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500/10万人口,60岁以上发病率为1000/10万人口,40岁以前起病者甚少。震颤麻痹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震颤麻痹是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一般认为属于一种带有部位选择性的老年变性。近年来提出本病可能与环境有关,由于外源性或内在性毒素致使黑质或基底节的神经元死亡。继发性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综合征,可由脑炎、锰和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及脑动脉硬化等引起。震颤麻痹表现为:
❶震颤: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以手部最为明显,呈搓丸样动作。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随病情进展逐渐波及下肢和对侧,亦可累及头部和下颌。震颤在疲劳和情绪激动时加重,在随意运动和睡眠时消失。部分老年患者无静止性震颤,只有在行走、兴奋和焦虑时才出现震颤。
❷肌强直:由于伸肌和屈肌的肌张力同时增高,所以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向各方向活动时所遇到的阻力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如病人合并震颤,则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
❸运动减少:由于肌强直所以常出现随意运动减少,动作迟缓,尤以开始动作时明显,坐下不能站起,卧床时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减少或消失,小碎步,两足擦地而行,越走越快,不能立即停步或转弯,称为“慌张步态”。书写困难,所写的字弯弯曲曲,越写越小,称为“小字症”。面部无表情,不眨眼和双目凝视,称为“面具脸”。
❹其它:由于肌张力增高,患者呈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下肢髋、膝关节皆略呈屈曲的体位。部分患者可出现唾液增多、皮脂外溢、出汗增多。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症,无欲和迟钝,晚期可出现智力衰退。老年人震颤麻痹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慌张步态和静止性震颤。由于老年人震颤麻痹常以动作减少为首发症状,所以老年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出现动作逐渐缓慢,要想到有震颤麻痹的可能。不能错认为老年人动作总是没有年青人敏捷,动作迟缓是由于“老年”的关系。震颤麻痹患者早期应尽量采用理疗和体育疗法,维持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尽量推迟强力的药物治疗。当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胆硷能药物、金刚烷胺、左旋多巴或美多巴等药物。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可能会延长患者的寿命,但不能阻止病变的进展。立体定向手术对震颤有效,对强直效果差,且疗效是短暂的,对少动反而会加重。因而手术治疗仅用于单侧性以震颤为唯一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麻痹患者。一般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者预后较好。以少动为主要症状者预后较差。晚期多因合并褥疮败血症、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和肺炎等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