五》处浊世~显荣兮 与其无义~有名兮《辩·六》 国有骥~不知乘兮《辩·九》 ~离彼不祥些 幸~得脱《魂》握剞劂~不用兮 操规榘~无所施释管晏~任臧获兮 欲伸腰~不可得肩倾侧~不容兮 固陿腹~不得息愿陈列~无正《哀》 ❹连词。表并列关系。屈心~抑志兮 忍尤~攘訽 汝何博謇~好修兮 瞻前~顾后兮 理弱~媒拙兮 心犹豫~狐疑既干进~务入兮 抑志~弭节兮 奏九歌~舞韶兮《离》 吾谊先君~后身兮 恐重患~离尤 欲高飞~远集兮《章·诵》 发郢都~去闾兮 顺风波~从流兮 上洞庭~下江《章·哀》 愿遥起~横奔兮 理弱~媒不通兮《章·抽》媿易初~屈志 车既覆~马颠兮满内~外扬《章·思》 焉舒情~抽信兮独鄣廱~蔽隐兮《章·日》 遭沈浊~汙秽兮 飡六气~饮沆瀣兮 漱正阳~含朝霞《远》 既骄美~伐武兮《辩·八》 功不成~无效《辩·九》 或偷合~苟进兮《惜》 愿尊节~式高兮 世并举~好朋兮 中皎洁~淑清 焉发愤~纾情 怀瑶象~佩琼兮《哀》 ❺犹则。就。退静默~莫余知兮《章·诵》 ❻助词。用同“然”。儵来兮忽~逝《歌·少》 另见〔結而詒〕 另见 neng
而(1次) 通“能”。能够。何日夜~忘之《章·哀》 另见 er 而ér❶并列连词。又;而且。《诗经·卫风·氓》:“其黄而陨。”陈奂传疏:“而,犹且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刘永济释词:“‘抚壮’、‘弃秽’是两种动作或情况各别者,‘而’字的意义同于‘又’字、‘与’字、‘并’字、‘且’字。” ❷承接连词。以;因而;然后。《离骚》:“怀椒糈而要之。”姜亮夫通故:“‘而’当作‘以’字解;‘遭周文而得举’,‘而’字当作因解;‘奏九歌以舞韶’,‘而’有‘又且’、‘而且’义;《哀郢》:‘上洞庭而下江’,‘而’有‘然后’之义;《远游》:‘撰余辔而正策兮’,‘而’有‘然后’之义。”《离骚》:“遵赤水而容与。”又:“反信谗而齌怒。”《远游》:“离人群而遁逸。” ❸转折连词。但是;却;反而。《离骚》:“夫孰异道而相安。”刘永济释词:“而相安,却相安也。”《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刘永济释词:“而无礼,但是无礼也。”《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 ❹ 方式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前者是后者之方式,后者为前者之目的。《离骚》:“吾将上下而求索。”姜亮夫通故:“此状语与谓语皆为动词者,又如‘结幽兰而延伫’,此状语是动宾词组。谓语为动词者,又如‘众薆然而蔽之’,此状语为带有词尾之形容词。而谓语乃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但全部《楚辞》中‘而’字在状语与谓语中间者非全为连词,如‘云霏霏而承宇’、‘时亹亹而过中兮’,凡此皆形容词词尾也。义与‘然’字相近。此为《楚辞》之一大特点。)” ❺ 实词。常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样子。姜亮夫通故:“‘云霏霏而承宇’、‘暸杳杳而薄天’、‘魂茕茕而至曙’,或‘猛犬狺狺而迎吠兮’。此等句子中而字皆在形容词之后,皆有‘然’字之意。训《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正义》:‘而犹然也。’《书·皋陶谟》:‘启呱呱而泣。’亦言其呱呱然泣也。”《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 ❻动词。能。《天问》:“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姜亮夫通故:“此‘而’字非反诘羿之射革义,盖揆之之字当指羿言,则言羿有射则贯之力,浞与羿妻,乃能吞灭之也,‘而’当读为‘能’。《易·屯》:‘宜建侯而不宁’,郑读‘而’为‘能’,可证。‘而’、‘能’古通。” ❼ 通“汝”。你。姜亮夫通故:“‘而’字《楚辞》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无单多数之别,与女、尔、若皆一声之转。如《远游》:‘无滑而魂。’” 而er而后 而今 而况 而立 而且 而外 而已 而又 从而 俄而 反而 故而 忽而 既而 继而 进而 然而 甚而 时而 始而幸而 已而 因而 而今往后 而立之年 哀而不伤 大而化之 淡而无味 公而忘私 华而不实 乐而忘返 轻而易举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推而广之 形而上学 引而不发 总而言之 半途而废 不谋而合不言而喻 从天而降 闻风而动 一扫而光 知难而进 何乐而不为一而再,再而三 敢怒而不敢言 反其道而行之 牵一发而动全身 树欲静而风不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er<连>❶连接形容词、动词短语等,表示并列、承接关系(多用于书面语,下同):艰巨~复杂的工程|伟大~光荣的任务|我们将战~胜之|大家都写得不错,~以他写得最好。 ❷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动词等,表示转折关系。“而”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多~滥|少~精|肥~不腻|订了制度~不实行,等于没订|他家过去生活很苦,~现在生活很幸福|昨天是晴空万里,~今天却是乌云密布。 ❸把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的成分与动词短语连接起来。前面多用“为、为了、因为、随”等词与之搭配:为实现四化~努力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不能因为工作忙~放松学习|明天去不去旅游,要依天气情况~定。 而(同)与 并 或 乃 而ér连词。 ❶连接两个相反的成分:外头人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内浊,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六六·1596)凤姐看罢,不怒~反乐。(七四·1823) ❷连接相互补充的两个成分:你拣那朴~不俗,直~不作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二七·620)“意淫”二字,惟心会~不可口传,可神通~不可语达。(五·121) ❸连接两个相同的形容词,表示强调:这如何是梦?真~又真了。(五六·1331) ❹连接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成分:岂可因私~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四·85)(贾敬)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殁。(六三·1512) ❺连接主语成分和谓语成分: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亦妒。(七八·1960) (鼓声)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忽暗。(五四·1275) ❻把表示原委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上一辈的(姊妹名字)却也是从兄弟~来的,现有对证。(二·43)天然者,天之自然~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十七一十八·360) ❼把表示处所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 忽听环珮叮噹,尤三姐从外~入。(六六·1609)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来? (一·4) ❽把表示性状、方式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 (封肃)今见女婿这等狼狈~来,心中便有些不乐。(一·21)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七十·1716)傍有一横枝纵横~出,约有五六尺长。(五十·1162) ❾连接小句,表示两事相承或补充前一事: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一·3)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属。(二·30)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一·7) ❿连接两个数字,表示由此及彼的进层关系:因此一~二,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二八·630) 而❶如也。《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 鄭玄箋: “而,亦如也。” ❷女 (汝) 也。《詩經·大雅·桑柔》: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 鄭玄箋: “而,猶女也。” 《禮記·月令》:“以固而閉。” 鄭玄注: “而,猶女也。”《禮記·月令》: “歲且更始,專而農政,毋有所使。” 鄭玄注: “而,猶女也。” 《禮記·中庸》: “子路問强。子曰: 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 鄭玄注:“而之言女也。” ❸讀爲“若”。《周禮·地官·旅師》: “而用之以劕劑致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 鄭玄注: “而,讀爲若,聲之誤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而用,而音若。” ❹猶“乃” 也。《禮記·檀弓下》: “使子路問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鄭玄注: “而,猶乃也。” 《尚書大傅》:“維時洪祀六沴用咎於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若六沴作見。” 鄭玄注: “而,乃也。” (《通德堂經解》) ❺讀曰能,安也。《易·屯》: “彖曰: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鄭玄注: “讀而曰能,能猶安也。”(《通德堂經解》) 《易·屯》: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鄭玄注: “而讀曰能,能,猶安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鬚 > 而 而 ér 説作“耏”“髵”。指頰側下垂之毛。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戴震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之屬也。”《後漢書·章帝紀》:“沙漠之北,葱嶺之西,冒耏之類,跋涉縣度。”李賢注:“《字書》曰:‘耏,多須貌,音而。’言須鬢多,蒙冒其面。或曰,西域人多著冒而長,故舉以爲言也。”《説文·而部》:“而,頰毛也。”宋·徐鉉注:“今俗别作髵。”清·毛奇齡《家明府文山兄七十壽序》:“而文山齦完肌薄,儼塗髹漆于髵鬢之隙。” 而 而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与分句,用法很灵活。有以下五种情况: ❶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并列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一般可译作“又”或“而且”等,有时也可不译。“而”连接的对象往往是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如《左传·桓公元年》:“美而艳。”《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以上是连接两种性质的词或词组。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以上是连接两种行为动作的词或词组。《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以上是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❷表示顺承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时间上先后相承,意思上密切相关,可译作“就”“便”“才”,有时不译。如《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荀子·性恶》:“饥而欲饱,寒而欲衣,劳而欲休。” ❸表示偏正关系。一般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修饰性的偏正关系。如《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而”可译作“地”。《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可译作“着”。《孟子· 尽心上》:“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而”译作“来”或不译。 ❹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译作“却”“但是”“可是”。如《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 ❺表示假设关系。这种“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译作“如果”或“假如”。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范缜《神灭论》:“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 推拓连字 则 ☛ 而ér〖代词〗 用同“尔”。代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们”等(15)。《敬姜论劳逸》:吾冀而朝夕修我。——我希望你早晚都能够提醒我。《申胥谏许越成》:而无拂吾虑。——你们不要反对我的打算。《鲁仲连义不帝秦》:叱嗟! 而母婢也。——呸! 你母亲是个侍婢。
而ér〖副词〗 一、强调动作行为具备某种条件才产生。可译为“才”(84)。《宋人及楚人平》: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虽然如此,我现在要夺取这个地方,然后才回去。《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百姓享乐之后才享乐。《贾谊论》: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使得天子不怀疑,大臣不猜忌,然后整个国家才会只由我为所欲为。 二、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可译为“才”(27)。《鲁仲连义不帝秦》: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开始我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个为国家的高士呀! 《祭十二郎文》:其后四年,而归视汝。——自那以后过了四年,才回去看望你。《五代史宦者传论》:患已深而觉之。——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到他们的阴谋。 三、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不断。可译为“还”、“依然”等(42)。《有子之言似夫子》:三年而不成。——三年还没建成。《贾谊论》: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像这样还不被任用,这才知道国君果真不能跟着他们有作为。《吴山图记》: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以前,苏子瞻说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依然思恋着它而不忘记。
而ér〖连词〗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等,亦可不译出(262)。《单子知陈必亡》:天道赏善而罚淫。——上天的准则是奖赏善良的、惩罚邪恶的。《曾子易箦》:童子曰:“华而睕! 大夫之箦与?”——童仆说:“又华丽、又光滑! 是大夫的竹席吧?”《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然而,祸患常常发生在被忽视的问题中,动乱常常产生于不值得怀疑的问题中。 二、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于是”、“那么”、“就”、“便”等(769)。《子革对灵王》:王揖而入。——楚王拱拱手,就走了进去。《货殖列传序》: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财富少了,那么山林川泽就不能开发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如果秦国一次得胜,蔺相如就会被族灭,二次得胜,和氏璧就最终落入秦国了。 三、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进而”等(204)。《臧哀伯谏纳郜鼎》: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现在您取消美德树立邪恶,而且把人家贿赂的祭器放进太庙里。《吕相绝秦》: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穆公不听,进而亲近楚国来谋算我们。《寄欧阳舍人书》: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然而,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而且善于写文章的人。 四、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不过”等(621)。《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这个人的力量,却又来伤害这个人,不仁道。《虞师晋师灭夏阳》: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美玉还是这个样子,不过马的牙齿增长了! 《祭十二郎文》: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死了]没有知觉,悲伤不会多久,但是不悲伤的时间是没有穷尽的! 五、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若”等(25)。《祭公谏征犬戎》: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天子按次序一件件都做了,如果还有不来的,就要加以惩罚了。《春王正月》: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隐公在这个时候如果辞让君位,那么还不知道桓公将来是不是一定能够立为国君。《潮州韩文公庙碑》: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死后如果有灵感,那对潮州不会深切思念是很明显的了。 六、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可译为“因而”、“从而”等(37)。《季梁谏追楚师》: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说的是春、夏、秋三个季节没有妨害生产,因而百姓和睦、年成丰收。《送石处士序》: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望先生不要从乌大夫那里图私利,从而有方便自身的打算。《游褒禅山记》: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我也后悔随着他们出洞,因而不能极尽游览的乐趣。 七、连接修饰语和谓语,或连接助动词和动词。可不译出(357)。《叔向贺贫》:一朝而灭,莫之哀也。——一个早晨被翦灭,没有人可怜他们。《唐雎说信陵君》: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我恨别人,不可以[使别人]知道。《范增论》: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中途杀掉他,决不是范增的意思。
而ér〖助词〗 同“前”、“后”、“往”、“来”、“东”、“西”、“南”、“北”、“上”、“下”、“降”等词连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以”(7)。《原道》: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从周公以上,都是在上面做君主的人,所以王道的措施能够顺利实行。《圬者王承福传》:而往过之,则为墟矣。——以后再走过那里,就变成废墟了。《张益州画像记》: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在张公以前,我还从来不曾看见过呀。 而ér❶ 颊毛。《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 ❷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论语·微子》:“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同“避”。)《史记·高祖本纪》:“此后亦非~所知也。” ❸ 连词。❶ 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表示联合或偏正关系。《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鸿门宴》:“拔剑切~啖之。” ❷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或递进关系。《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周处》:“义兴人谓为‘三横’,~处尤剧。” ❹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而*erB6F8 ❶连词。1.表示并列或顺承关系:光荣~伟大/学~时习之。2.表示转折关系:似是~非/出淤泥~不染。3.表示达到:一~再,再~三/由春~夏,由秋至冬。4.连接状语和谓语:挺身~出/匆匆~来。 ❷插在主谓之间,有“如果”的意思:学习~不努力,进步就慢。 ❸<文>颊毛(见《说文解字》)。 ❹<文>与“尔”同。第二人称代词,指代对方:余知~无罪也(《左传》)。 ❺<文>句末语气词:已~已~! 今之从政者殆~(《论语》)。 更加 更加更(更自;更其;更为) 加 愈(愈加;~为;愈发;愈益) 益(益发;益复;日益) 越(越越;越加;越发;越法) 逾(逾加) 尤(尤其;尤为;尤甚) 有(暴行~作) 还(~更冷;比它~好) 兹 滋 剩 倍(倍加;~思亲)弥(弥至;弥益;~足珍贵) 一发 特别 格外 表示更进一步:且(并且;方且) 况(况且;况乎;况于;况复)又 再(~说;~好不过) 乃(~至;何乃) 尚(尚且) 并(并且) 而(而且;进而;反而) 还 矧 连(~理都不理) 甚(甚而;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甚或至于;日~一日) 不独 不徒 不但 非特 非独 非徒 何止 岂但 奚啻 奚翅 同时 不单不只 不光 不特 不仅 非但反倒 表示进一层:而且 表示递进:况 且(并~) 而 抑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步:何况 而况岂况 在原基础上更进一步:竿头进步 表示进一步行动:从而 进而 因而 (表示程度加深或减少:更加) ☚ 逐渐 柔和 ☛
你 你你 汝 而(~父) 乃(~祖) 侬(阿~) 恁 伊(~家) 戎 倷伲 你,你的:尔 敬称你:您 恁 你的:若(~翁;~辈;~父) 乃(~父;~兄) 而 你们:戎 你等 尔等 汝辈 若曹 若辈 若属 ☚ 你、我、他 我 ☛
假设 假设假(假之;假令;假如;假若;假使;假而;假是;假定) 令(向令;设令;借令;浸令;借令;弟令;诚令) 苟(苟或) 即 自 诚 讵 向使 把似 借使 遮么遮莫 浸使 浸假 乡使 譬使 向使 借若 表示假设:设(设或) 向 如(如果;如若;如其;如使;如或;如令;如是;有如;设如) 或(或者;或若) 要(要是) 使(当使;如使;倘使;设使;乡使;借使) 倘(倘若;倘如;倘或;倘使;倘然) 傥(傥若;傥使;傥或;傥然) 若(若非;若如;若其;若是;若果;若令;若使;若或;若还;若苟;若为;若然;或若;当若;有若;设若;假若) 借 脱(脱若;脱或;脱使) 适 而 抑(抑或) 借 可中 都然 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万一 (姑且认定:假设)
另见:虚构 ☚ 讽喻 引用 ☛
连接1 连接1连(连结;连络;连缀;连属;连缉;连同;连串;连缉;纚连;结连;缀连) 接(接合;接联;承接;联接;接连;交接;衽接;赴接) 联(联接;联结;联属;纚联) 结(联结;维结;链结) 维 缀(联缀) 编 续(胶~) 系 簪 钩带 错紾 连接的词:和 与(与其) 同 及(以及) 连(连同) 跟 暨 而(而且;因而;然而;既而) 或(或者) 如(如其;如果) 并(并且)虽(虽然) 既(既然) 即(即使)但(但是;不~) 因(因此;因为;因而) 要是 只要 尽管 不管 不论 于是 除非 所以 况乎 表示连贯关系:然则 然即 承接上面的意思,引出下面的话:承上接下 接连上文并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 用铰链连接:铰接 用车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挂钩 接在一起:拼接 拼拢 连接合在一起:接合 将事物连贯在一起:串(串连) 把同类的事物连在一起:连类(~而及) 用绳子、线等绕住或套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襻(鞋~) 接在原有的事物的后面:续(~集) 编排连接:铨贯 并排连接:骈接 依次连接:鱼贯 鳞接 摊平后联结:铺著 错误地连接:串(电话~线) (使连接在一起:连接)
另见:粘贴 缝纫 ☚ 连接1 粘合 ☛
并列 并列并(并排) 骈 齿(齿列;齿班;齿躐;齐齿;隶齿) 比(比并;次比) 齐(齐齿;齐列;齐班) 方 同列 平列 軿列 两种事物平列:两(势不~立) 表示并列关系:或(~者;~诸) 既 也且 又 以 亦 及 而 并 将(~信~疑) 与 和 暨 等同,并列:侪 同列,并列:班行 并列的样子:肆肆 (平行排列:并列) ☚ 排队 排列状况 ☛
有些象 有些象象(好象) 像(好像;如像;髣像) 若(若如;有若;恍若;忽若) 如(如同;正如;恰如;适如;比如;有如;匹如;还如) 犹(犹如;犹若) 赛(赛似;赛如) 恍(恍若;恍如;恍疑) 宛(宛如;宛若;宛似;宛然) 仿(仿似;仿像;仿佛;相仿) 而 僾 庶几 类乎 似乎 好比 好似 亚似 欲似 有似 匹似 比似 忽似 依稀 隐约 有同 不啻 将近 差不多 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似的 一般 一样 形式、外观相似:形似 状类 肖貌 貌似 象似 大致相像:似(似类;类似) 象 疑(疑似) 依类 相状 形象类似:类像 相类似:体贰 相近或相像但不相同:恍惚 近似 疑似 庶几 相类 ☚ 相像 相反 ☛
目的 目的的(仪的;标的) 鹄(鹄的) 表示目的:为(为了;~着;~的是) 以(~便;~期;~免) 而(为利~争) 用 为国家为人民:于家为国 表示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出于某种原因:起见 主要目的和意图:宗(宗旨) 旨(主旨)指要(明其~) 指归 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缺乏针对性:无的放矢 没有一定的目的:漫无目的 漫无目标 盲无目的 茫无目的 糊里糊涂,漫无目标:猫三狗四 才能低下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弩马十驾 盼望却达不到目的:企而不及 违背常理做事,难以达到目的:逆坂走丸走丸逆坂 逆阪走丸 (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
另见:打算 意图 想法 靶子 达到 做成 ☚ 目的 目标 ☛
表示语气 表示语气表示疑问语气:欤 表示坚定的语气:反正 表示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走着看 走着瞧 表示语气转折:啻 第(~求安逸) 是(只是) 反(反而;反倒) 然(然而;然且;然如) 噫 可(可是)而 却 倒(倒反) 则(实则) 又(可~) 特(不~如此) 洵 固(固然) 耳 还 须 不料 尽管 诚然 但是 表示让步、转折的语气:慢说 ☚ 语气 声气 ☛ 而ér如之切,平之。 ❶须,颊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 ❷如,好象。《新序·杂事》:“白头~新,倾盖~故。” ❸你,你的。《书·洪范》:“~康~色。” ❹连词。且,并。《书·皋陶谟》:“直~温,简~廉,刚~塞,强~义。” ❺连词。则,就。《吕氏春秋·用民》:“种麦~得麦,种稷~得稷。” ❻连词。但,却。《论语·为政》:“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❼连词。若,如。《说苑·奉使》:“意~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❽助词。词尾,无义。见“已而”。 〖而〗 粵 ji4〔怡〕普 ér ❶ 人稱代詞,你(的)。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翁歸,自與汝覆算耳。」(翁:父親。覆算:算賬。) ❷ 連詞,相當於「而且」,表示遞進。韓愈《師說》:「吾從〜師之。」(我跟從而且跟他學習。) ❸ 連詞,相當於「可是」、「卻」,表示轉折。蘇洵《六國論》:「與嬴〜不助五國也。」(親近秦國卻不幫助其餘五國。) ❹ 連詞,相當於「於是」、「就」,表示承接。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殂。」(先帝復興漢室的大業還未到一半,就在期間駕崩了。) ❺ 連詞,如果,表示假設。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❻ 連詞,相當於「和」,表示並列。歐陽修《醉翁亭記》:「山水之樂,得之心〜寓之酒也。」(山水的樂趣,就領略在心和寄寓於酒。) ❼ 助詞,連接狀語(修飾性詞組)和中心語(主要動詞),相當於動態助詞「着」或結構助詞「地」。柳宗元《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其隙也,則施施〜行,漫漫〜遊。」(空閒的時候,就慢慢地行走,自由地遊覽。) ❽猶如。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軍驚〜壞都舍。」(士卒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子崩塌一樣。) ❾ 語氣助詞,無實義。莊周《莊子.逍遙遊》:「此亦飛之至也,〜彼且奚適也?」(這已經是飛行的極限了,牠還要到哪裏去呢?)
而ér❶连词(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如:战而胜之,取而代之,伟大而艰巨的任务。(2)连接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如:米兰花的香气,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列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3)连接语义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如果能节约而不节约,就会造成浪费。 ❷连词,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据、方式、状态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如: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匆匆而去,顺流而下;水由氢和氧化合而成。 ❸连词。多连接名词性成分,有“到”的意思。如:一而再,再而三;由春而夏;由童年而少年,而壮年。 ❹插在意思上相对立、形式上像是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之间的连词,有“如果”的意思。如:搞“四化”而不依靠科学,肯定是不行的。 而érⅠ ❶ (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美丽 ~ 动人 beautiful and moving; 取 ~ 代之 take sb.'s or sth.'s place;replace [supersede] sb.; 战 ~ 胜之 fight and defeat the enemy ❷ (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哀~ 不伤 deeply felt but not sentimental; 华 ~ 不实 flashy without substance; 有百利 ~ 无一害 gain everything and lose nothing; 有其名 ~ 无其实 in name but not in reality; 这颜色艳 ~ 不俗。 This colour is bright but not garish. ❸ (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大 ~ 无当 large but impractical;unwieldy ❹ (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量力 ~ 行 do what one's strength allows;act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为民 ~ 死 die for the people; 知难 ~ 退 retreat before the impossible;beat a retreat in face of the difficulties; 疗效因人 ~ 异。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varies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 ❺ (表示“到”的意思):一 ~ 再,再 ~ 三 again and again;time and again; 由南 ~ 北 from south to north; 自远 ~ 近 approach from a distance ❻ (把表示时间或方式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 ~ 来 come hastening; 夺门 ~ 出 force open the door and rush out;force one's way out; 盘旋 ~ 上 spiral up ❼(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作家 ~ 不深入群众,那就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 If a writer does not go deep among the masses,he cannot expect to turn out good works. Ⅱ [书] ❶ (颊毛) bristles on the jaws;side whiskers ❷ (胡须) beard,moustache or whiskers Ⅲ [书] ❶ (你;你的) you;your:夫差,~ 忘越王之杀 ~ 父乎? Fuchai,have you forgotten that the king of Yue killed your father? ❷ (他;他的) he;his ❸ (这个;那个) this;that Ⅳ [书]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俟我于著乎 ~,充耳以素乎 ~,尚之以琼华乎 ~! He waits for me between the door and screen,/ His crown adorned with ribbons green / Ended with gems of beautiful sheen. ◆而毖后患 provide against future troubles; 而立之年 thirty years of age;the year in life at which a person should be independent; 而且 not only ... but (also);and that;and; 而已 that is all;nothing more 而 而 (ér) 读能 (néng)【而】能力,能够。 例1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译文 五脏属阴主藏精,能促使疾病痊愈; 卫气为阳,能为人体卫外的屏障。 例2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译文 才智能胜任一个官职,品行能适合一乡的规矩,德望符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能力可取信于一国的人,(上述四种人)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重,其实也和小雀一样 (谈不上自由自在的)。 按 而通能。《易·屯》: “利建侯而不宁。” 《释文》: “而,能也。郑读而曰能。”《书·皋陶谟》: “能哲而惠”。《史记·夏本纪》作 “能知能惠”。《礼记·礼运》郑玄注: “耐,古能字。传书世异,古字时有存者,然亦有今误矣。”孔颖达疏: “云则亦有今误者,今书虽存古字为耐,亦有误不安寸直作 ‘而’ 字者。”《战国策·齐策四》: “而治可为管商之师。” 《吕氏春秋·不侵》而作能。《战国策·齐策五》: “有而案兵而后起。” 黄丕烈 《札记》: “《策》文多以而为能。”《逸周书·皇门》: “乃而予于齐。”《论语·宪问》: “勿欺也,而犯之。”何晏注引孔曰: “当能犯颜谏争。”《荀子·哀公》: “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杨文莹《校》: “此 ‘焉而’ 正当读为焉能。”《墨子·非命下》: “不而矫其耳目之欲。”毕沅注: “而读如能。” 《吕氏春秋·不屈》:“施而治农夫者也。”高诱注: “而,能也。” 《楚辞·九章·惜往日》: “世孰云而知之。” 《淮南子·原道》: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高诱注: “而,能也。”《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不而及离。” 能通而。《诗·大雅·民劳》: “柔远能迩。”王念孙说: “汉督邮碑作 ‘渘远而迩’。”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 第十八》)《易 ·履》: “眇能视,跛能履。”《集解》能作而。《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乎?” 《盐铁论·受时篇》能作而。《吕氏春秋 ·行论》: “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俞樾说: “两‘能’ 字皆当读为而。” (《诸子平议》) 古音能、而皆属之部,叠韵。能属泥母,而属日母,泥日准双声。 ☚ 定 傅 ☛ 而ér❶ 而立之年
❷ 哀而不伤|备而不用|比而不党|大而化之|大而无当|淡而无味|等而下之|笃而论之|分而治之|富而不骄|富而不仁|富而好礼|公而忘私|顾而言他|国而忘家|和而不同|华而不实|诲而不倦|极而言之|兼而有之|敬而远之|究而言之|久而久之|拘而多忌|聚而歼之|渴而穿井|渴而掘井|劳而无功|劳而无获|老而弥笃|老而弥壮|老而益壮|乐而不淫|乐而忘返|没而不朽|迷而知返|秘而不宣|密而不宣|苗而不秀|敏而好学|殁而不朽|默而识之|谋而后动|泥而不滓|涅而不缁|贫而乐道|浅而易见|锲而不舍|轻而易举|穷而后工|取而代之|群而不党|失而复得|视而不见|述而不作|死而不朽|死而复生|死而后已|死而无憾|死而无悔|泰而不骄|堂而皇之|听而不闻|铤而走险|统而言之|推而广之|望而却步|望而生畏|危而不持|威而不猛|卧而治之|显而易见|笑而不答|信而好古|信而见疑|信而有征|悬而未决|学而不厌|言而有信|引而不发|勇而无谋|怨而不怒|贞而不谅|知而不言|直而不挺|终而复始|周而不比|周而复始|总而言之|坐而待毙|坐而待旦|坐而待死|坐而论道
❸ 安枕而卧|败兴而归|半济而击|半途而废|背道而驰|并日而食|不辞而别|不得而知|不寒而栗|不欢而散|不教而诛|不胫而走|不劳而获|不谋而合|不怒而威|不期而遇|不宣而战|不言而喻|不一而足|不翼而飞|不约而同|侧目而视|称薪而爨|瞠目而视|乘兴而来|乘虚而入|冲口而发|础润而雨|触类而长|传檄而定|垂拱而治|从风而靡|从天而降|从一而终|待机而动|待价而沽|待时而动|旦旦而伐|抵足而眠|奠枕而卧|鼎峙而立|鼎足而立|鼎足而三|泛泛而谈|废书而叹|蜂拥而来|拂袖而起|拂衣而起|嘎然而止|鼓噪而出|呱呱而泣|挂冠而去|观机而作|滚滚而来|罕比而喻|罕譬而喻|和衣而卧|涸泽而渔|霍然而愈|击壤而歌|积薪而爨|赍志而殁|及瓜而代|计日而待|继踵而至|戛然而止|简能而任|见机而作|接踵而至|揭竿而起|结绳而治|竭泽而渔|尽力而为|具体而微|聚族而居|侃侃而谈|可想而知|款款而谈|联袂而至|联翩而至|量力而行|列鼎而食|落荒而逃|满车而归|满载而归|扪虱而谈|沐猴而冠|慕名而来|逆流而上|怒目而视|拍案而起|喷薄而出|平心而论|破门而出|破门而入|扑面而来|企足而待|跷足而待|曲肱而枕|攘臂而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入而息|如此而已|如是而已|蠕蠕而动|三十而立|三思而行|铩羽而归|善贾而沽|善价而沽|食言而肥|适可而止|顺时而动|伺机而动|似是而非|溯流而上|随风而靡|随风而逝|随寓而安|随遇而安|随之而来|随踵而至|挺身而出|同年而语|同日而语|投袂而起|脱口而出|脱颖而出|望尘而拜|望风而靡|望风而逃|娓娓而谈|未言而信|闻风而动|闻风而逃|闻风而至|无胫而走|无为而治|无翼而飞|毋翼而飞|析骸而爨|相机而动|相时而动|相视而笑|相须而成|相须而行|向隅而泣|嫣然而笑|奄然而逝|掩鼻而过|扬长而去|佯长而去|徉长而去|一蹴而就|一概而论|一鼓而下|一轰而散|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挥而就|一扫而光|一饮而尽|一拥而上|倚闾而望|易子而教|因人而异|引颈而望|饮恨而终|应时而生|应运而生|迎刃而解|有感而发|援毫而就|源源而来|月晕而风|载誉而归|择交而友|择邻而居|择木而栖|择善而从|择主而事|知难而进|知难而退|中途而废|自然而然|自天而降 而ér象形字,像人的胡须、颊毛。作意符生成的字有需、耍(用颊毛戏弄女子)、耎(古同“软”)。通“尔”,借作文言虚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ér 胹(煮烂) 鸸(鸸鹋,鸟名) (古代的灵车) 鲕(鱼卵,鱼苗) 洏(涟洏,涕泪不断的样子) 38.趣談“而”字當一位少年成爲青年時,最大的特點是長出鬍鬚,這是人生的轉折,這種轉折是有因果關係的,要求轉折,但不能斷裂。這裏需要有一個連接詞放在轉折處,把他們連接起來。這個表示鬍鬚的“而”字正好充當此任。孔子回憶一生的時候説:“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連續用了五個“而”字,使其一生隨年齡增長而有變化,但一以貫之。這就是“而”的黏合作用。於是本來是鬍鬚的而字,就被借爲表示連接的虛詞,而且的“而”。
而 甲骨文; 金文; 篆ér[象形,像人下巴上的鬍鬚。《説文》:“而,須也。象形。周禮作鱗之而。”而,像鬚髮下垂,象形,擬爲須本字。或謂金文像人站立形作爲第二人稱,借聲爲“爾”“汝”“你”。如“知而無罪”即“曉得你没有罪”。借爲連詞:相互補充〈忙而不亂、肥而不膩〉;語意相承〈占而有之、取而代之〉;表示轉折(從少年而到長出鬍鬚,是人生的一大轉折)〈當作而不作,將失良機〉;表示到達〈由南而北、由東而西〉;表示並立〈茶香而酒醇〉。與“能”“耐”通。]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老鼠都有皮,人却無威儀。)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説:“把學得的知識,經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 而(ér)“ ,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如之切) 徐锴《系传》:“象颊毛连属而下也。” 金文作 、 。徐灏《注笺》:“而、耏古今字。因借为语词,加彡作耏。又借为尔我之称,而、尔一声也。”金文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如越王钟:“歖(喜)而(尔)宾各(客)。”金文中还可用作连词,如中山王壶:“为人臣而 (反)臣其宗。”[1]战国包山楚简作 、 ,上博简作 。 而部只有一个属字“耏”,云:“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耐,或从寸。诸法度字从寸。” 而ér(6画)
 *而ér6画 而部 连词。 (1) 连接同类的词、词组或句子,有“又”“并且”“可是”等意思: 高~瘦|小~全|战~胜之|肥~不腻|有其名~无其实。 (2) 把表示方式或状态等的词连接到动词上: 顺流~下|匆匆~来。 (3) 有转变到、过渡到的意思: 由南~北|由小~大。 (4) 用在主、谓语之间,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人~无信,不知其可。 而 ☚ 而部 豕部 ☛ 而ér周代金文、小篆和隶楷都略象人的胡须。引申为脸颊的毫毛。引申为虚词。用来连接同类的词或句子。如: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有其名而无其实。组词如:而已|而且(比“并且”有时更进一层)。又有的把表时间或情状的词连接到动词上。如:匆匆而来|挺身而出。又用为(从)……到……。如:从上而下|由小而大。 而★常◎常
ér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颔下胡须之形,有的在上部加一短横作装饰,隶定为“而”。本义为胡须,假借为连词,相当于“和”“又”。 【辨析】 而/若/尔/乃 见95页“尔”。而 (ér)頰毛也。口上曰𩓾,故 字左右分披。“而”葢脣下之須,故下垂也。《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則獸毛也。之,古作“ ”,象頂毛上衝之形。“而”亦謂頦下毛也。 而 ☚ 每 亥 ☛ 0000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