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羌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羌笛qiāng dí

乐器。出于古代西部地区的羌族。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

羌笛

羌笛

古代吹奏乐器。流传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羌笛历史悠久,汉代时已流行于四川、甘肃等地。当时的羌笛有四孔,分双管与单管两种形制。羌笛常见于诗文记载。北朝诗人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南朝梁诗人戴暠《度关山》:“笛喝曲难成,笳繁响还涩。”南朝陈文学家陈暄《紫骝马》:“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羌笛音色高亢悠扬,略显苍凉,善于表达哀伤悲怆的情感。历代文献对羌笛的记载大同小异,其形制大体分双管和单管两种。双管羌笛由两根管长、管径和孔距相同的竹管并连在一起。羌笛的演奏指法与笛相似,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羌笛常用于伴奏或独奏。

☚ 埙   鎛 ☛

羌笛qiāng dí

西北少数民族吹的笛子。羌,羌族。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

羌笛qiāngdí

〈名〉羌族的管形乐器,管有音孔,上端有竹簧口哨,竖着吹。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篪笛 > 羌笛
羌笛  qiāngdí

亦稱“羌管”。古代管樂器,因原出古羌族,故稱。歷史悠久,漢代已流傳于今甘肅、四川一帶。隋唐以後歷代文籍多所記載。形制有雙管、單管兩種。漢初即有三孔、四孔不同說。音色高亢、略有悲凉感。漢·應劭《風俗通·笛》:“武帝時丘仲所作也……其後又有羌笛。馬融《〔長〕笛賦》 曰:‘近世雙笛從羌起。’”唐·李嶠《詠笛》詩:“羌笛寫餘聲,長吟入夜清。”唐·王之涣《涼州詞》之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二十韻》:“羌管促蠻柱,從醉吳宫耳。”唐·温庭筠《題柳》:“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宋·范仲淹《漁家傲》詞:“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舊說皆不同。”金·劉著《鷓鴣天》詞:“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闆。”明·王恭《聞笛歌送人之塞上》:“單于城上吹羌管,知爾相思不忍聞。”

羌笛

古羌族乐器名。王之涣《凉州词》之一:“~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

管乐器

管乐器

管(管乐;风管;箫管;笙管;铜~;金~;黑~) 簜 玉律 笙箫 细乐
美称管乐器:凤管 玉吹
以银作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管乐器:银管
以管发声的乐器及其所奏的音乐:管乐
管乐与歌喉:竹肉
管乐器与弦乐器:管弦 桐竹 琴竽 丝竹 丝簧 弦吹 弦笛 弦管 弦筦 筦弦 弦丝
古管乐器:簌 箎 笳(胡笳;边~;悲~) 龠 籥 埙 壎 箛 竽 琯 竖篴 筚篥 悲栗 尺八 比竹 昭华 云箫 羌笛 陇笛 觱篥
胡笳的美称:金笳
竹管乐器:竹 簧 贞筠
雕花的竹管:镂管
簧管乐器:唢呐 锁呐 锁哪 金口角
我国苗、侗等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芦笙(葫芦笙)
箫和笛一类管乐器:横笛短箫
用竹或铁制的横吹管乐器:笛(笛子;笛牀;横笛;竹笛;银笛;龙笛;短~;牧~;羌~;渔~;朔~;梆~;清~;雅~) 玉骨 横玉 横管 横吹 龙篴 龙管 象管 促管 脆管 九漏 竹牀 茵于 轻圆 霜竹 孤竹 嶰竹 横竹 龙钟管
笛的美称:龙管 龙筦 凤笛 玉笛 玉龙 琼管
鼓吹中的横笛:铙管
铁制的笛管:铁笛 铁管管乐器中发音的薄片;簧
其他吹奏乐器:号(号角;筒~;军~;马~;步~;洋~;铜~;小~)角(铜~;画~;鼓~) 喇叭
号角的美称:金角
军中所用的号角:军号 军角 警角
边塞地区戍卒吹的号角:霜角
装饰华美的管乐器:玉箫金管
装饰精美的管弦乐器:金丝玉管 银筝玉柱 钿筝瑶管 锦瑟瑶笙 朱弦翠管 琼箫瑶瑟
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云管 云篪
别离时所吹奏的管乐器:离管

☚ 管乐器   笙 ☛

羌笛

羌族民间乐器,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流行于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羌族人民之中。最初只有4个按孔。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京房 (前77年~后37年) 在后端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始成5个按孔。羌民一般在野外吹奏,其音调单一、婉转,有凄凉之感。唐王之涣 《出塞》 诗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

羌族、藏族使用的吹奏乐器。羌语称为“须须”、“土布里”、“帮”。藏语称作“吕渣”、“肖列”。流行于四川省阿坝州羌族、藏族地区。从汉开始流传至今。今为双管,竹制。管呈方形,约长17厘米,直径1厘米,有5、6个等距离按孔。管内有一簧片,竹制,簧舌朝上。演奏时,双手执笛按孔,含簧于口内,竖吹。音色柔润、哀婉。多为牧人用于自娱。

羌笛

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竖笛。汉时简称 “” (即笛)。最初只有四个按孔,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前77—37年)在其后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遂成五孔笛,是羌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歌舞时用以伴奏或独奏。

羌笛

羌笛

源于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即已流行。汉马融《长笛赋》引庶士丘仲语:“近世双笛从羌起”。汉应劭《风俗通义》又引《长笛赋》中的引文以证之。竖吹,多为双管,古代羌笛为单簧双管。其历史悠久,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汉许慎《说文解字》: “羌笛三孔”。一说此笛本四孔,汉人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唐诗中常写到羌笛。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维《凉州赛神》: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现在流行的羌笛即由古代发展而来。

☚ 横笛   玉笛 ☛
羌笛

羌笛

源于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即已流行。汉马融《长笛赋》引庶士丘仲语:“近世双笛从羌起”。汉应劭《风俗通义》又引《长笛赋》中的引文以证之。竖吹,多为双管,古代羌笛为单簧双管。其历史悠久,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汉许慎《说文解字》: “羌笛三孔”。一说此笛本四孔,汉人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唐诗中常写到羌笛。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维《凉州赛神》: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现在流行的羌笛即由古代发展而来。

☚ 横笛   玉笛 ☛
羌笛

羌笛

属于自由簧气鸣乐器的一种。流传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吹管乐器。竖吹,多为双管。古代羌笛是对羌人吹管乐器的泛称,包括哨振(边棱音)和簧振 (单簧) 两类。在东汉的 《说文解字》、唐代的《乐府杂录》中都有关于羌笛的记载。演奏羌笛时,两管均含入口内,指法与一般笛子指法相似,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羌笛音色抒情、悠扬,适于表达哀伤或怡然自得的情绪。

☚ 扬琴   月琴 ☛
羌笛

羌笛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为笛类之一种。源于羌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遂带入中原,故称为“羌笛”。原为四孔,京房定音律,又增一孔,为五礼,以备五音。汉灵帝极喜爱之。至唐代遂遍传于民间,其曲盛行者,有《关山月》、《折杨柳》、《落梅花》等,备受时人欢迎。著名诗人多作有咏笛之诗,如李峤诗曰: “羌笛写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其他名句,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更是脍炙人口,老幼传诵。直至元、明二代,羌笛仍作为宴乐的演奏乐器。元代羌笛,似笛而长,仅有三孔。明代演奏四夷舞乐则用之。

☚ 排箫   笳 ☛

羌笛

古代羌人传统吹奏乐器,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前,游牧于黄河、湟水一带的羌人,即用羊腿骨或鹰翅膀骨制笛。早期的羌笛既可当吹奏乐器,又可作马鞭,所以又名“挝”(马鞭)或“吹鞭”。两汉以前,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一最高音按孔,最后定型,留传至今。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记述了这一演进过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自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挝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近代流行于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双簧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呈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演奏时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娓娓动听。

羌笛

古代吹管乐器,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竹制,多为双管,有按孔,竖吹。各民族称谓不同,如今四川凉山彝族称为“双马布”、贵州苗族称为“姐妹箫”,云南彝族称为“双眼巴”等。大约在汉武帝时开通西南交通后传入中原。据东汉文学家马融《长笛赋》记载:“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挝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说明了羌笛的源起、材料、形制,以及初传入时为四孔,后经汉代音律学家京房(字君明)改造增加一孔,成为五孔,才基本定型。另外,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羌笛三孔”,可能在此时三孔、四孔、五孔的羌笛均有流传。羌笛自汉代传入后对后世的音乐生活产生了不小影响,颇受人们喜爱,故诗文中屡有提及。今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其形制去古未远,为双竹管制成,管长管径均同,管身有孔五个或六个,发音管口嵌有簧片,吹奏指法与笛子相似,其声呜呜,音色优美,宜于表现悲哀悠远或快意惬当的情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