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历代“正史”地理志地名索引。二十卷。清李兆洛撰。成书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撰者事迹参见“《骈体文钞》”条)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收录《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十四部“正史”的地理志(或称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中的所有地名,也收录了一部分清朝新设置的地名,加以统一整理。有同地异名或异地同名的,一一予以考订分别,将地名的最后一个字按一○六韵(平水韵)编排。每个地名下以时代先后为序,说明它在某一时代属于哪一级行政区划,属于何州何郡,并注明它在清代版图的地理位置。同名同地在不同朝代之间以空圈“○”相隔,异地同名的以黑点“●”相隔。例如: “宜昌[南宋]县。荆州宜都郡○ [南齐]县。荆州宜都郡○ [今]湖北宜昌东湖县西●[南宋]县。益州宋宁郡○ [南齐]县。益州永宁郡○ [今]四川成都府成都县地●[隋]县。荆州南郡○ [今]湖北荆州府宜都县治。”(《李氏五种》本卷八下七页) 此条说明宜昌在历史上有三处,第一处在南朝的宋和齐都是县,都属于荆州宜昌郡,位于清代的湖北宜昌府东湖县西;第二处在南朝的宋和齐都是县,宋属宋宁郡,齐属永宁郡,位于四川成都府成都县;第三处是隋代的县,属于荆州南郡,位于清代湖北荆州府宜都县。 此书第一次将历代地名集中整理,编排条理清晰,不仅便于检索分散在“正史”地理志中的地名,而且古今地名相对照,可以使查阅者对某一具体地方的历代建置沿革一目了然,实开我国编辑历史地理辞典之先河。但是,那些“正史”中没有《地理志》的朝代,其地理的建置和变迁在本书中没有得到反映。另外,本书不收小于郡县的地名,使它的用途受到了局限。 此书最早的版本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武进李兆洛辈学斋木活字本;此后有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忆苍山馆刻本;清同治九至十年(1870至1871年)合肥李鸿章辑刻的《李氏五种》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羊城马氏集益堂刻本;民国时期有《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地理文献考证。清李兆洛(1769—1841)撰。二十卷,图一卷。兆洛字申耆,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进士,官凤台知县。工诗文,精考证,尤长舆地之学。辞官后曾主讲暨阳书院。著有《李氏五种》丛书、 《养一斋集》。道光十七年(1837)成此书,二十余万字。是书因教授诸生时,颇感历代地理建置沿革变乱纷总,或同地异名,或同名异地,乃与门生共力十六年,将《汉书》以下正史地理志或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中地名收录汇于一编,兼收部分清代新置地名,按地名末字韵部序次,分别时代,条其异同,各注以清代通行地名。可考某地古今沿革变化,起古今地名对照作用。标注体例有所创新,清晰醒目。惟所收地名限于正史地志,而二十四史中仅十六史有志,对有史无志各朝代地名,如先秦国名、邑名,秦代郡县名,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郡县名,以及正史以外史籍地志中郡县城邑名,或正史中已见,而未入地理志地名,皆不收录。而地名又只限于郡县镇堡名,山川陵谷名称亦不收录。对不熟悉韵部的读者,检阅颇难。有同年初刻本、 《四部备要》本,又收入《李氏五种》丛书。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061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地理著作。清李兆洛撰。按韵分编《汉书》以后各史《地理志》中地名,并注历代所属州、郡所在地。一般载至县级。为历史地理和地名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水道提纲 历代地理沿革图 ☛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清)李兆洛撰。20卷。收录《汉书》以下14部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之名,按下一字分106韵排列,分别时代,条其同异,并注明清代所在之处。 ☚ 大清一统志 元丰九域志 ☛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名词典。清李兆洛撰。二十卷。全书辑录历代正史《地理志》所载的郡、县名,依韵编次,分别考订其沿革及清代地名所在。其中南北朝侨置州郡,多无实地,亦加注释。作者另编《历代史地名长编》,将正史《地理志》未收的地名,按韵编次,成为《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的补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