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兰之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兰之歌》《罗兰之歌》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由一个名叫图罗尔杜斯的诺曼底人最后记录整理而成。全诗分为长短不一的291节,共4002行,每行十音节。诗歌叙述查理大帝在西班牙打了7年仗,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戈斯没有被征服。萨拉戈斯国王马席勒害怕,遣使求和。查理大帝的侄子罗兰建议派他的继父加奈隆去谈判。这本来是件光荣的事情,但要冒一定的风险。加奈隆认为罗兰有意害他,决定对罗兰进行报复。他向马席勒献计,在查理大帝回师途中,伏击罗兰率领的后卫部队。这支部队在龙塞沃山谷果然遇伏。由于众寡悬殊,罗兰的军队死伤惨重,罗兰的朋友奥利维埃劝罗兰吹起号角,让查理大帝四师救援。起初,罗兰不同意,直到他身负重伤,身边只剩几十人时,他才吹起号角。查理大帝闻声回师,但为时已晚,罗兰、奥利维埃和大主教图尔班均已阵亡。查理大帝全歼萨拉戈斯的军队。回国后,他审判加奈隆。加奈隆的亲族不服,只好用决斗来决定是非。在上帝的帮助下,查理的骑士胜利了,加奈隆被处以磔刑。 罗兰之歌是作者根据778年查理大帝从西班牙凯旋途中发生的一次很小的后卫战,用夸张和篡改的手法把这场战斗渲染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诗歌中的正面人物查理大帝不仅能征善战, 而且足智多谋,是封建王国理想的君主;罗兰是理想化的忠君爱国的封臣;奥利维埃和图尔班也是能为国王赴汤滔火的忠臣。叛徒加奈隆为发泄私恨,不顾国家利益, 是割据地盘的封建诸侯的代表。诗歌通过人民对查理大帝的爱戴和对罗兰英勇行为的颂扬,表达了人民要求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君主专制的法兰克王国的愿望。英雄史诗的风格朴实无华,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悲壮感人。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社会风俗和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形式也较呆板、单调。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luolanzhige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作品。全诗长4千余行,分291节,是用当时的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的。尚未被查理大帝征服的马席勒国王在查理大帝大军压境之际,一面遣使求和,一面企图暗地袭击敌军。查理大帝的外甥罗兰骑士建议派另一骑士加奈隆去敌方探听虚实。然而,到敌营的加奈隆叛变了。他领敌军在山谷伏击罗兰的2万骑兵。罗兰战死沙场,全军覆没。查理大帝援救罗兰,亦无法挽回败局。回到法国后,查理大帝对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 格林童话 贝奥武甫 ☛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部英雄叙事长诗,最重要的武功歌。大约产生于1080年。 ☚ 玫瑰传奇 巨人传 ☛ 罗兰之歌英雄史诗。最初是法国民间行吟诗人的口头作品,后经教会文人加工成定本。作者不详。约写成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全诗长4002行,共291节。叙述查理大帝于8世纪出征西班牙,班师回朝时,担任后卫的骑士罗兰遭敌军伏击,壮烈阵亡。赞美罗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歌颂查理大帝的卓越功勋。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画面。情节波澜起伏,场景宏伟开阔,气氛热烈,语言朴实,为欧洲中世纪最著名最有艺术感染力的英雄史诗。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Chanson de Roland英雄史诗,法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产生于法国加佩王朝统治的11世纪。《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诗歌“武功歌”的代表作。它的雏形是11世纪前民间行吟诗人口头广为传诵的诗歌。11世纪末,这类歌谣才用文学记录下来。12世纪盛传手抄本,由行吟诗人在集市、修道院、教堂附近弹琴咏唱。13世纪在法国南方达到鼎盛时期。《罗兰之歌》全诗为4002行,共291节,用罗曼方言写成,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其内容主要写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败北的历史故事,着力歌颂查理大帝的侄儿罗兰英勇善战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全诗结构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罗兰的继父加奈隆向伊斯兰教国王马席勒投降叛变的经过;第二部分描写查理大帝的侄子罗兰统率两万骑兵,在荆棘谷遭马席勒率领十万大军阻击,全军覆没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查理大帝审判加奈隆的经过。加奈隆落得个四马分尸的下场。全诗着力歌颂查理大帝统一法兰西、创建理想的封建王国的丰功伟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部作品带有基督教英雄主义的性质”。诗中罗兰的形象体现了忠君爱国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尽管《罗兰之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是法兰西古老文化的象征,是法国英雄史诗的高峰之作。其艺术特点是,诗律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它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法兰西战士的英勇善战;始终以对照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至今仍被法国人民颂扬为赞美英雄业绩的优秀作品。 ☚ 罗伯一格里耶 特里斯丹和绮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