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泌尿系肿瘤
泌尿系肿瘤是老年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泌尿系肿瘤以50~70岁为最多,男性较女性为多。肾癌占全身癌瘤的0.4~0.7%;膀胱肿瘤则占1.1~1.9%,较肾肿瘤多见; 肾盂癌较肾癌为少; 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更为少见。肾癌是指实质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为老年人肾癌瘤中最常见者。肾盂癌是肾盂粘膜的上皮细胞肿瘤。肾癌可经淋巴或血运转移到肺、骨胳、脑和肝等处。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粘膜都是移行上皮细胞,其肿瘤的病理特点几乎完全相同,可分为乳头状瘤,乳头状癌和非乳头状癌。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占膀胱肿瘤的95%,还有少数为鳞状上皮细胞癌或腺癌,系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促使移行上皮细胞变性所致。膀胱乳头状瘤细胞分化良好,从形态学上可以认为是良性肿瘤,但由于经常复发,因此临床上仍考虑属恶性肿瘤。泌尿系肿瘤的预后,与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以及肿瘤的浸润范围和深度有关。
泌尿系肿瘤的主要症状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或镜下血尿。血尿可自行停止,因此不引起患者重视,易延误诊断。肾肿瘤有时伴腰痛,常是患侧持续性钝痛,若有较大的血块下降到输尿管而引起梗阻时,则可引起肾绞痛。部分肾癌病人,在患侧上腹部或后腰部,可触及肿块。尚有不典型肾肿瘤,由于肿瘤组织的坏死,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或白细胞增高呈类白血病反应;毒素作用于肝脏,表现为肝功能改变;有的表现为高血压,多发性神经炎,红细胞增多或高血钙等。有的肾肿瘤表现为体重减轻、衰弱、贫血、全身无力、精神不振和食欲不佳等。个别患者原发病灶无任何表现而转移灶却为首显症状。膀胱肿瘤除血尿外,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常是由于膀胱肿瘤体积大,表面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所致。膀胱颈部附近的肿瘤可引起排尿困难。
老年人有血尿,应立即就医,作详细的泌尿系检查。首先作膀胱镜检查,以初步了解血尿的来源,同时可以确定膀胱内有无肿瘤,以及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和类型,也可采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膀胱造影术对较大的膀胱肿瘤可表现充盈缺损。待膀胱内造影剂排出后,再注入空气形成对比,病变可显示得更清楚。有人采用多次曝光法,将造影剂分三次注入膀胱内,对同一张X线底片做三次曝光,从而判断肿瘤部位膀胱壁的僵直和浸润情况。膀胱动脉造影术可以估计膀胱肿瘤浸润的范围。排泄性或逆行性尿路造影术有助于肾肿瘤和输尿管肿瘤的诊断,肾动脉造影术可以鉴别肾囊肿和肾癌。腹膜后肾周围充气造影有助于肾肿瘤的诊断,电算X线体层摄影则更有价值。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造影术可以了解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是否有瘤栓以及下腔静脉是否有移位。应注意造影剂易引起老年人过敏反应。放射性核素197Hg肾扫描亦有助于肾癌的诊断。超声检查对泌尿系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尿中脱落细胞病理检查可作为一种过筛检查方法,尿细胞学阳性者应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肿瘤的部位。
泌尿系肿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肾癌应作肾切除术。肾盂、输尿管肿瘤应切除肾、输尿管和该侧输尿管口附近的膀胱壁。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已有瘤栓组织时,可切开静脉取出瘤栓组织。对于晚期病人,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可提高五年生存率。对局部病变广泛固定不能切除者,采用术前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切除率。化学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尚不肯定。对晚期或者已有转移癌患者,近来采用黄体酮、睾丸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内分泌治疗。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肿瘤的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来决定。手术方法包括电灼术(经膀胱镜或切开膀胱)、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全部切除术或全膀胱根治切除术。放射治疗可采用体外或腔内方法。局部化学药物疗法采用膀胱内灌注噻替哌,乙环氧定(epodyl)或喜树碱,对浅表和小的乳头状瘤有一定疗效。由于膀胱肿瘤经常复发,除术后定期膀胱镜检查外,膀胱内灌注化学药物对预防肿瘤的复发可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