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羌人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羌人起义 羌人起义是少数民族对东汉政府的反叛。公元107年6月,东汉王朝征发羌人去西域接替撤回的部队,羌人无路可走举行起义。汉王朝派车骑将军邓骘率军5万前去镇压,邓骘在甘肃一带被滇零羌人打得大败,汉军死亡8000余人,羌人势力大盛。滇零自称天子于北地郡(今宁夏吴忠),羌人群起响应。邓骘打了败仗,但由于他是邓太后的哥哥,仍被提升为大将军,被当作凯旋的英雄来欢迎。公元111年,汉朝把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太守治所迁移到内地,采取了苟且偷安的消极做法。羌人第二次起义发生在公元139年。由于地方官残暴骚扰,湟水地区的羌人又起来反抗,进攻关中,杀死地方贪官污吏。东汉王朝忙调集大军镇压,任命马贤为征西将军,带领10万大军驻扎在洛阳。马贤终日饮酒作乐,不把军事放在心上,结果被羌人打得大败,马贤及儿子都被杀死。经过几年较量,直到公元145年这次羌人起义才被平息下来。羌人第三次大规模起义发生在公元159年。汉护羌校尉段颍对羌人进行血腥屠杀,未能平服羌人。公元161年,公卿举皇甫规为中郎将,监督诸军进攻,皇甫规采取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措施,惩办了贪污的地方官吏和杀降的军官及他们的党羽,才逐渐平息了这次起义。公元163年,段颍复任护羌校尉对羌族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羌人又反,段颍对羌人进行血洗。直到公元169年,持续了10年的羌人第三次起义失败。 羌人起义东汉时西北羌族人民起义。殷周时就活动于西北河湟 (今青海东部黄河与湟水间)一带的羌人,从汉武帝(前140—前87)以后,陆续大批内迁到今陕、甘境内, 与当地汉族杂居。东汉时,因不堪忍受地方官吏豪强压迫,多次举行反抗。其中以东汉后期三次起义规模最大。一次为安帝永初元年(107),政府强征金城(治今甘肃兰州西北)、陇西(治今甘肃临洮)、汉阳 (治今甘肃甘谷东)三郡羌人出征西域,行至酒泉,羌人相率逃散,遭官军截杀,被迫揭竿而起,两年内先后击败五万官军。五年又与汉阳汉族人杜琦、杜季贡、王信等起义军联合作战,元初五年(118)失败。此次起义先后坚持达十二年。永和元年(136)至永嘉元年(145), 羌人为地方苛政所苦,再次掀起长达十年的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先后围攻金城、三辅(今陕西中部)、武都、陇西等地,焚毁皇陵,震动京师。延熹二年(159)起,羌人掀起第三次大规模起义,先后数十万众,攻金城、张掖、酒泉、三辅等地, 并占据凉州, 声势浩大。建宁三年(170)为破羌将军段颖所镇压。羌人起义几乎伴随东汉政权的始终, 后期声势较大的三次起义连续长达六十余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羌人起义东汉后期西北地区羌族人民起义。东汉初,羌人徙塞内,散布金城等郡,与汉人杂居。遭当地官吏和地方豪强的侵夺,常起而反抗。永初元年(107年),东汉政府强征陇西(今甘肃临兆南)、汉阳(今甘肃甘谷东)、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三郡羌人出征西域,行至酒泉,羌人纷纷逃散。东汉郡县发兵截击,羌人惊逃出塞,聚而反抗,多次击败前来镇压的东汉政府军。以后汉人杜琦、杜季贡和王信等也与羌人联合,共同战斗。直到元初五年(118年),羌人起义才被镇压下去。永和五年(140年),因并州、凉州官吏的疯狂掠夺,羌人再次起义。斗争前后达10年之久。后因东汉政府阴谋分化,起义军被瓦解。延熹二年(159年),羌人再行起义,在东汉破羌将军段颎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羌人起义前后经历了五六十年,给东汉统治以沉重打击。 羌人起义东汉后期西北地区羌族人民的起义。东汉初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的羌族人民,本已不堪官吏和地方豪强的压榨和奴役,永初元年(107),东汉政府又强迫征发金城(甘肃兰州西北)、陇西(甘肃临洮南)、汉阳(甘肃甘谷东)三郡羌人出征西域。行至酒泉,羌人相率逃散,在汉军邀击下被迫起义,两年中先后击败邓骘,马钧的两万大军。东汉政府强迫这一地区的汉族人民内迁,并拆房抢粮。致使汉族人民在汉阳人杜琦、杜季贡和王信等领导下与羌人联合,共同斗争。元初五年(118), 起义被镇压。永和五年(140),并州刺史来机与凉州刺史刘秉残暴奴役掠夺羌族人民,引起羌人再次起义,进攻金城、武功等郡,击杀征西将军马贤,攻入陇西、关中等地,斗争达十年之久,永嘉元年(145)失败。桓帝延熹二年(159),羌人又发动起义,东汉政府重用当地豪族皇甫规、张奂、段熲进行残暴屠杀。羌人起义先后经历了五、六十年,给东汉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