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财政学研究国家财力分配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综合财政,是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形成、集中和使用所进行的统筹综合计量和综合分配。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以国家预算内、外资金为主体,联系其他各种分配形式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它的量的规定性是围绕国家直接支配的财力,联系企业支配的资金、信贷资金、外汇收入等所进行的综合计量。综合财政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其重点是从宏观、总体、综合方面,对国家财力的数量表现、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进行研究;对国家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部层次和比例关系,确定合理的量、度和向,从而协调、衔接、制约财力的综合平衡。 综合财政学以国家财力分配数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预算内外资金为主体,以实现最有效的宏观财政控制与决策为目标进行研究。 综合财政的客观必要性主要是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1)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统一,特别是社会总资金运动保持正常循环的要求; (2) 资金与物质的总量、构成必须综合计量; (3)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包括财政分配、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企业财务分配在内,必须统筹综合平衡和协调;(4)各类、各方面物质利益分配关系,需要加强总体的数量控制。我国财力的数量分配,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综合财政学强调从相互联系的总体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交叉制约的不同要素(时间和空间要素、人财物要素)、共同统一的不同方面(生产与生活,国家、集体与个人)、彼此依附的分配体系 (国民收入不同分配方式的体系)、以及投入产出的内在关系 (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有计划地利用价值形式对国家财力实行宏观数量控制。从这一意义上讲,综合财政学是财力综合计量的一门崭新的学科,也是数学方法运用于宏观财政分配的集中体现。 综合财政的范围,顾名思义,只能是在国家财政资金综合计量的基础上,联系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外汇资金等相关因素,统筹综合分配。综合财政没有综合计量的主体不行,把综合计量的外部因素与主体等量齐观也不妥当。综合财政不能离开财政资金的特定范围,如果把各种外部差额数量的影响不分主次地全部囊括进来,实际上这等于是社会总资金的分配,它是综合财政计量范围的扩大,显然超出了国家财力本来意义上的客观界限。 综合财政的计量,正处于探索和实践中。例如,一个适度的积累率;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合理比例的界限;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界限; 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合理比例界限; 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合理界限;企业合理的利益量界限;预算外资金的合理比例界限等等,除经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外,很重要的是讲求科学论证,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控制。这正是综合财政学科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综合财政计量的理论是以国力论、平衡论、分配关系论、分配结构论等为前提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单纯数学方法的描述。那种企图离开质的规定性,片面地追求用纯数学方法表述一切财政现象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当然,忽视综合财政的计量,主观随意地决策分配,也正是我国多年来财力分配的弱点。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综合财政学。 综合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财力综合计量的特有的范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不可能真正出现。它们虽然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分配数量的计量,甚至于较早地存在着“数理财政”、“财政数学”等一类学科,但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以不损害资本家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准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对财力实行全社会的计划控制,只能依靠自发的、盲目的调节去进行,但从数学方法运用于财政计量方面考察,诸如投入产出法、财政分配的数学模型等,有可以为我借鉴之处。 综合财政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尚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这门新的学科正处于创建和发展阶段。 阅读书目: 《综合财政计划简论》纪才成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1年版; 《宏观经济决策与综合财政》许毅著,《财政研究资料》特刊1982年2月10日;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理论与实践》郑健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综合财政学 综合财政学财政学的分支,研究财政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可以说财政收支就已经包括了所有宏观问题,在实现分级财政以后,财政宏观管理的问题就起了变化。但在传统体制下它主要表现为财政必须参与银行信贷、物资管理和外汇收支的直接统一计划。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宏观管理问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有: (1) 财政在宏观控制中的地位; (2) 财政宏观控制的条件; (3) 财政运行机制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 以及控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财政手段。财政宏观控制方式依赖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因此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开创这门新学科是实践的要求。 ☚ 财政集中代管、专户储存 社会集资 ☛ 00001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