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缶Fǒ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多此姓。太原、大同、阳泉、临汾、朔州、忻州、介休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缶,古代之瓦器。此当指物为氏。)

缶fǒu

古樂器。李尤《平樂觀賦》:“龜螭蟾蜍,挈琴鼓缶。”

缶fǒu


作乐时供敲击的瓦器。《陈风·宛丘》三章: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鲁诗》说:“缶者,瓦器,所以盛浆,鼓之以节歌。”《尔雅·释器》: “盎谓之缶。”郭璞注:“盎,盆也。”孙炎曰:“缶,瓦器。”孔《疏》:“缶是瓦器,可以节乐,若今击瓯又可以盛水盛酒,即今之瓦盆也。”宛丘,陈国都城丘名,为陈人游乐之地。
☚ 朱襮   行枚 ☛

读音f·ou(ˇ),为ou韵目,属ou—iu韵部。方久切,上,有韵。
❶一种瓦器,肚大口小有盖。
❷古乐器中的一种,
❸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

上一条: 下一条:
ㄈㄡˇfǒu2024陶瓷器。闽语。广东揭阳〖hui55〗。碗是~个瓷的,沙锅是粗~个陶的。

缶fou

❶一种大腹小口的瓦器。李商隐《行次西郊作》诗:“浊酒盈瓦~。”(盈:充满。)《国语·鲁语下》:“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穿井:打井。获:得到。)
❷瓦制的打击乐器。杨恽《报孙会宗书》:“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而呼呜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前:上前。进:进献。)

缶fǒu

❶古代一种盛酒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
❷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 击~。

缶fǒu

❶ 古代的一种瓦器,口小肚子大,用来盛水或者酒。
❷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汲器。《易·比》: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鄭玄注: “井之水,人所汲用缶。缶,水器。”(《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酒器 > 缶
缶  fǒu

亦稱“盎”。古器物,即盆。用以盛酒,亦作樂器敲擊之。口微敛,腹大,圈足,容量大小不等。一般爲陶製,亦有銅製者。《爾雅·釋器》:“盎謂之缶。”郭璞注:“盆也。”《易·坎》:“樽酒,簋貳,用缶。”《禮記·禮器》:“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内壺。”孔穎達疏:“缶,尊名也。列尊之法,缶盛酒在門外。”《說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漢書·楊惲傳》:“酒後耳熱,仰天擊缶,而呼烏烏。”

(《三才圖會》)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容量單位(附) > 缶
缶  fǒu

容量單位名。容十六斗,一說四十斗,一說三十二斗。《小爾雅·廣量》:“藪二有半謂之缶。”胡承珙義證:“舊注:‘四斛也。’案此‘有半’二字疑衍。十六斗曰藪,二藪爲三斛有二斗,二缶則六斛有四斗,正與鍾數合。……《御覽》八百三十引作‘藪二謂之缶’是也。”《國語·魯語下》:“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韋昭注:“缶,庾也。《聘禮》曰:‘十六斗曰庾。’”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板鐸鐃缶 > 缶
缶  fǒu

古盛水或酒之瓦制容器,後亦叩之以作樂器用。其狀似盎,圓腹,汹,有蓋,兩肩上有環耳。《彙苑詳注》載其形制:缩尺有六寸,衡四寸四分,深三寸,下狹,容二斗。或云古時以四杖擊之。盛行於春秋、戰國。秦人多擊之以節歌。唐時仍沿用,宋以後已少見。《易·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詩·陳風·宛丘》:“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秦·李斯《上書秦始皇》:“夫擊甕叩,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按,同“缶”。《舊唐書·音樂志二》:“缶,如足盆,古西戎之樂,秦俗應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擊之。秦、趙會於澠池。秦王擊缶而歌。”參閱《三才圖會·器用三》。

缶fǒu

〖名词〗
一、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1)。《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我忧心忡忡地起来,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于是放心地去睡觉。
二、瓦质的打击乐器(2)。《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敲瓮击缶,弹筝拍腿,发出呜呜之声,娱人耳目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杨恽报孙会宗书》:仰天拊缶。——抬起头来击着缶。

缶fǒu

❶ 汲水或盛流质的瓦器。《左传·襄公九年》:“具绠~,备水器。”(绠gěng:汲水用的绳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❷ 瓦制的打击乐器。《墨子·三辩》:“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之乐。”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瓮wèng:一种陶制乐器。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

*fou

F3BE
<文>❶盛酒等的器皿,大腹小口,有盖,一般为瓦质,也有铜制的。
❷古代一种瓦质打击乐器。

壶具

壶具

壶(茶~;油~;提~;铜~;玉~) 缶 盂(水~;痰~)
盛酒的壶:酒壶
酒壶的美称:金壶
古代酒壶:注子
饰有云状花纹的酒壶:云罍
盛水的壶:水壶 铫子
陶制的水壶:陶瓠
烧水的壶状具:壶(铜~;铝~)
铜制的水壶:铜吊
铜壶的美称:金壶
铜锡制的用以暖足的扁圆形壶:锡奴 锡夫人
车上盛润滑油的小壶:
方形的壶:
破瓦壶:

☚ 盘子   筒具 ☛

用具

用具

器(器具;器物;器件;器用;竹~) 具(家具;行~;教~;量~;玩~) 家伙 家事 家活 家生 家什
各种用具:器物 用器 物器 行仗 形物
携带的用具:赍具
拍打用具:拍(拍子;蝇~)
旧时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家法
旧时塾师体罚学童的木尺:戒尺 戒方
夹物具:夹(夹子;~板;铁~;发~;书~;卷~) 卡(卡子;卡具;发~) 铗 筴 梜 剪(火~;夹剪) 镊(镊子)
抓爬背痒的用品:爪杖 如意(铁~)
叉物具:叉(~子;钢~;木~;刀~;鱼~;粪~)
悬挂或探取东西的用具:钩(钩子;挂~;秤~;钓~) 钜
炭钩子:
望远具:金目 望远镜
簸扬具:簸(簸箕) 箕
筛物具:筛(筛子;罗~;粗~) 簁
细筛:罗(绢~)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提(油~;酒~)
取火具:燧(燧石;木~) 火石 火柴 洋火
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梯(梯子;楼梯;扶~) 阶 隥
梯上的横木:梯桄
遮盖具:罩(罩子;纱~;面~;灯~)
汲水器:缶 瓶(银~)
从井中打水的用具:银瓶素埂 素绠银瓶金瓶素绠

另见:家具 器具 工具

☚ 用具   清扫用具 ☛

酒具

酒具

酒器 玉海 红螺 觥盂 雷樽 雷罇 壶觞
酒器名:玉船 玉酒船
酒器美称:玉罍 金卮 瑶巵 桂樽 琼巵
贮酒器:壶(酒壶;金~;玉~;小~)
盛酒器:钟 鸱(鸱夷)
古代酒具:斗 卣 盎 角 盂 觥 觚卮(酒卮) 斝(斝彝) 尊(象~;玄~) 爵(金~;寿~;兕~) 钫 椑(椑榼) 盉 櫑 榼 甒 缶(酒缶) 罂 瓻 钘 鏂 钅尊(钅尊罍) 雷 罍 钭 觞(觞杯;觞酌;觞觥;觞斝;觞爵;羽觞)彝(鸱彝) 樽(樽杓;樽酌;樽斝;瓢樽) 尊(瓢尊) 钘 觯 觚 金壶 服匿 鸱夷 酒坛 酒臼 糟坛 蚁甕 酒鳖 耳杯 牺象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俎
祭祀用的一种酒器:献尊 牺尊
饮酒器:盅(酒盅) 盏(台~;荷~) 巵(金~;银~;玉~;屈~;羽~) 觞(霞~;玉~;羽~) 酌斝(徏~;玉~;翠~) 舠 酒具饮器 酒董 金蕉
宴饮的酒器:飞觥走斝
温酒器:镟(酒~) 急须
古代温酒器:
银质温酒器:银枪
注酒器:匝 阳燧樽
舀酒器:勺(疏~;瓢~;龙~) 注子(酒注子)
银白色的酒注子:银素
大酒器:船(玉~;金~) 舟 酒海 金爵
一种大的酒器:银河 银海 金斗 觥船
饰有云纹提梁的酒器:云耳
刻有云纹图饰的酒器:雷觞
有云雷纹饰的酒器:云樽
刻画着云雷图案的酒器:雷樽 雷罇
匏瓜剖分为二做成的酒器:霜匏
角制的酒器:角樽
瓦制酒器:瓦大 瓦甒
银质的酒器:银瓮 银槎 银盂 银桮银折盂 银颇罗 银叵罗
白银制的酒坛:镣盎
金制酒器:金叵罗
以镌镂金银的酒盏:凿落
玉制的酒器:玉斗玉尊 玉斝

☚ 饮具   酒杯 ☛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

梆(梆子;南~) 简(简板;简版) 木鱼 拊搏
古代行军时用以节制步伐的乐器:钲(云~;铜钲) 金鼓 金鼙
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的两种乐器:钲鼓 钲鞞 钲鼙
银色的钲:银钲
军中作信号的打击乐器:金(鸣~收兵)
铜制的如盘状的打击乐器:锣(~鼓;大~;小~;马~;斗~;云锣;芒~;筛~;春~;镗~;破~) 钲铙
锣和鼓:锣鼓
古代士兵开道时敲的锣:铺兵锣
其他打击乐器:钹(钹子;铃钹;铙钹) 铙 镲(镲子;小~;金~) 铃(碰铃) 碰钟 双清 木琴 方响云璈 陶匏 镣铫
乐器中用以按拍的拍板:板(击~;构~)
演唱快板或数来宝时使用的竹制打拍用具:竹板
古打击乐器名:磬(编~;金~;石~;宝~;悬~) 柷 铙 铮 铎 鐻 錞(錞釪) 鑮 镯 鑴 缶 缻 敔 罄 鼓(~角;金~) 云璈 揩击 拊搏

☚ 打击乐器   钟 ☛

〖缶〗 粵 fau2〔粉狗切〕普 fǒu

❶ 通「缻」,盛酒的瓦器,見第 179頁「缻」字條。許慎《說文解字》:「〜,瓦器。所以盛酒。」陳壽《三國志.吳書.孫靜傳》:「頃連雨水濁,兵飲之多腹痛,令促具甖〜數百口澄水。」(甖【粵 aang1〔丫耕切〕普 yīng】〜:盛水的容器。)
❷ 通「缻」,樂器名稱,見第 179 頁「缻」字條。

缶fou

古代打击乐器。《诗·陈风·宛丘》已有“坎其击缶”的记载。《毛诗正义》注:“盎谓之缶。”疏云: “郭璞曰,盎,盆也。此云‘击缶’,则缶是乐器。”《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渑池会,秦王使赵王鼓瑟,相如使秦王击缻(即缶)。同书《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宋陈旸《乐书·乐图论》: “缶之为器,中虚而善容,外圆而善应,中声之所自出者也。”又曰:“昔者西戎用缶以为乐,党项国亦击缶焉。”这是产生早而流传时间较长的一种乐器,后代有所发展变化。

☚ 铜拔   拍板 ☛

缶fou

古代打击乐器。《诗·陈风·宛丘》已有“坎其击缶”的记载。《毛诗正义》注:“盎谓之缶。”疏云: “郭璞曰,盎,盆也。此云‘击缶’,则缶是乐器。”《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渑池会,秦王使赵王鼓瑟,相如使秦王击缻(即缶)。同书《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宋陈旸《乐书·乐图论》: “缶之为器,中虚而善容,外圆而善应,中声之所自出者也。”又曰:“昔者西戎用缶以为乐,党项国亦击缶焉。”这是产生早而流传时间较长的一种乐器,后代有所发展变化。

☚ 铜拔   拍板 ☛

中国古代击乐器。古有八音,缶为其一,属于土类。其形为带腿的瓦盆,或如覆盆。中空而外圆,用四杖击奏,以控制歌曲的节拍。据传,尧舜之时,有击壤而歌者,即指此。多流行于关陕一带,所谓“秦人鼓之以节歌也”。战国时,秦、赵相约渑池之会,赵国蔺相如即请秦王击缶为乐。此后,相沿不绝,至党项立国,西北一带仍流行击缶之乐。在唐代,击缶之乐有所发展。永泰年间(765—766),司马滔向唐代宗进献“广平乐”,其中即有八缶,为一套,可奏出黄钟一均声之高低不同音律。

☚ 编钟   埙 ☛

古代容量单位。《国语·鲁语》:“出稷禾,秉刍,缶米。”韦昭注: “缶, 庾也。”《仪礼·聘礼》由: “十六斗曰庾。”《孔丛子》: “釜二有半谓之䉤,䉤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缶原为口小腹大的盛物陶器。

☚ 参   秉 ☛

缶fǒu

❶ [书] (肚大口儿小的瓦器) an earthen jar;an amphora-like jar
❷ {古} (一种泥制乐器) 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1)地名。见包山楚简177简。地望不详。(2)盛酒或水的铜制器皿。由西周晚期的罍或瓿演变而来,沿用至战国晚期,是楚系铜器中常见的器类。主要有三种形制:❶浴缶或盥缶,小口广肩收腹平底,肩部二鋬,或系提链,肩饰一周圆涡纹。整体显矮胖。
❷尊缶,器形较高而有颈,圆腹,平底或矮圈足,肩或上腹有4个对称分布的半环形系。
❸方缶,或称之钫,由方罍演变而来,以方体短颈鼓腹为特征。诸型缶均有自铭。它们并行使用,但春秋时期浴缶常见,战国后尊缶、方缶为多。

缶fǒu


❷ 瓦黄钟|瓦雷鸣

甲骨文;金文; 篆fǒu

[凵(爲陶胚,意符)+ 午(意符)→缶(《説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缶,初文像臼用圓棒刮修陶坯。早在公元前2800年,龍山文化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發明了輪台制陶,“缶”字由此产生。缶爲盛酒漿的瓦器,小口大腹。缶爲象形會意字。古人利用大小厚薄不同的缶,作爲打擊樂器,演奏出悅耳的樂章。今仍有人會“擊碗奏樂”,可説是“一脈相承”。缶也泛指一切瓦器。)]
《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瓦缶敲得真悅耳,歌舞滿載宛丘道。)

缶(fǒu)

,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凡缶之属皆从缶。”(方九切)
徐锴《系传》:“《史记》渑池之会,蔺相如进盆缶曰:窃闻秦人善击缶。”
甲骨文作,上部是器皿的盖子,下部是器皿之形。金文作,形体略有变化。其中有加“金”字旁的,如。战国包山楚简作,信阳楚简作。缶的构意是陶瓦器,可以盛水、盛酒等。古代缶可以作为乐器敲击。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张舜徽云:“寶字本从缶声。缶字今读方九切,古无轻唇音,故读与寶同。湖湘间音转为博,俗作缽。”[1]
缶部下有二十个属字。如“缺”字下云:“器破也。从缶,决省声。”

缶fǒu

6画 缶部 〈书〉
(1) 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有用于盛酒的,有用于打水的。
(2) 一种陶质的打击乐器: 击~而歌。

缶()


甲骨文合集6864正,殷
庚辰卜,㱿, 貞王缶于[]。

甲骨文合集36525,殷
王于㠱侯缶𠂤。

偁缶作祖癸簋,殷周金文集成3601,殷
偁缶乍(作)且(祖)癸(尊)彝。

犅劫尊,殷周金文集成5977,西周早期
用乍(作)□(高)且(祖)缶(寶)(尊)彝。

蔡侯缶,殷周金文集成10004,春秋晚期
蔡𥎦(侯)乍(作)大孟姬(媵)盥缶。

欒書缶,殷周金文集成10008,春秋
(以)(作)(鑄)(缶)。
按: 从金缶聲。

包山楚簡·文書85,戰國
缶公訟宋
按: 从午从口。口中短横當爲飾筆。

包山楚簡·遣策255,戰國
(蔥)(菹)二𥒋(缶)。
按: 从石缶聲。構件“缶”中口加飾筆,與日混同。

包山楚簡·遣策255,戰國
某一(缶)。
按: 从土缶聲,乃“缶”之繁文。

包山楚簡·遣策265,戰國
二迅缶。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13,戰國
無(璑)茖(璐)蓳(瑾)愈(瑜)(包)山石。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9,戰國
又(有)孚海缶, 冬(終)逨(來)又(有)它吉。

秦陶文新編3122
隱成吕氏缶容十斗。

秦陶文新編3124
北園吕氏缶容十斗。

漢印文字徵
李缶。

元湛妃王令媛墓誌,東魏
鼓琴之志詎申,擊缶之期奄及。

侯肇墓誌,隋
鼓琴之志詎申,擊缶之期奄至。

孔桃𣐍墓誌, 唐
祖光,家食,平生鼓缶自樂。

劉如璋墓誌,唐
揮翰澠池,更陶歡於擊缶。
《説文》: “缶, 瓦器。 所以盛酒𤖅。 秦人鼓之以節謌。 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
甲骨文“缶”字構形从午从口,構形意義不明。春秋時期樂書缶“缶”字从金缶聲。戰國文字承襲甲骨文基本構形,或於口内加飾筆作“日”,或从土缶聲。缶還兼具樂器之功能。《易經·離》: “不鼓缶而歌。” 《詩經·陳風·宛丘》: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缻。” 《漢書·楊惲傳》: “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顔師古注引應劭曰: “缶,瓦器也; 秦人擊之以節歌。”

☚ 缶部   匋 ☛

缶★规◎常


fǒu形声,甲骨文、金文、小篆下象器皿形,午声,隶定为“缶”。本义为古代一种盛酒浆的器皿,多为瓦制,引申为古代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辨析】
以“缶”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陶器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类:a.指各种陶器,如“缸、罂、罐”;b.指陶器破裂或中空等,如“缺、罅、罄”。

(fǒu)

方九切。盛酒漿之瓦器。

隶fǒu

【析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种陶制的器具。
【释义】《说文》:“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本义是一种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后可指汲水的瓦器。缶还指一种陶瓷乐器。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In Oracle it is like a clay vessel.
【original meaning】A vessel,with a round belly and a small mouth,to hold wine syrup and so on.

*缶pjəw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 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从缶。(五篇下)
陶字析出,以陶拍伸入陶胚中造形。

☚ 𢆶   寶 ☛
000005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