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翁卷《野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翁卷《野望》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今译 满天的秋意 将晴澄的水湾 涂抹了一层冷色, 无数的峰峦 忽远忽近 高低起落。 我悠闲步上山来 赏看野水的澄澈, 忽然在水底 看到青山座座。 翁卷《野望》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这是一幅清新秀朗的秋色图。诗人先用大镜头,将那广阔的秋色美景摄下,写入笔端。“一天秋色冷晴湾”,萧索之秋给晴湾增添了寒冷之意。“一天”显示秋意之广,“冷”字富于神韵,以感觉独特地表现秋景、秋气。继之,视野放大,纵目眺望,“无数峰峦远近间”,形成峰峦、晴湾相间的景色,在艺术构思上出现山水相联的布局。峰峦远近配置,形成了山峰的错落层次感。 一、二两句分写山、水,在完成了疏朗的艺术描绘以后,第三句回归到诗人身上:“闲上山来看野水”,“闲”是诗人闲适情调的显示,又与“野”字相对应,构成了秋气秋色中的诗人野趣。诗人写山,前面只写数量之多,是“无数”;写山的层次,是“远近”相间。至于山的“色”,山和水的关系,概不言及。诗人“闲上山来”,是漫不经意地到山上闲玩,目的是看水。但他从山水猝然与景相遇,发现了山影倒水的美景。“忽”字表现了这一点。从“闲”字到“忽”字,形成转折,形成诗的波澜。这种用转折造成诗的波澜的手法,也有助于诗人表达忽见水中山影的审美喜悦。 一、二两句是概描,留下了一些艺术的空白点,到第四句突然甩出,就把上文留下的需要描绘的山色之“青”,作了点染;把需要说明的山水关系,作了交代。诗人画山绘水,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在艺术构思上先分后合,通过倒影,把山水融汇一体,加以巧妙的勾勒。既反映出入秋后的青山色彩,又表现出能够影映青山的秋水那清澈的特征。 翁卷《野望》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 满天的秋意将晴日清澄的水湾涂抹了一层冷色,无数的峰峦忽远忽近高低起落。我悠闲步上山来赏看野水的澄澈,忽然在水底看到青山座座。 (王 洪译) 【集评】 今·王镇远:“‘水底见青山’五字中将水之清、山之翠都包含了进去,而诗人有意将它放在全篇之末,又加上一‘忽’字,便令这层意思特别醒豁突出。”(《宋诗鉴赏辞典》第1210页) 【总案】 杨万里创机智活泼的“诚斋体”,晚宋诗人每爱效之,此诗即一例。然诗人捕捉的这一瞬间感受,在描写上却是一波三折。诗人上山,本欲看水,以常情度之,自然要就水光、水色、水边之物加以描写,此却宕开一笔,仍回到山上,而水之清澈则可于言外会之,从而亦山亦水,将全诗绾结。从中可见“四灵”运笔的情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