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审美能力
欣赏、鉴赏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人的美感是由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要素构成的。因此,审美活动是感性的、直觉的,同时也是理性的、思维的,是审美心理要素互相渗透融合进行的活动。美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成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审美能力是人在无数次审美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一种具有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能力。
审美活动的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无一不受到物质社会中的阶级、民族、社会道德、宗教、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2页)。美术家发现美的眼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在对形式美的研究、美术创作实践等无数次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它使美术家对美的形态具有敏锐的感知、丰富的内在情感、善于驰骋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
美术的审美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❶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成果。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随着历史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山水画(风景画)、花鸟画即是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的产物。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将自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自然美所具有的声、色、形、质,是其自然属性,具有美的意义。自然属性特点往往激起人们将其与现实生活和人的性格品质相联系。当人们欣赏自然美时,由于有了这种联想,而使自然美的某些特征其有了社会属性。例如,中国画画家喜欢表现梅、兰、竹、菊、荷等花卉,既是欣赏它们的自然属性与特征,又将其与人的品格、社会生活相联系进行审美,赋予了喻人或寓意特征。二是善于发现和揭示自然美的特征和自然的形式美。自然美主要是以其外部的自然属性特征引起人的美感。构成其外部特征的色彩、形状、大小、结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自然美更在于其构成关系中的起伏、对比、变化、和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发现领略自然的形式美,才可以说是具有了美术的审美能力。
❷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社会生活的美,是由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和由人创造的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精神产品所组成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内容是极其丰富多采的,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主体,所以,数千年来人就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生活美的集中体现,也是美术家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发现人的形象美。人的形象美包括相貌、身体、动态、服饰、行为、风度等外在的美。人的外在的美具有形式美的特性。又由于人的内在的美——精神品质、心灵、情操——必然对外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美术家重视人的内外在美的统一,表现人时讲究以形写神或依神写形,即重在人的精神状态、心灵与外在特征的统一。美术家对人的精神品质的捕捉,也包含对其褒贬的审美判断。二是对社会生活内容的审美。即能发现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并为之描绘、歌颂;对社会丑的一面,则加以揭露和鞭挞。三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形式美的发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服装、发式、环境布局等等,是其形式美的一个方面。美术的审美更在于发现人们活动时的动态美,人物组合关系出现的疏密变化的美,物质产品的造型美、质感的美,以及人与物关系对比的美,人群流动的美等等。
❸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及艺术形象的审美能力,二是对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不同的美术家表现的同一题材,可能有不同的主题,但都是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因此,对内容的审美主要是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赏者应从艺术形象中领会美术家对自然、社会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对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是指能领受鉴别表现内容的艺术语言及技巧,如构图、色彩的处理,笔墨意趣,表现手法与技法功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