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翁同龢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 翁同龢1830—1904清末大臣。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授修撰。同治四年(1865年)为同治帝师傅。光绪元年(1875年)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开始教授光绪,此后历任刑、工、户三部尚书。1882年和1895—1898年两度任军机大臣。1895—1898年兼任总理衙门大臣,是光绪倚重的近臣。他一贯主张对外国侵略者持强硬政策,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都主战。甲午战争后,全国维新变法声浪日高,他以“帝党”领袖身份企图利用维新派来支持光绪与“后党”争权,劝说光绪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积极推荐康主持新政。因其四处活动,竭力为光绪亲政创造条件,给慈禧专权构成威胁,在清朝宣布变法的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将其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后病死家中。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他知识渊博,书法自成一家,名闻于时。诗文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清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瓶生,晚号松禅、天放闲人、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翁心存三子。咸丰六年(1856 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八年提督甘肃学政。同治元年(1862 年)任右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四年命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次年进侍讲。七年迁国子监祭酒,九年任太仆寺卿,十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奏请停修圆明园。光绪元年(1875 年)命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署刑部右侍郎,力主平反杨乃武冤案。二年授户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四年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五年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历加太子太保。八年任军机大臣,中法战争时主战。十年罢军机大臣,次年改户部尚书,十八年为会试正考官。二十年再任军机大臣,甲午战争时再主战,反对割地。次年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二十三年授协办大学士。主张光绪帝亲政,荐用康有为,倾向变法图强。次年四月,为慈禧太后所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编管于家。宣统元年(1909年)追复原官,后追谥文恭。富藏书,精鉴赏。工诗文词。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黄庭坚。擅山水、木石、杂画,书工行楷,晚年沉浸汉隶,被称为同光间书家第一。著有《瓶庐丛稿》《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今人辑有《翁同龢集》。 共1首 (词)清· 错认秦淮夜顶潮,牵船辛苦且停桡,水花风柳谢家桥。 病骨不禁春后冷,愁怀难向酒杯消,却怜燕子未归巢。 翁同龢1830—1904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大学士翁心存子。六岁入私塾读书,稍长,进游文书院。十六岁为生员,博览群书,悉心于经史,兼习八股文。书法更优,自成一家。咸丰二年(1852),考中举人。六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八年,充陕西乡试副主考,旋授陕西学政。同治元年(1862),又充山西乡试主考官。后屡柄文衡,门生遍布朝野。历任左赞善、右中允、侍讲、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太仆寺卿、内阁学士、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同治帝、光绪帝的授读师傅,尽心尽力,颇得二帝宠信。同治帝曾推恩赏给头品顶戴。中法战争时主张抗法,反对李鸿章妥协投降。中日甲午战争时力主抗战,愤于李鸿章割地求和之行径,逐步倾向变法图强。主张光绪帝亲政并支持维新派。提出“非变法不足以图存”。曾密荐康有为才堪大用,与之屡商变法大计,深为光绪帝倚重。因系帝党中坚,为慈禧太后所忌恨,以“揽权狂悖,辅导无方,滥保匪人”为借口,令其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回籍后,闭门谢客,每以国事为重。卒于家。宣统元年(1909),诏复原官,追谥文恭。著有《瓶庐诗稿》、《瓶庐丛稿》、《翁文恭公日记》。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又号松禅。清末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光绪帝的老师。官至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并两入军机处。中法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时均主战。因为帝师,光绪帝 “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甲午战争后,不满李鸿章割地求和慈禧太后的擅权掣肘,欲借助维新派力量,通过变法实现光绪帝掌权。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 (1898年1月24日) 参与总理衙门王大臣向康有为问话,事后向光绪帝密荐康才堪大用。他是光绪帝的智囊和维新派与光绪帝之间的中介人,为慈禧太后所忌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宣统元年 (1909) 诏复原官。后追谥 “文恭”。 ☚ 李鸿章 (八) 恩倖 ☛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Wengtonghe清末维新派人物。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原籍江苏常熟。1830年5月19日(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生于北京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同爵弟。咸丰状元。1865年为同治帝师傅,1876年为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颇为光绪帝倚重,是帝党的中坚。中法战争时,主张出重兵抗法,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日战争时,他反对李鸿章求和。战败后,他倾向变法图强,并对慈禧专擅不满,力助光绪帝推行新政。他支持并积极引荐康有为等维新派,在促成戊戌变法中起了重要作用。宣布变法后的第四天,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交地方官看管。1904年7月4日病逝于家乡虞山。其书法自成一家,为世所宗。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 韦昌辉 石达开 ☛ 翁同龢1830—1904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工书,尤善楷、行书,师宗钱沣、董其昌,上追米芾、颜真卿,其字含蓄朴茂,淳厚宽博,是清代宗颜书者之大家。 翁同龢1830—1904清末重臣。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1876年为光绪帝之师。历任刑、工、户三部尚书,又为军机大臣,1895—1898年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中法、中日甲午战争中皆主战反和。战后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图谋光绪帝亲政,为帝党首领,密荐康有为于光绪帝。因遭慈禧太后忌恨,1898年6月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后被清廷谥号“文恭”。曾以书法知名于世,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翁同龢1830~1904Weng Tonghemodern poet and calligrapher,also called Pinglu,meaning vase cottage.Works: Poetry Manuscripts of Vase Cottage,etc. 翁同龢1830—1904清末大臣、维新派。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为同治帝的师傅。1875年署理刑部侍郎。次年为光绪帝的师傅。1879年任工部尚书。1882年充军机大臣。1884年中法战争时,主张抗敌,支持张之洞,反对李鸿章。1886年调户部尚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反对李鸿章求和。1895年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他是帝党领袖。在戊戌变法时,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支持维新派,企图实现光绪帝亲政。光绪帝宣布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勒令光绪帝将他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将他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904年病死。他工诗文,书法闻名于时。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清末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并曾两入军机。中法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时均主战。甲午战后,愤李鸿章割地求和,遂“有变法之心”;且不满于慈禧太后名为“归政”,而犹事事掣肘,因欲借助维新派力量,通过变法实现光绪帝掌政。曾以帝师身份亲访康有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在北京创建强学会,即予支持;但反对维新派提倡的民权平等学说及康著《孔子改制考》等变法理论,憎恨君主立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898年1月24日)参与总理衙门王大臣向康有为问话,事后向光绪帝密荐康才堪大用。他是光绪帝的智囊和维新派与光绪帝之间的中介人,早为慈禧太后所忌恨。故诏定国是后四天(四月二十七日) (6月15日)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宣统元年(1909)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以书法著称。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翁同龢翁同龢書(局部) (清·道光十年——光緒三十年 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叔平,一字聲甫(又作笙甫),號笙龤,又號韵齋,别署均齋、松禪老人、瓶生、瓶廬、瓶笙、瓶庵居士。咸豐六年 (1856) 進士,賜一甲一名及第。仕穆宗(載淳)、德宗 (載湉) 兩朝,歷户部尚書,拜軍機大臣,預機務,官至恊辦大學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助德宗變法而罷職歸里。遂與梵僧老夫交厚,深入禪悦。卒謚文恭。學通漢、宋,文宗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以方苞為首,俱係安徽桐城人。故名。)詩近“江西派”(宋詩流派之一。以黄庭堅為宗派之祖,黄係江西人,故名),并得力少陵 (杜甫)、東坡 (蘇軾)。書風遒勁,天骨開張。幼年學歐 (陽詢)、褚 (遂良),中年得力于顔真卿,五十後出入蘇(軾)、米 (芾),晚年沉浸漢隸諸碑,人推同治、光緒間書家第一。間作山水木石及雜畫,以筆力奇肆出之,隨意點染,古趣盎然。更自題咏,彌覺隽逸。《清稗類鈔》 曰:“叔平相國書法不拘一格,為乾隆、嘉慶以後一人。說者謂相國生平雖瓣香覃溪(翁方綱)、南園 (錢豐),然晚年造詣,實遠出覃溪、南園之上。論國朝書家,劉石庵外,當無其匹,非過論也。光緒戊戌 (1898) 以後,静居禪悦,無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楊守敬云: “松禪學顔平原 (真卿),老蒼之至,無一稚筆。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洵不誣也。”著有《松禪相國尺牘》、《瓶廬詩稿》、《瓶廬文稿》、《翁松禪手札》、《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