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翁卷·乡村四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翁卷·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字灵舒,为永嘉四灵之一。四灵诗风以晚唐的贾岛、姚合为宗,重视较量平仄、锻炼字句,《四库提要》评云:“盖四灵之诗,虽镂心鉥肾,刻心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但也偶有天然清新之作。这首题为《乡村四月》的田园小诗,既见镂刻之匠心,又不乏自然之情趣,是四灵的佳篇之一。 首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是从色彩上写对“乡村四月”的感受,“绿”自然是山原之树、草,而“白”自然是川中之水。诗人不写“树遍山原水满川”,而是从色彩上写出,就见出了诗人之匠心。然而,它又是自然的,它使人感受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和“野塘漫水可回舟”的那种对春天的喜悦。(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周邦彦的《春雨》)。树绿水白,已见盎然春意,在“绿”、“白”二色之后,加以“遍”和“满”的修饰,就更显出了四月晚春的景象。它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也不是“烟柳满皇都”的盛夏,而恰恰是绿色刚刚复盖了山原、白水刚刚溢满了河川的晚春四月。 首句敷之以色彩,次句继之以音响:“子规声里雨如烟”。这里的子规之啼,不是“杜鹃啼血猿哀鸣”和“又闻子规啼月夜”之啼。子规之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说是个充满了哀思血痕的声响意象,然而,这一意象在翁卷《乡村四月》的氛围里,却含有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意蕴,更多的具有了田园农事的色采。“雨如烟”三字是子规啼鸣的背景,也是下文“才了蚕桑又插田”的背景。“雨如烟”三字极美:以烟喻雨,以飘逸缭绕而又色调灰蒙之烟比喻那淅淅沥沥、霏霏霂霂的细雨,这种景象本来具有某种凄迷之感,似乎飘浮着一丝淡淡的哀伤,但它一经与子规农田相结合,便化成了春雨的喜悦与活跃的生机。你似乎能看到披着簑衣的农夫鞭打着牛儿缓缓地走,原野里回响着子规的啼叫。此时,正有迷蒙的细雨,如青烟,袅袅娜娜;似柔纱,飘拂轻曳。…… 结二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是诗人跳出场景之外的议论,它没有上二句美,但仍是全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在于:“乡村四月”四字,点明题目,“闲人少”三字与下一句呼应,勾勒出了田园春播之繁忙气象,“才了”与“又”字一气呵出,不言“忙”而忙字已在其中,“蚕桑”与“插田”分别呼应起首之“绿遍山原”与“雨如丝”等,而且,此二句是诗人递予读者步入前二句绝美境界的神杖,你对农夫鞭牛的视觉想象其实是先已有了后二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印象才产生的。 全诗清新可爱,有如一幅四月乡村春耕图,还有一支牧笛在袅袅地吹。 《翁卷·乡村四月》《翁卷·乡村四月》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一首写江南农村初夏风光的诗。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状水光映天。妙的是不直接点明树和水,而是从视觉角度着眼,用“绿”和“白”这两种对比之色来表现远望中的整体景象,色彩明丽动人。更妙的是,诗人不仅以捕捉到山水的色彩形象为满足,他还要写出山水的精神。农历四月已是初夏,自然不同于芽叶方抽、朦胧新绿的初春景象,所以在“绿”字之后用一“遍”字,“白”字之后著一“满”字。诗人写的不是一棵树、一片林,而是满山遍野的树;不是一条水溪、几畦秧田,而是视力所及的所有川渎。这才是初夏的景象。这是乡村的静景。下面又进一步描写:“子规声里雨如烟”。以烟喻雨,把那如烟似雾、霏霏霖霖的细雨形象,描摹得非常传神。更妙的是还加上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本草·杜鹃》)的子规鸣声。雨是润物无声的细雨,景色凄迷,一加上这催耕的鸟声,便由静入动,显示了活泼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括尽乡村四月的景象。第四句补足上句之意。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才”和“又”两个虚字用得灵活,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四句诗,有静有动,绘声绘色,鲜明如画,却又能补绘事所不及。述事纯用口语,颇似民歌,却又比民歌深沉。山水描写是为农民劳动勾画的背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见于言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