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斯坦—罗丹的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 是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其核心是: “一点一滴” 渐进的方法难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成功,为克服发展中的障碍,铺平通向进步的道路,在投资方面需要来个大推进。罗森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太小,而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走工业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惟一途径。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但他又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很低,市场狭小,投资规模极小,因而小量的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更谈不上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 (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 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与来源,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地发展,从而迅速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且均等化的目标。
实现工业化为什么要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呢? 这是因为大推进的必要性与不可分性和外部经济相联系。罗森斯坦—罗丹认为有三种不可分性和外部经济,它们是:
(1) 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罗森斯坦—罗丹认为,投入、产出和过程的不可分性能够增加效益,而不断增加的收益在降低资本—产量比例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供给方面不可分性和外部经济的重要例证就是社会公共投资。包括电力、运输、交通等基本产业在内的社会基础设施,首先具有形成周期长、间接生产性的特点; 其次,它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即必须先于直接生产性的投资; 第三,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持久性,改变投资结构比较困难,缺乏灵活性; 最后,它是不能再缩小的各种公用性产业的最小组合,它的建设要求初始投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速度。所以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总投资的30—40%投入这些部门,社会公共投资的不可分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用大量的社会公共投资为高速见效的、直接生产性的投资铺平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 需求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或互补性要求发展中国家同时建立一套互相联系的产业来克服市场瓶颈问题。由于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困难,单个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投资决策总是互相依赖的。需求的不可分性或互补性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了投资的刺激。换句话说,需求的不可分性,必然要求有一定规模的投资配置在各种互相依存的产业当中,从而扩大市场,减少投资风险。
(3) 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一方面,连最小的投资规模也需要大量的储蓄;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收入是非常低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当投资诱导收入增长时,必须使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当然,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经济发展当然有赖于一连串成功的发展政策,但如果投资是一点一点、孤立分散地进行,那么对经济增长则难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只有投资达到一定规模、超过一定速度进行时,也就是采用大推进的方式,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大推进理论”强调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说明了大规模资本形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于人们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找出其摆脱贫穷落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大推进理论” 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实际可行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从 “大推进” 式的全面投资开始发展的,而是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投资率不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投资、生产的。也没有那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靠“大推进” 式的全面投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