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维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维清wéi qīng(字)王志熙,号修竹,清代人,贡生。 维清 维清《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维清》,奏象舞也。”《鲁诗》作“象武”,《齐诗》作“象乐”。意同。这是祭祀文王时表演《象舞》所配的乐歌。文王在位七年,先将商纣的属国如密、崇等都灭掉,孤立商纣,为武王灭纣奠定基础。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制《象舞》以纪念文王的武功。前人以为武王所制《象舞》为徒舞,无歌。至成王时,周公作此诗以为《象舞》之节,歌以奏之。全诗一章,五句。是《诗经》中最短的诗篇。有人因此疑其有缺文。但一般认为辞语简约而意旨深远,正是此诗特点,并非有缺文。 ☚ 维天之命 烈文 ☛ 维清《小序》说:“《维清》,奏象舞也。”从诗中似乎看不出这个内容,不知何所据而言。现在一般认为这是祭祀文王的诗。 全诗共十八字,所以说是《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宋熹在《诗集传》里甚至怀疑此诗是否有阙文。但从全诗来看,内容完整,条理清楚,这种怀疑恐怕没有道理。 此诗意味深长,作者目光敏税。他清楚地知道周文王的业绩及其在周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全诗的关键在“文王之典”四字,其余篇幅围绕这四个字展开,都是对文王之典的赞美和歌颂。所谓文王之典,即文王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在《清庙》已经谈到,周民族日后繁荣昌盛的局面是由周文王所开创的。《绵》在结尾说:“予日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意即到文王的时候,周人的各种制度才初具规模,有了一个国家的样子。这首诗便正是对文王这种伟大业绩的赞美。 诗歌开头一句是对文王之典的具象拟形式的描述,即清明、连续、光明的意思,使抽象的内容有一种具体可触的感觉。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将这句赞词提到“文王之典”的前头,是十分成功的艺术安排。除了满足全诗韵律的需要而外,还有唤醒听者和读者的接受力的作用,为进入下文创造条件。三、四句 (文字) 述说文王之典的功用“肇禋”二字颇令人费解。《毛传》 以为指周人从文王才开始祭天。这恐怕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全诗文气的贯串。其实“禋”就是祭祀之意。“肇禋”是说“从开始祭文王以来”,也即“自文王死后”的意思。文王死后,周人用文王制定的规则征服和治理天下,终于取得了成绩,“迄用有成”。这样,诗歌开头的赞词便有了一个实在的内容,同时也就顺势而带来了最后一句的总体价值判断;文王之典如此万能,自然是周家的祥瑞了。这当然还有迷信的痕迹,但应当注意的是: 从这古老的诗篇里已经透露出周人观念思想中某些进步的光芒。明人朱朝瑛《读诗略记》云:“是凤鸟河图之类非祯,而文王之典乃周家之祯也。”确实,这里已经显示了周代先民在不轻天命的前提下淅重人事的思想。 至此我们所以看出,这首诗歌虽然篇幅十分短小,但其内容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诗歌的中心思想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现,诚知戴震所说:“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 (转引陈子展《诗经真解·维清》) 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① 肇禋,迄用有成,②维周之祯。③ 【注释】 ①维:想。清:清明。缉:连续。熙:光明。典:法,指文王的用兵之法。一说,与“德”通用,亦通。②肇:开始。禋(yin因):祭天。迄:至。成:成就。③维:是。祯(zhen珍):祥瑞。 【译文】 想到我周朝政治的清明,是因为有了文王的法典。从他开始行祭天之礼,直到今日武王才告成功。这是我周祥瑞的征兆。 【集评】 《毛诗序》:“《维清》,奏象舞也。”(《毛诗正义》卷十九) 汉·郑玄:“《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毛诗传笺》卷十九) 宋·朱熹:“此亦祭文王之诗。……然此诗疑有阙文焉。”(《诗集传》卷十九) 清·李光地:“《清庙》方祭之诗,《维天之命》祭而受福之诗,《维清》祭毕送神之诗。”(陈子展《诗经直解》卷二十六引《榕村诗所》) 清·戴震:“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陈子展《诗经直解》卷二十六引) 清·胡承珙:“武王制《象舞》时殆未必有诗,成王、周公乃作《维清》以为象舞之节,歌以奏之。”(《毛诗后笺》卷十九) 清·姚际恒:“《小序》谓‘奏象舞’,妄也。朱仲晦不从,以为诗中无此意,是已。然未尝深考而明辩之,则何以使后人不惑乎?”(《诗经通论》卷十六) 清·方玉润:“《象舞》者,象其清明之德而为舞耳,非象其刺伐之功而为乐也。”(《诗经原始》卷十六) 【总案】 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常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特点。《维清》便是这样的一首祭祀文王的歌舞诗。清胡承珙认为此诗是周公为配合武王所制舞之节奏而作,用以颂扬文王清明的德政。演奏时,祭者边歌边舞,人神欢洽,幽明贯通,无限敬重虔诚之心寄于登歌祝颂之间,较好地达到了“奉神”、“治人”的双重目的。该诗在艺术描写上言简意赅,仅寥寥数语,就把文王的文治武功表现得惟妙惟肖,体现了颂诗词句简洁、义味隽永的特点,宋朱熹认为《维清》太短,疑有阙文,孰知“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戴震语)正是这首诗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 《维清》文王之典。是文王的法典。 肇禋①,从开始祭神, 迄用有成。到大功告成。 维周之祯②。周家的喜庆一重重。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肇禋:犹言“肇祀”。肇,开始;禋,《说文》:“洁祀也。” ②维:是。祯:吉祥。三家诗祯作“祺”,亦吉祥之意。 [赏析] 《维清》也是一首歌颂文王的诗。明代何楷已以此诗与《清庙》、《维天之命》当为一篇,如乐府诗之一篇分为数解。清初李光地还具体指出:“《清庙》方祭之诗,《维天之命》祭而受福之诗,《维清》祭毕送神之诗。”此说颇有见地。《清庙》写助祭的静肃,朝廷众多的美士都把文王的德政铭记于心间,虔诚地思念文王的在天之灵。《维天之命》颂扬“文王之德之纯”,至《维清》一章,“先言文王之典戡乱,后言文王之典致治”,既总述上一章的意思,又作了进一步的歌颂。 首句“维清缉熙”,清,明;缉,续;熙,广。思念到今日的政教清明,充分说明文王之德的继续、昌明。“非清无以立熙之本,非熙亦无以成清之功”(方玉润)。文王之典是本着清明之德出之的,因而它日新月盛,时时继续,以达到清静光明的地步。并且,这配天命之德,可以荫被后代子孙。“肇禋”是开始祭祀的意思。王家事业的成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即指“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郑笺》)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史记·周本纪》)的德政,功昭日月;但文王的“伐犬戎”,“伐密须”等武功也是永垂史册的。第四句“迄用有成”是说自文王始行祭天出兵的大礼,直到武王伐纣能用而有此成功。 《诗序》谓此诗“奏象舞也”。前人对此曾作种种解释,有人以“舞”为武,大做文章,争论不休。其实,武德可象,文德亦可象,有歌必有舞,我们既不可以离开舞容来欣赏此诗,但亦不必过于拘泥。 清代戴震指出:《维清》一诗“言此天下澄清,光昭于无穷者,文王之法典实开始禋祀昊天盛礼,以迄于今而有成。是周有天下之祥如此也。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转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这首诗仅一章五句,是三百篇中最短的一篇,诚然是以少总多,意旨深远。它既礼赞了文王的德政,又歌颂了文王的武功,“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正是这首诗的最大长处。有人嫌它太简短了,因而疑有缺文。朱熹在《诗集传》中就曾说:“此诗疑有阙文焉。”陈延杰在他的《诗序解》一书中则指出:“其辞简而意则永,亦非有阙文焉。”这个意见是正确的,言简意深,涵泳心会,可以说这首诗是颂诗中颇为精妙的短章。 维清 维清〔原文〕 ☚ 维天之命 烈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