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biānxiū❶编纂(多用于史书) △ ~《孔子家谱》。 ❷古代官名,负责编修国史等。 编修biānxiū编纂(书籍)。 例 明成祖令解缙等人主持编修了一部搜罗宏富的类书《永乐大典》。 注意 ☞ “编修”也指“古代官名”,宋、明、清均设有此职。 编修官名。❶历代掌奉敕编修有关书籍的官员。又称“编修官”。宋始置,分设于国史院、实录院、枢密院,随事而设,无定员。金国史院亦置。明清沿置,凡有编纂任务时则选任,事竣则罢。 ❷翰林院官员。元置为翰林兼国史院属官。十人,正八品。明清沿置,为翰林院史馆,正七品,无定员。地位低于修撰。一般以殿试一甲第二、三名,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掌修国史,兼纂修、著述等事。清宣统元年(1909)改从五品。 编修 编修官名。宋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掌编修国史。宋代凡修国史、实录等均置编修官,枢密院也有编修官。此官一般因事而设。至明清成为定制,置于翰林院,正七品衔。《明史·职官志》: “翰林院。学士1人,正五品,……史馆修撰,从六品; 编修,正七品; 检讨,从七品; 庶吉士无定员。…… (洪武) 元年 (公元1368年) 初,置翰林院,秩正三品,……编修,正八品。”《清史稿·职官志》: “翰林院……修撰初制从六品;编修初制正七品。……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员。……初制进士论甲第,修撰、编修、检讨不分升降。” ☚ 笾人 编修官 ☛ 编修官名。宋代国史院及实录院均置编修官,掌编修国史及实录,其他有编纂文献之责者,如枢密院亦有编修官,随事设置,无固定员额。金国史院、元翰林兼国史院均有编修官。明清于翰林院修撰之次置编修,秩正七品。清制,殿试后进士一甲之第二、三名(俗称榜眼、探花)均即授翰林院编修,此外二甲进士之改翰林院庶吉士者,经过散馆考试之后,亦选拔一部分授以翰林院编修,谓之留馆,无固定员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