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翻译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翻译科 是清朝科举制度特定的考试科目之一。应试者只限于满、蒙、汉军之八旗人。考取的生员、举人、进士,前皆冠以翻译二字,以区别于一般文科。考试内容是:满洲翻译考试以汉字四书三百字为题,翻译为满文;蒙古翻译考试以满文四书三百字为题,翻译为蒙古文。无论考满文和蒙文翻译,均不考汉文。一般是乡试考一场,会试考两场,没有殿试。考满文翻译者,试前要初试马、步射,考蒙古文翻译者不考。报考翻译科的人历来不多,虽然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但因规定报考人数不足60人,便停止考试,有时也没有举行。翻译科始于顺治,只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方取进士。取中复试优秀者用为六部主事实缺或主事上学习行走,其余由吏部任官,蒙古翻译多由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复试优等者则以翰林院庶吉士用。 翻译科清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顺治八年 (1651),始举行翻译童试。雍正元年(1723),始举行翻译乡试。乾隆四年(1739),始举行翻译会试。其生员、举人、进士皆加翻译2字,以别于一般的文科。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止。 翻译科 翻译科清朝乡、会考试中特定的考试科目。专为满、蒙、汉军八旗人员而设,同于金朝试女真文的女真(女直)进士科。分为满州翻译与蒙古翻译。前者考满文译汉文或以满文作论,后者考蒙文译满文,试法不同,取中名额亦有别。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元年(1723年)始定,翻译乡、会试三年一次,别立翻译场,恩科一体加科。乡试于二年 (1724年) 举行,会试至乾隆四年 (1739年)八月始行,考中后复试及格即赐进士出身。殿试虽有其例,但因历科中式进士人数甚少而未举行。进士出身者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一二名。凡经翻译科各级考试取中的生员、举人、进士,均冠以 “翻译”二字,即 “翻译生员”、“翻译举人”、“翻译进士”,以别于一般的文科所取者。 ☚ 女真进士科 秀才科 ☛ 翻译科清代科举特定科目之一。使用满文译汉文,并用满文作论文者为满洲翻译;用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清初仅取翻译生员,后增至举人、赐进士出身。应考者限于八旗人。 翻译科清代科举考试中特设之科名。原写作繙译科。开此科以录取旗人通晓满汉文文义者。天聪八年(1634),后金礼部考取满洲人习满书者刚林、习汉书者查布海、汉军旗人习满书者宜成格、蒙古人习蒙古书者俄博特共16人,赐为举人。入关前后,罢试。顺治八年(1651),重试,十四年(1657)复停。雍正(1723—1735)间,定满洲、蒙古、汉军均可试满文,考蒙文者限蒙古人。童试,三年两考,以汉文四书为题,翻译满文1篇;考蒙文者以满文四书为题,翻译蒙文1篇。所取生员自数名以至八九十名不等。其乡试、会试,各随正科文闱揭晓后一日举行,亦从三年一比,增试满文论题。乡试中式者称举人,给建坊银20两;会试中式者曰进士,给坊银30两。例不行殿试,满洲翻译进士多用为六部主事等职,蒙古翻译举人、进士多用于理藩院。 翻译科清代特定的科目。仿金代女直(女真)进士科而设,专限八旗子弟应试。清初,满文与汉文相辅而行,故汉人之得庶吉士者,往往令其学习满文。其后满人多已汉化,满文用处不多,而满人能通满洲语文者亦日见其少,因此设置此科以为八旗士子进身之阶。分为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两种。凡以满文译汉文,并以满文作论者为满洲翻译;以蒙古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亦分童试、乡试、会试,与文武科相同。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间又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中式后复试及格者赐进士出身,满洲翻译以六部主事任用,蒙古翻译则分发至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又规定复试优等者可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员额仅一、二名,无殿试分甲之例。凡由翻译科取得生员、举人、进士者,均加“翻译”二字,以区别于一般的进士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