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根泽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罗根泽1900—1960河北深县人 罗根泽
罗根泽 罗根泽1900—1960文学批评史家。号雨亭。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1925年入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1927年至1929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他专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及先秦诸子研究,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管子探源》《孟子传论》《诸子考索》《乐府文学史》《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等。另有和郭绍虞合作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有《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 ☚ 冯沅君 黄天石 ☛ 罗根泽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河北深县人。1925年入河北大学,1927年进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大学、中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学执教。 ☚ 游国恩 俞平伯 ☛ 罗根泽 211 罗根泽1900—1960文学批评史家。号雨亭。河北深县人。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师范肄业,回县城任高小教员,酷爱古诗文。1925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1927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做梁启超及王国维的研究生。次年又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书。毕业后先后在河南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北京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安徽大学任教授。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陕西,转入西北联大。1940年初到重庆任中央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回南京。解放后在南京大学任教授,兼为中科院社科部文研所研究员等职。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著述甚多。出版有《乐府文学史》、《管子探源》、《孟子传论》、《诸子丛考》、《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诸子考索》、《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学术著作。 ☚ 老舍 曹聚仁 ☛ 罗根泽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河北深县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及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解放前先后在河南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大学、中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任教于南京大学。罗根泽先生以治诸子学及中国文学批评史著称于世,其主要成果是《诸子考索》、《中国文学批评史》,他曾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除早在三十年代初出版的《乐府文学史》外,曾留下几部中国文学史草稿,另有论文多篇,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罗根泽对先秦散文的研究造诣最高,《论文集》中许多文章对先秦散文作了深入地研究,如《散文源流》一文,作者便论述了“殷代之贞卜文与散文之起源”等问题,指出没有文字,便不会有散文,所以散文的产生与完成,必在有了文字之后,“殷墟的卜贞的文字,才只是极简单而且幼稚的文字,虽然后世的散文源于它,但不能说它就是散文”。罗先生1958年出版了《先秦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选本的选目还不够全面,但因为它不仅出版较早,而且注释确切详明,所以仍为读者所推重。在此书的《序言》里,罗先生指出:先秦时代,“不只史传文飞跃地发展到相当完美的高度,成为后来的楷模;更重要的还产生了一种政治性、哲学性的杂文——即理论文,也发展到相当完美的高度,也成为后来的楷模”。作者对先秦诸子分别作了论述,指出在古典史传文学范围内,只有《史记》才可以与《左传》比美;《国语》“对理论文——特别是对我国的理论文,有直接的影响”;《战国策》的特点是“敷张扬厉”;《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说理的理论文的书”;《孟子》“从方法到技巧,从议论到声势,大大地提高了理论文”;《庄子》“使散文在逻辑性、科学性和说服力以外,又增加了故事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概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及特色以后,作者总结道:“战国时代,不只相反相生的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也相生相长的产生了丰富的文章文艺。就文章形式说,则简单的提纲,发展成为有骨有肉的优美传记;由简单的考语,发展成为洋洋洒洒的理论文;又由单篇的理论文,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整部著作。就方法技巧说,由考语式的孤立论点,发展成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逻辑性很强的长篇大论;同时又不满足于只是逻辑的说理,又藉助人物言行,藉助故事寓言,一方面证明抽象理论,一方面塑造具体典型,这就使他们的理论文,在逻辑性外,又增加了形象性。”罗先生的这些论点都是相当精辟的,他的这些观点,在其他一些论文里也得到充分的阐发。 ☚ 郑振铎 高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